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生為什么那么愛減肥,卻又自稱吃貨?
投食兒君幫大家讀了10本有關吃的書,意外地在書里發現了一些人生問題的答案,希望各位看客也對這些答案心有感觸。

答:村上春樹《再襲面包店》里,關于餓有許多比喻。他說饑餓之橫無際涯猶如空中所見的西奈半島,又覺得像掉進鯨魚肚子里的秤砣,其實都是一個空曠無邊的感覺。餓急了是這樣的:身體空而且薄,輕而且亮,覺得自己剩了一個紙片軀殼,站在燈前都能透光。餓久了之后,乍看食物會有點惡心,但吃下兩口后,好像鑰匙開了鎖,咔嗒一聲,什么都好吃起來了。張佳瑋《無非求碗熱湯喝》
問:早上上班特別趕,經常不吃早餐,書上都說這樣是不對的……投食兒君怎么看?
答:飽食一頓早餐,不僅是肚皮腫起來,胸中同時也升起熊熊溫情——意味著精神的歡愉,世界呈現美好的光明面,緊鎖的眉頭會釋放燦爛的笑容,密布的皺紋舒張了微笑,周圍的貓狗草木都顯得溫柔可愛,忽然好想擁抱背著書包的學童,想熱烈的緊握鄰桌勞工朋友帶勁的手。飽餐之后,一種遼闊的慈祥感涌上心頭,沖動的想多給孩子兩倍的零用錢,隔壁的惡鄰居看起來已不那么勢利眼,仿佛我不是在紅磚道上趕路,而是漫步在琴鍵上。焦桐《暴食江湖》

問:前任最近又聯系我了,我對他也還有感覺。該怎么辦?
答:在從前烤肉是只賣秋冬兩季的,一交立秋,支子一升火,就有人趕著到烤肉宛搶先嘗新去了。您一進門,宛老大首先問您東邊還是西邊,如果您說東邊,他就給您記上東邊,馬上喊一聲東幾號,您就算登記上東邊第幾號了。甭管多么擠多么亂,絕對不會有竄號換號一類情形發生。可是排了號之后,屋里有破椅子破凳子,您要在煙熏火燎的小屋里等著。假如您有事出去一趟,或者到門口透透氣,宛老大立刻喊聲“銷號”,您再進去,號碼重排,絕不通融。唐魯孫 《中國吃》

答:日本人吃的魚生,來來去去只有十幾種魚。為什么?是因為經過挑選,一定要深水的魚才無細菌,淺水的會吃出毛病來。更避諱的,是在魚排養殖的魚,絕對不能去碰。蔡瀾《那些忘不了的人間美味》

問:我特別不懂得拒絕,自己也覺得很心累。可是一想到要對人家說不,很怕人家對我失望,尤其是領導和朋友。這樣對嗎?
答:曾先生嗜辣,說這是百味之王,正因為是王者之味,所以他味不易親近,有些菜種酸甜咸澀交雜,曾先生謂之風塵味,沒有意思。辣之于味最高最純,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曾先生說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理?而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徐國能《第九味》
問:人有時候會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答:松露本身的味道并不強烈,只是吃下去的那一剎那,會有很大的失落感。聽說以前曾經有一個諾曼底的貴族吃太多松露死了。我能夠理解,松露就是失落感的象征,那是一種近似恐懼的失落感。而且,除了松露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補這種失落感。村上隆《孤獨美食家》

答:成天伏案,改換一下身體的姿勢,也是好的,——做菜都是站著的。做菜,得自己去買菜。買菜也是構思的過程。得看菜場上有什么菜,捉摸一下,才能搭配出幾個菜來。不可能在家里想做幾個什么菜,菜市上準有。想炒一個雪里蕻冬筍,沒有冬筍,菜架上卻有新到的荷蘭豆,只好“改戲”。買菜,也多少是運動。我是很愛逛菜市場的。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老味道》
問:為什么結了婚的人總勸別人也結婚,生了孩子的也勸別人生孩子,吃素信佛的就勸你也吃素信佛。這是什么病?
答:素食者總給人一種異樣的道德的優越感,總是使人以為他的倫理標準比較高,自律能力比較強,而大伙吃飯本來是件很愉快甚至很縱欲的事,突然旁邊多了一個禁欲主義者,豈能不叫人掃興?我們的生,靠的原是無數生靈的死。梁文道《味道·人民公社》

問:為什么投食兒說,吃飯是一件大事?
答:我們習慣認為食物是將人聚合在一起的東西,無論是就實際上而言(大家在社會聚會里圍桌而坐),還是從隱喻上來說(人們通過某種共同的地區料理或文化料理結合為一體),但食物也能發揮分隔的作用。在古代的世界,食物就是財富,而對于食物的掌控就是權力。湯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歷史》
問:老公想辭職開餐館,說從小愛做飯,就想有家自己的店。可我們沒有經驗,開餐館靠譜嗎?
答:一個做菜的人,自己創出來一個新菜,或者把某一個菜做得特別好,不僅是給人帶來滋味的幸福,也同時把生命融進了里邊,讓后人做的時候,吃的時候,感受到你的存在。就像很多很多的人,從來沒有讀過蘇東坡的詩詞文章,或者即使讀過一點,也早就忘了,但是,一品東坡肘子,讓不識字的人,也知道了這個已經離世千年的古人。因為詩詞文章,多少要有點文化才能感受,而一道菜,誰都能吃出好壞。把好菜留給后世,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因為這份芳香,是誰都能聞著的。石光華《我的川菜生活》
本文發表于微信訂閱號“投食兒”(微信號:toushier),原標題為:《我們替你讀了十本有關吃的書,意外發現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略有刪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