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輕人在毛坯房里“野蠻生長”
高房價下,年輕人在毛坯房里“野蠻生長” 原創 鄭依妮 新周刊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現實的重擔和心中的理想互相拉扯,無數年輕人在城市中跌跌撞撞地尋找著平衡。

社會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年輕人的居住觀更加瀟灑、隨意。
《2020新青年居住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套均租金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南寧、蘇州、廈門、東莞和武漢。其中,北京新青年面臨的租房壓力最大,以5102元月租位居榜首;廣州對于年輕人則友好得多,套均租金2765元,排在第五位。
當代年輕人對于“租房”與“穩定”的觀念,不知不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人認為,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因此,就算是租來的房子,也要盡力創造舒適的環境;也有人認為,租來的住所不過是用來睡覺的地方,終究不是自己的家,努力打拼,賺錢買套自己的房子才是正經事。

2018年6月2日,杭州,1992年就杭漂的忻馨在轉塘買了一套屬于自己的 Loft單身公寓。/IC

年輕人為了房子努力
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B站上一個名為《我在3平方米的房間住了兩年……》的短視頻火了,片中,上海務工人員阿張住的是3平方米的超小單間,只要他躺平,就能占去整個房間超過一半的面積。
“開門就是床”的居住條件,對于剛步入社會、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并不陌生。在大城市里,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來解決住的問題,然而,付得起租金的房子區位比較遠,位置比較好的租金又比較貴。根據“貝殼找房”的數據,2020年,北上廣深最多的合租房源集中在5—15平方米之間,這類房間占上海合租房源的六成、廣州的八成;從合租房間的面積中位數來看,上海只有14平方米,而深圳和廣州都只有10平方米。

2021年5月9日,深圳龍華一城中村出租屋內,一名女士在打電話。/阿燦
生于1990年的Yumi來自南方一個小城市,大學一畢業,她就去了廣州工作。在她看來,廣州是北上廣深四個大城市里對于徒手打拼的年輕人來說租金最友好的了。Yumi在網上的合租房小組里,找到了一處距離CBD珠江新城很近的房子。
那是一套樓齡超過40年的樓梯房,房子在頂樓9樓,沒有電梯。原本是兩房一廳的戶型,硬是多隔出一個帶窗戶的小房間,放下一張床、一個簡易衣柜,便沒有多余的地方了,目測面積不超過10平方米,租金800元。Yumi找來一同來廣州打拼的同學,兩人一起擠在這個只放了一張1.5米的床就已經滿了的房間,這樣每人的月租金只需400元。
這個不到10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一共住了6個人,其中有一對夫妻。由于沒有陽臺,大家洗完的衣服都晾在不足5平方米的廁所里。廚房也十分簡陋,只有一個爐灶和一個電飯鍋,連抽油煙機都是壞的。為了省錢,Yumi和幾個室友都盡量在家里做飯。

無處安放的鍋碗瓢盆。/圖蟲創意
樓下就是快餐一條街,這種老樓梯樓里,經常有老鼠出沒。一個深夜,Yumi正熟睡,一只老鼠突然從天而降,跳到她的臉上,然后又迅速從她被子上一閃而過,只留下在夢中被驚醒的Yumi。這堪稱她租房經歷中最恐怖的一次“事故”。即便隨著工作的晉升,Yumi月入過萬元,她依然不舍得在租房上花費超過1000元。因為Yumi心中有個目標,就是把錢省下來,買一套房子。
Yumi說:“在大城市里打拼,只有買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扎根。我希望再打拼幾年,能有個自己的家。租來的居所不過是一個容器,我不需要住得多好,如果讓我打地鋪住在公司‘996’,我也愿意。年輕人努力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現在趁年輕,該吃的苦就吃,不付出哪里來的收獲。”
Yumi的丈夫陳浩,婚前同樣在租房預算上十分節省。陳浩說:“我曾經也是卑微的租房人,房源只在城中村里找,三五百元就能租到一個單間。我租過最差的房子,連窗戶都沒有,但當時并沒有太在意,一心撲在工作上。越是惡劣的環境,就越是提醒我要發奮攢錢,早日買上一套自己的房子,可以住得舒舒服服的。”

