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藝術指導邵鈞林逝世,曾創作DA師等劇

昨天(4月27日),噩耗傳來,金華籍著名劇作家邵鈞林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67歲。邵鈞林生前為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藝術指導、國家一級編劇、文職級別一級。
說起邵鈞林,許多人都曾看過他寫的劇作,如大型話劇《虎踞鐘山》《抗天歌》《兵心依舊》等,電視劇《DA師》《沙場點兵》《開天辟地》《井岡山》《紅色搖籃》《決戰南京》……他的作品曾多次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金鷹獎、飛天獎等,他也被授予“中國話劇100周年優秀話劇工作者”和“中國電視劇50周年優秀編劇”等稱號。同時獲得這兩個稱號的,在軍界至今唯此一人。在部隊,他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和嘉獎多次。
從普通戰士成長為軍旅藝術家
1949年,邵鈞林出身于金東區曹宅鎮一個普通的農家。由于家庭困難,作為長子的邵鈞林從小就懂得為父母分擔,把自己當做家中的“壯勞力”———主動幫父親割草養豬、養牛,上北山砍柴,一個人能扛下100多公斤……高中一年級時,由于父親突然摔傷昏迷不醒,邵鈞林只得離開學校,幫助體弱多病的母親挑起生活的重擔。母親教育他:“要讀書尋找出路,讀不了書有機會當兵去。”
1968年2月,邵鈞林入伍。1971年,他被選入南京軍區業余文學創作學習班學習寫作。邵鈞林很快發現,全班81個學員中只有他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戰士,很多人都曾在報紙上發表作品。在接下來的七天七夜,邵鈞林不停地看書、改稿子。最終,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戰士,居然寫出了全班第一篇小說。當年6月,這篇講述汽車兵故事的小說《雪地輪轍》,被刊登在《人民前線》報上,兩年后還被翻譯成日文編入日本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
從普通戰士,歷任班長、排長、指導員、干事、副處長、南京軍區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前線話劇團團長直至擔任文工團藝術指導,40多年來,邵鈞林踏踏實實,一步步成長為軍旅藝術家。
屢挑重擔創作重大歷史題材劇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必須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通常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戴著鐐銬跳舞”,創作難度可想而知。
從事文藝創作以來,由邵鈞林主創主抓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多數都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該類題材所付出的勞動量往往高于其他題材數倍,如他所創作的紀念建軍8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的《井岡山》《紅色搖籃》《決戰南京》《開天辟地》等,光搜集閱讀史書資料就得耗時半年以上,有時候還要赴外地“下生活”,尋找仍幸存的見證人。一部劇本下來,甚至要走遍小半個中國。
收集完素材后,為了能夠盡快寫出好劇本,邵鈞林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經常通宵熬夜寫稿,是文工團有名的“夜貓子”。他說:“雖然寫作這么多年,但每個字都是從我內心流淌出來的。我始終認為,好作品,要用心寫出來?!?/p>
他為家鄉寫了婺劇名作《昆侖女》
對于家鄉,邵鈞林一直掛念在心。2014年,邵鈞林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曾說:“我老家還有房子,我的土話講得很土!金華這方水土養育了我,我的創作,沒有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的積累是肯定不行的?!?/p>
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感謝,邵鈞林曾專門為金華市創作婺劇《昆侖女》。1998年6月,時任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團長的邵鈞林率《虎踞鐘山》劇組來金華演出。在演出空隙,邵鈞林觀看了浙江婺劇團演出的折子戲。當晚,具有婺劇情結的邵鈞林萌發了要為家鄉寫戲的念頭。1999年正月初三,邵鈞林借回家探親之機轉道浙江婺劇團,與婺劇老前輩進行座談,初步形成根據傳統戲曲《雙陽公主》的故事素材進行改編的創作設想。經過幾個月的奮戰,他終于在1999年5月8日凌晨完成新劇本的第一稿,定名《昆侖女》。最終,該劇演出場次高達千場,并調京演出,譽滿京城,受到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獎、國家舞臺藝術最高獎文華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目會演大獎、金孔雀優秀編劇獎等多個大獎,為金華市婺劇文化增添重量級精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