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渤海國的“朋友圈”︱為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復失和

花郎
2016-06-29 17:48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前有女皇的追兵,后有新皇帝的招撫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六月,在帝國邊陲的營州(今遼寧朝陽),契丹部落舉兵反唐,殺死營州都督,并迅速攻占不少城池,北方邊地形勢嚴峻,進而幽冀地區受到威脅。朝廷開始組織、調動軍事力量進行反擊。

營州是大唐帝國東北方的重鎮,這里除契丹部落外,還有另外一些內附唐朝的部族。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靺鞨之眾”與“高麗余種”(高句麗遺民)。契丹叛唐自立,靺鞨人與高句麗遺民這兩股力量各自在其首領的領導下,趁亂向東奔逃,脫離了唐朝的管控。

靺鞨人首領是乞四比羽,高句麗遺民首領是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的目標無疑也是脫唐自立,因此他們率部渡過遼河,向東到達太白山東北,憑借奧婁河天險,樹壁自固。契丹反叛勢力正囂,中央朝廷對這兩股勢力只能采取安撫政策,于是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一并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不受命,皇帝武瞾在平定了契丹之后,下詔讓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率軍擊殺之。

唐軍先斬破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亡故,大祚榮遂將高句麗和靺鞨之眾合并,繼續遁逃。李楷固大軍窮追不舍,度過天門嶺,大祚榮于是與唐軍展開決戰,唐軍大敗,將軍李楷固脫身而還。當時的東北形勢,契丹、奚等全都降附突厥,道路阻絕,唐廷無法再討伐大祚榮。“天高皇帝遠”的大祚榮進入牡丹江流域,筑城自衛,逐漸吸納遼東地區的其他靺鞨部族以及高句麗遺民,最終建立了國家。可能是因襲了其父乞乞仲象受封唐朝的爵號“震國公”,因此大祚榮的政權最初稱為“震(振)國”,抑或“靺鞨國”。

成功建國的大祚榮,再未遭遇女皇派來的追兵,反而接獲了新皇帝的善意。

唐中宗即位后,派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撫靺鞨國。這是帝國東北方政策的良性轉變,扭轉了武瞾時期四處樹敵、蔑視北族的不智行為。大祚榮也迅速做出回應,派遣自己的兒子大門藝入侍,這相當于一種留在唐都的“人質”,表示臣屬于唐朝。唐朝本欲遣使去冊封大祚榮,卻因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交通中斷,使節難以抵達。

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大唐終于遣郎將崔忻渡海,繞開陸路威脅,前往大祚榮的都城舊國(今吉林敦化附近),冊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自此以后,大祚榮所建立的國家開始向大唐遣使朝貢,并改稱為“渤海國”。

渤海國壁畫人物

皇城刺殺令:渤海為何與大唐為敵

渤海國從一開始就極為重視與唐朝的關系。然而,第二代王大武藝時期,渤海國與唐關系出現了嚴重問題。

大祚榮死后,其嫡子大武藝繼承大統,唐朝皇帝也繼續予以冊封。但他表現出明顯的自尊意識:其一,打破藩臣謚號規定,未經唐朝安排,謚大祚榮為“高王”。其二,有違唐朝正朔,自設“仁安”年號。其三,在開疆拓土的同時,打算出兵教訓親近唐朝而疏遠渤海國的黑水靺鞨。特別是備戰黑水靺鞨,引發了一系列矛盾。

當初被父王派至長安入侍的王子大門藝,此時已回到渤海國,大武藝想要差遣這位弟弟統領大軍前去攻打黑水靺鞨。大門藝頗知深淺,極力勸阻國王取消這次軍事行動。他說,黑水與唐朝通使而我攻擊它,是背唐。唐是大國,兵力是我萬倍,與之結怨,我將自取滅亡。他還提到了幾十年前高句麗全盛時,有兵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尚且失敗了;而當時渤海兵力不過是高句麗的三分之一,怎么能與唐朝為敵?國王沒有聽從這一意見。大門藝無奈,只得領兵出征,行軍到黑水靺鞨邊境時,他又一次寫信勸諫王兄罷兵。

