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力奮以教授身份亮相上海:到復旦大學任教帶回70箱書
原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開授其復旦“第一課”。
4月22日,受聘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全職教授的張力奮出現在了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一層大廳,以復旦教授的身份第一次在復旦公開亮相。作為“復旦大學第四屆讀書節暨第21個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的嘉賓,張力奮對學生們打開了話匣子,談及了他的校園情結與讀書感悟。

到復旦任教帶回70箱書
張力奮是復旦大學80級新聞系校友,歷任擔任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FT中文網創刊總編,2015年3月卸任FT中文網總編,2015年12月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簽約任全職教授。
“我在新聞學院正式開課是2016年9月,打算開設兩門課,一門是新聞傳媒制度史,另一門與新聞采訪寫作相關。”張力奮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他目前正在進行一些準備工作,把自己的一些物品陸續搬到學院辦公室。
“我帶到復旦來的最多的是書,有70箱、近5000冊書。”張力奮笑稱,雖然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在他看來,知識就是重量,“我想向許校長(編者注:復旦校長許寧生院士)申請用一個防空洞把我的20箱書放一放。”
背著雙肩包,騎一輛黃色自行車,這是張力奮穿梭在復旦校園里的標配,“回到復旦后的最近一兩個月,我處于非常享受的狀態。”張力奮坦言,帶回復旦的70箱書,有一半左右沒有讀過,最近十年來雖然讀過的各種資料很多,但沉下心來讀一整本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希望到了復旦后,能彌補上以前的缺憾。

為什么要讀書?讀書可以帶來思想的愉悅
此次作為嘉賓面對學生,張力奮不避諱敏感問題,敞開心扉,談及了他的校園情結、讀書感悟和對一些熱點問題的看法。
他回憶自己的童年,那是一個無書可讀的年代,手抄本流行,對于書是饑渴與憧憬,自己還在上小學,曾就著手電筒,在被窩里連夜讀完一本已被翻爛了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
“我們這代人,對于知識和書籍的饑渴,其實是成年后通過其他方式做補償的。”張力奮說,自己做了父親之后,在陪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才慢慢彌補上了自己童年那些沒有讀過的書的缺憾。
由于國外的書非常貴,也讓在英國的張力奮養成逛倫敦各種舊書店的習慣,“舊書店可以說是倫敦一景,如果加上慈善機構的舊書店,總數量有幾百家,每每找尋到一本書,都是一種驚喜,找書的過程很失望,但往往每一次都在接近絕望時,仿佛有神靈相助,終于找到那一本思念很久的書,打開書,看到簽名,看到書上的留言,就跟另外一個人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關系。”張力奮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旅程,讀書日最值得紀念的是書的精神,也是大學的精神、思想的精神。
“現在可能是一個告別紙面的時代,但是精神不會由于紙作為介質不那么重要而逝去。“張力奮說,只有書能夠給人們帶來愉悅,在一個非常安全的空間里思考,“只要有音樂和閱讀,即使把我放到荒島上,我也能存活很久。”
張力奮慨嘆,每到讀書日,總會有一系列的統計數據出爐,對于中國人而言,書是出得很多,但書越讀越少,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時間支配的選擇多了,物欲占據了很多時間,“一個大學之所以會成為思想力的堡壘,是因為有創造書和思想力的教授,有最優秀的學生。”張力奮寄語現在的大學生,”不管你以什么樣的方式讀書,書永遠是思想力的象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