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圓中秋,這群上海航天人又一次圓滿出征
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本文圖片均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9月的海南文昌,平靜的沙灘上聚滿了心情難以平靜的人們,翹首渴盼的眼神,聚焦至遠處足有20層樓高的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塔架。
9月20日15時10分,“點火!”
沒有半刻的遲疑,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一飛沖天。
“光學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一切正常。”……
這些“正常”,對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載人飛船兼貨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顧側峰,對于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八院試驗隊的隊員們來說,此刻是無比動人、比蜜還甜的言語。當宣布天舟三號成功入軌、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一刻,大家心里的石頭落地了。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八院試驗隊合影
“海上鏢師”9年來最長一次出海
對于八院天舟三號試驗隊員來說,看著產品從一個個零件到總裝、交付、運抵發射場進入發射倒計時,成功的瞬間是他們的高光時刻,也是中秋節最好的禮物。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軌飛行效果圖
7月14日,天舟三號產品從天津港出發,途經1720海里,于23日抵達清瀾港。805所工程部李中元是負責押運八院產品的“海上鏢師”。
“鐵路每次編組的時候,對產品都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沖擊;飛機落地時,也會對產品有瞬間的沖擊;海運大多數時候平穩,但漫長押運時間對人和產品都是不小的考驗,瞬間提升五六米,然后瞬間失重跌落……”李中元悉數自己的押運經歷,描繪得讓人感同身受。
但這一次,是李中元工作九年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出海。船上的9天里,盡管可以通過電腦端數據判斷產品狀態,但不放心的他還是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去親自確認一遍包裝箱的綁帶以及氣壓,然后才安心伴隨著搖晃的船只睡去。海上信號弱,與家人失聯是常態,但李中元說,“我可以失聯,但產品不能‘失聯’,我有義務護送它安全抵達最后的戰場。”
中秋節的愿望是給女兒快遞椰子
狀態檢查、清理、多層縫合、給對接機構蓋上紅色保護軟罩……在八院的廠房里,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兩個大男人頭戴白色防塵帽,站在升降車上動作嫻熟地穿針引線、埋好線頭、點膠固定,頗有種“臨行密密縫”的錯覺,仿佛是為待嫁的女兒準備熨帖的行裝,依依不舍披上“紅蓋頭”。這一刻,航天男的細致與柔情,好像一股腦兒地都給了眼前這個大家伙。
工作中的八院試驗隊。
在八院試驗隊,細心是大家對主管飛船推進艙總裝的副總師曹俊生的一致評價。雖然推進艙外表看起來是個上下一般粗的“圓桶”,但里面安裝了大量的精密單機和80余根走向復雜的電纜,從每一個螺釘的安裝到每一根電纜的敷設,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輕易放過,艙體總裝工作必須謹小慎微,不容出現半點差錯。
工作中的八院試驗隊。
在發射場恢復總裝期間,需要在推進艙艙體上安裝太陽翼以及中繼天線等重要設備,每次操作前,曹俊生就急急忙忙地穿上防靜電服沖到廠房,生怕自己的“寶貝疙瘩”出現半點磕碰。面對多發飛船幾乎同時在兩地開展工作,曹俊生也依然堅持親自在總裝現場指導工作,做到眼見為實。
“進場前,女兒就已經提出要求說想吃椰子,抽空去給她選一選,保證在我到家之前快遞到位!”中秋佳節倍思親,曹俊生說。
師徒轉換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傳承
在八院試驗隊,從設計師到總裝操作,30歲及以下的年輕人占到了1/3,肥大的靜電服、低垂的帽檐下,分明還是一張張年輕的臉,最小的試驗隊員只有24歲。在這個大家庭里,當“老法師”遇上“青春派”,要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才能點燃青年人對航天的熱情?
工作中的八院試驗隊。
對于已工作10個年頭的飛船總裝崗邢賽健來說,這次的發射場經歷更讓他體會到了航天師徒三代的傳承。五年前,是師父成大鋼帶他一起在發射場完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資源艙的總裝操作,他還清楚地記得,狹小密閉的艙體內一片漆黑、悶熱異常,由于艙壁上安裝有產品,所以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全程彎著腰,不停地變換姿勢,完成長達四五個小時的管路安裝工作,當從艙壁上唯一的操作口鉆出來時,已經滿身汗水。
轉眼五年過去,僅僅30歲的邢賽健也成功完成角色轉變,成了一名“老師傅”,帶著自己的徒弟閆金超進行天舟三號推進艙的總裝工作。“這是第一次帶著新人獨立負責操作,我把自己以前的經驗傳授他,工作中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提醒他,生活中就像朋友一樣!”邢賽健笑言,航天人保持體形很重要,太胖的話,鉆艙體就會費勁。
9月20日22點08分,抬頭望見皓月當空,太空之吻再一次完美上演,天舟三號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后向對接口,形成組合體。
天舟三號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后向對接口,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形成一字型構型。
這個中秋,一切都圓圓滿滿,在這群沒法休假的上海航天人眼里,即使星河相隔,也將使命必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