這次勸諫引得大武藝勃然大怒,派遣另一位將軍取代了弟弟,并且下令召大門藝回京,意欲殺之。大門藝懼怕,但他當然不會引頸就戮,于是抄近路逃到了唐朝,玄宗皇帝于是冊拜他為左驍衛將軍。國王大武藝對弟弟這一“叛國”的行徑,難以容忍。他首先通過外交途徑,請求唐朝誅殺大門藝。

唐朝的反應頗有戲劇色彩,皇帝沒有威壓“渤海郡王”大武藝,反倒偷偷將大門藝安排到遙遠的安西(今新疆庫車),并派兩名鴻臚寺官員前去通告渤海國說,大門藝不可殺,皇帝已將他流放到“惡地”嶺南了。大武藝當然也有自己的情報來源,了解到實情之后,他態度,甚至斥責唐朝,“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執意殺大門藝而后快。對于大唐而言,渤海國王不過是一個僻遠小國的君主,對皇帝如此不遜,絕對是不可能容忍的事。但或許是唐朝皇帝扯謊心虛,玄宗僅以泄露機密罪名,將鴻臚寺那兩位官員貶謫,同時,還真的將大門藝轉送嶺南以安撫渤海國王。唐玄宗似乎既沒有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道義和公正,也沒有堅定地維護“親唐流亡者”的利益,在與渤海國的交鋒中未占上風,從史書記載來看有示弱之嫌。

六年之后(732),渤海國大武藝得寸進尺,從水陸兩路大舉發兵進犯唐朝邊郡。

水路是由渤海國大將軍張文休率“海賊”自遼東渡黃海進攻登州,襲殺了登州刺史韋俊,這還是唐朝州郡歷史上第一次遭到東方部族的入侵。陸路則由國王直接領兵攻至馬都山(今河北青龍、寬甸之間的都山),大肆屠城。兩路進犯都已深入唐境。特別是陸路進攻,實際上是渤海與突厥、契丹、奚等聯合對唐朝的作戰。

唐朝立即反應,同時派遣左驍衛將軍大門藝到幽州,太仆員外卿金思蘭返回新羅,分別征兵抗擊渤海。金思蘭本是新羅王族,這次他帶回慶州皇帝加授新羅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的冊封,以及要求新羅王發兵進攻渤海國南境的詔命。“寧海軍使”中的“寧海”或許帶有“平定渤海”或“平定海東”之意。十萬新羅大軍因山路險阻,加上雪深丈余,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返。

渤海國王怨恨弟弟,于是秘密遣使到他所在的唐朝東都洛陽,買通了刺客,刺客在天津橋南暗殺大門藝,而天津橋就在皇城正門不遠,是全城最熱鬧的交通要道。大門藝與刺客奮力格斗,幸免于難。唐朝廷聞訊震怒,詔令河南府全力捕殺渤海密使相關人等。

同一時期,唐軍在東北取得了對突厥以及契丹和奚的軍事勝利。室韋、黑水靺鞨等也相繼向唐朝入貢,表示臣服。渤海國王大武藝,因形勢變化,不得不向唐朝皇帝上表請罪。大唐也接受了渤海的悔過。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文集中保存了這位大文豪代皇帝所擬的給渤海王之敕書,其中說道: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大都督大武藝:……卿往年背德,已為禍階,近能悔過,不失臣節。……奚及契丹,今既內屬,而突厥私恨,欲仇此蕃。卿但不從,何妨有使,擬行執縛,義所不然,此是人情。

渤海斷絕突厥關系,倒向唐朝一方,這也是一明證。

不久,“武王”大武藝去世,第三代王大欽茂逐漸開啟了一個“文”的時代,渤海與大唐的關系也進入了親密友好的快車道。

渤海國為何被稱為“海東盛國”

文王之后,渤海國加緊向唐朝學習的步伐。大歷年間渤海國的“遣唐使”與中原頻繁往來,“或間歲而至,或歲內二三至者”。

反映“渤海國興亡史”的主題浮雕之“海東盛國”

其實,從大祚榮時代開始,渤海國陸續派遣學生入唐求學,開元年間(713-741年)、太和七年(833年)、開成二年(837年)都有明確的派遣記錄,依照渤海頻繁向唐朝派遣朝貢使、賀正使、宿衛等情況推斷,渤海國沒有被明確記錄下來的入唐學生應該更多。

