- +1
圓桌對話:農村心智障礙者家庭仍面臨生存挑戰
在欠發達的鄉村地區,心智障礙者家庭面臨著的生活困境與挑戰讓許多人無法想象。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停留在了孩子不被騙不被拐,能學寫“123”,自己能與鄰居好好聊聊天,參加婚宴不要從酒席上被趕出去等等。

活動現場。
9月23日,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在北京798斯巴諾薩藝術空間舉行了“心系鄉村·共融發展”融合驕傲日主題演講活動。約50名嘉賓、學者、公益基金會伙伴和15名媒體記者,共同聆聽來自鄉村心智障礙者及其家長的生活經歷和他們樸素的愿望。
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理事長李紅在活動開場發言中表示,在經濟不太發達的農村,很多有殘障孩子的家庭感覺孩子殘疾了就是自己的命不好、攤上了,很少有家庭能夠讓孩子參與長期康復,更提不上投入更多的教育支持。面對農村心智障礙者服務資源稀缺的困難與挑戰,我們需要與更多人一起行動,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相信只要行動就會有改變。
在主題演講環節,來自廣西來賓市金秀縣大山中的自閉癥孩子母親、來賓心雨心聲家長互助小組負責人余煜峰,分享了她在當地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倡導當地教育部門接納特殊需要兒童、逐漸推動開展融合教育的故事。
同樣也是一名自閉癥孩子的母親,來自山東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校長李國俊講述了她和她的團隊老師為農村地區的殘障兒童開展一對一送教上門的故事。她說,農村孩子們上學的第一天,會跟老師一起用很大的力氣念:“我上學了!”這一聲“我上學了”讓在場所有人感動——是被孩子們即使身體有殘障,也不放棄自己的信念而感動,也是被特教老師不因距離遙遠、貧窮、困難,堅決不放棄每個孩子上學的權利而感動。李老師說出了大家的愿望——有心智障礙孩子在的地方,就有特教老師。
在活動現場進行主題演講的,還有來自河南奇色花福利幼兒園的主任魏慧敏、陜西慧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蔡景華以及大理海靈就業支持中心創始人戈婭、北大醫療腦健康總經理王磊。他們分別帶來了關于“鄉村學前融合教育探索”“陜西洛南農村地區大齡心智障礙者的服務”“鄉村地區診療及康復服務經驗”等主題內容的精彩分享。
《世界殘疾報告》指出,殘障與貧困是一個容易互為因果、不斷惡性循環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因為疾病、缺乏營養及健康維護而容易致殘,致殘后又進一步面臨康復、教育和就業機會的缺乏,加劇貧困。而目前,中國的公益組織對農村地區心智障礙群體的服務模式的試點、相關政策的解讀與利用還存在非常大的發展探索空間,甚至可以說在很多農村地區,公益組織想為心智障礙群體服務,都是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借此機會,由曉更基金會融合中國項目管理委員會主任馮東先生主持,與到場嘉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中國精協孤獨癥委員會秘書長馮新、南都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陜西慧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蔡景華等人進行了圓桌對話,從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公益項目的發展、農村心智障礙家庭的賦能及服務需求和媒體參與農村議題推動等方面進行了交流。
楊立雄分享到,當前我們的殘疾人是70%生活在農村,而且這個趨勢還在上升,因為隨著城鎮化,很多人都到城里面去了,殘疾人去去不了,都留在農村。這一部分人受到社會關注度比較低,因為很多的社會服務資源、人才都是在城市里面,因此我們有一些貧困地區,基本上沒有這些資源,而他們的貧困發生率又非常高。
他同時也指出,社會組織的服務現在之所以下不去農村,主要還是由于資金能力及服務能力、政府購買服務力度不足等等因素的的限制。所以農村里面的這些專業的組織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覺得將來在農村地區社會組織服務仍然大有可為。
南都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表示,對于共同富裕,不僅僅是整體國家資源、資金的轉移和搬運,社會組織在里面的角色,是要把資金轉化成專業服務,提供給需要服務的人,讓他們獲得機會的平等。這些(心智障礙)孩子有沒有得到受教育的權利,有沒有得到健康服務的權利,有沒有就業的權利,這些問題背后是需要專業服務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