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4日以來的熊本連續地震中,熊本城受損嚴重。管理者認為逐步修復預計需要20年、花費上百億日元。
在日本數百座城中,熊本城與名古屋城、大阪城并稱三大名城。這一說法源自江戶時期,三座城均出自名家加藤清正、藤堂高虎設計。
“三大名城”的說法還有多種版本,但無論是以“江戶時代三大天守”——名古屋城、姬路城、熊本城,或者“日本名城百選”前三名——大阪城、熊本城、江戶城來講,熊本城都能位列其中。
熊本縣人口不足180萬,而熊本城每年吸引游客150萬人以上。
在3月19日、4月2日播出的紀行節目《閑逛塔摩利》中,TAMORI桑剛剛詳細探訪了熊本城和熊本市。主持《Music Station》、《世界奇妙物語》和連續播出33年的午間節目《笑笑也無妨》聞名,被稱為日本“午間之顏”的TAMORI桑,曾在節目中探訪過東京地鐵的地下通道等鮮有人至的地方。從日播節目退休后,TAMORI桑這位歷史迷兼鐵道迷終于有機會通過節目周游日本了。
節目攝制日期為2016年2月9日,記錄了熊本城震前的影像。地震后有不少觀眾呼吁重播這兩期節目。
熊本城規模宏大,面積相當于21個東京巨蛋。
來到熊本城,首先拜訪城腳下設計者加藤清正的銅像。加藤清正疑心重、易焦慮,是一個“防御狂人”。
本期節目的主題正是“防御能力好得過頭”的熊本城。
“枡形”(內外城門方位呈直角曲折)入口通路兩側是堅固的石垣,其上設有射擊臺。直角通路可以起到放緩敵軍前進步伐的作用,為城內狙擊手創造機會。
地震中坍塌的石垣,設計中也包含了清正公的匠心。曲面的石垣讓人有種能登上去的錯覺,實際的坡度卻接近于直角。對此司馬遼太郎曾寫道,熊本城的石垣讓攻城的武者返還,故稱“武者返”。
(“武者返”——來自NHK紀錄片《與司馬遼太郎共訪名城》)
(地震中坍塌的石垣 圖片來自熊本城Facebook)
一行人登上江戶時代建造的臺階,可以從射擊臺上俯瞰城下。
熊本城的城櫓(防御高臺)數量多,5層以上的有6座,全部有66座。連TAMORI桑也覺得“做得太過了”。
防御過度的表現還有曲折的路線,守軍可在轉彎處伏擊。設計成六道折的全日本只有熊本一處。
通向天守閣的必經之路上有一段“暗之通路”。這條地下通道既是通往正殿的參拜之路,兼有防御功能,于1610年熊本城改裝時建造,也是一項絕無僅有的設計。
因為阿蘇火山坐落于熊本,熊本別名是“火之國”。至今約9萬年前的一次大噴火后,火山巖覆蓋了城中大部分地區。火山巖的透水性強,加之這一區域降水量高,為熊本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全縣大大小小的水渠、水井水質清澈,所以熊本又是一個“水之國”。
TAMORI桑一行探訪的水前寺成趣園的池塘就是其中的代表。此次地震讓這座有著380年歷史的江戶時代庭院的鳥居完全倒塌。
像《閑逛塔摩利》一樣帶著歷史的視點,可以從景觀里讀出超越眼前景色的時代變遷。
探訪仙臺時,將村落分布圖與古地圖對照,會發現田地與村落的分區正與2000年前發生的大海嘯受災區域相吻合。
位于神奈川縣的小田原城,也曾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全毀。現在的天守閣為1960年重建。
為了讓重修后的東京站無限接近于原貌,要使用一種名為 “覆輪目地”的特殊技術砌筑紅墻。這項技術近于失傳,“職人”們一邊學習100年前的制法,一邊施工。
千年來的地震、火災、海嘯、空隙、經濟發展不斷重新塑造著街景,從中往往能發現人類適應自然、改造環境,緩步向前的腳印。而文明的傳承在次次打擊中沒有中斷,反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