更引人注意的是,渤海國學生在唐朝還考取了科舉。唐穆宗以后將本國進士由鄉貢及第者稱作“鄉貢進士”,由生徒擢第者稱作“國子進士”,與之相區別,外邦士子登第者習稱為“賓貢進士”。唐朝時的賓貢進士以新羅人最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文豪崔致遠,他被稱為“海東儒宗”;賓貢進士中比較著名的還有日本人,比如來自奈良的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他和崔致遠一樣都曾經在唐朝做官,與當時文壇上的名詩人也有唱和、交往。這是東亞士人具有共通的文化教養的絕佳范例,也是那個開放時代一種特殊的盛景。

相較而言,賓貢進士中的渤海國人不太被注意,但實際上他們的表現絲毫不遜于新羅人、日本人。而且,9世紀下半葉渤海國人烏昭度(亦寫作“烏炤度”)曾位居賓貢進士之首,還一舉力壓新羅人李同,名在其上。這讓新羅人引以為恥,朝野異常不滿。烏昭度后來位至渤海國相,其子烏光贊在唐昭宗時也入唐參加賓貢考試,并與新羅人崔彥撝同榜進士及第。除了烏氏父子,文獻記載中的有名有姓的渤海國賓貢進士至少還有高元固、欣彪、沙承贊等。

渤海國的文化因其族群的多樣而呈現多元的特征,而其中的“唐風”尤為濃厚。

渤海國上層貴族掌握了良好的漢字文化,他們與唐朝和日本文人的酬唱都體現出了高超的文學素養。渤海國的年號“仁安”“大興”“寶歷”“中興”“朱雀”“太始”“建興”“咸和”,歷代國王取名用字“仁秀”“元義”“明忠”,公主號“貞孝”“貞惠”,皇后號“孝懿”“順穆”,甚至渤海中央行政機構三省六部的六部分別以“忠、仁、義、禮、智、信”命名,無不體現著一種儒家文化精神的內蘊。

從考古資料來看,渤海佛教無論是上京地區的觀音信仰,還是西京和東京地區的法華信仰,抑或渤海國境內分布廣泛的佛寺遺跡,都說明漢傳佛教在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渤海墓葬具有北族特征,唐朝影響因素也處處可見。

最令人驚嘆的是,渤海國城市對于唐朝都城(長安和洛陽)的模仿,雖然西古城(今吉林和龍)、八連城(今吉林琿春)等也都具有唐代城市布局的典型特點,但渤海國“第一代表作”非上京龍泉府莫屬。上京城又稱忽汗城,位于今黑龍江寧安市。1930年代俄國人和日本人先后進行過發掘,1963-1964年中朝聯合考古隊再次對上京城進行調查發掘,此后朝鮮和中國分別出版了《渤海文化》和《六頂山與渤海鎮》進行總結。

《六頂山與渤海鎮》

上京城外城呈長方形,周長近16300米,中有內城及宮城,中軸對稱,城臨忽汗河(今牡丹江)。城有十門,南北城墻各三、東西各二,與城內主要的五條大街相連通。其中,朱雀大街南北長逾2000米,北連內城南門,南通外城中門(正南門)。宮城占地約45萬平方米。渤海國上京城約為唐長安城一半,除以上特征一致外,里坊、兩市布局也基本相似。正如中古東亞都城史的比較研究所顯示的,處于王權凝聚時期的渤海國與古代日本一樣,對以隋唐為代表的都城形制的模仿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渤海國上京城平面圖

由于渤海國杰出的文化成就,中原典籍稱贊其為“海東盛國”,唐玄宗給渤海國王的敕書中也說,“卿地雖海曲,常習華風”。如果唐代確實存在一個“東亞漢字文化圈”,那么渤海國與新羅、日本一樣,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萨嘎县| 上犹县| 清水县| 黑河市| 河池市| 阳曲县| 宜黄县| 儋州市| 同德县| 阿坝| 崇明县| 广宁县| 普安县| 彭水| 务川| 平利县| 甘德县| 布拖县| 宾川县| 屏山县| 德格县| 台前县| 襄城县| 抚顺县| 江华| 深水埗区| 揭西县| 怀化市| 鱼台县| 上思县| 衡山县| 沈阳市| 紫云| 阳山县| 通化市| 黔南| 清远市| 保定市| 安多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