廣州CBD和城中村交相輝映,一派和諧。/圖蟲創意
5年后,Yumi和陳浩終于合力買了一套房子。房子離市中心有一段距離,拿到鑰匙的那一刻,Yumi覺得這幾年來的漂泊感頓時消散了。當她和丈夫一起住進這個屬于自己的房子時,那段和同學一起擠在合租房小床上的日子,仿佛一場夢。
Yumi說:“對我而言,居所就是隔開工作與生活的一道防線,它可以在我疲憊的時候提供慰藉,也可以在某個瞬間,用一只打不死的蟑螂、一股無法去除的霉味、一個不停漏水的房頂讓我突然崩潰。”

那些住毛坯房的年輕人
是怎么想的?
高房價之下,有的年輕人雖然買了房子,但是沒錢裝修,干脆直接搬進毛坯房里,日子沒有變得更糟,還有滋有味。這是年輕人應對高房價的倔強,也是90后的野蠻生長。他們并不是沒有追求,而是為了更好的環境,甘愿忍耐暫時的困難。
莉娜就是這樣一個入住毛坯房的95后女孩。每天下班,她騎著一輛破舊的二手電動車回家后,會按照往日的習慣,將手機卡在支架上,拍攝自己洗菜、做飯、掃地、喂貓的日常,并將視頻剪輯后發布在短視頻平臺上。
莉娜16歲開始打工賺錢,她一直想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這種想法在莉娜奶奶眼里十分不切實際,奶奶認為,“一個女孩子買房干嗎?不如找個人嫁了”。
莉娜花光了4年的積蓄,終于在老家江蘇興化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為了節省房租和裝修費用,剛收樓不久,她就直接住進了毛坯房。

2021年7月8日,江蘇泰州,攢錢10年付28萬元首付住進毛坯房的95后女孩。/微博
她的客廳沒有沙發,也沒有電視柜,廚房里用三張桌子拼成灶臺和洗手臺,水管和電線都裸露在墻體外。莉娜說:“搬進去的那一刻,我知道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件事,哪怕它還是個毛坯房,也絲毫不能降低我對于住進自己房子的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家作為‘向他人炫耀的東西’之前,首先應該是自己生活的宇宙。”
莉娜的這些記錄激勵了很多和她有同樣想法的年輕人,有人發私信鼓勵她,也有人向她請教住毛坯房的一些技術問題。
同樣因為住毛坯房走紅的,還有廣州的90后小伙小詹。
小詹掏空所有積蓄買下房子后,已經沒錢裝修了。他說:“一邊租房子一邊還房貸,壓力很大。房子放著也是放著,沒錢裝修難道不能住毛坯?好歹也是自己的房。”于是,他開始了解如何簡易裝修毛坯房,沒想到這給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只要裝修得好,毛坯房也能創造宜居生活。/圖蟲創意
小詹說:“入住毛坯房,最重要的前提是做好水電工程,還有洗手間的防水。有了水和電,一切都好說。”小詹找了施工隊,花了7000元,一個月就把他想要的水電工程做好了。住了3年毛坯房后,小詹終于存夠了裝修的錢。現在房子開始裝修,小詹看著水泥灰的天花板,感慨萬分。
有很多網友跟小詹咨詢住進毛坯房的經驗,他干脆組建了入住毛坯房交流群,吸引了超過2000人加入。來自全國各地的毛坯房業主聚集在討論群里,交流住毛坯房的經驗。小詹說:“住在毛坯房里的年輕人,雖然家里沒有貼好瓷磚的地面,也沒有體面的家具,但都有努力過著舒適、謙卑、取悅自己的生活的態度。”

空無一物的生活
到底有什么值得開心?
在小詹的毛坯房里,連墻漆都沒有刷的水泥墻上,掛了他自己畫的畫、和女友在紀念日拍的合照,置物架上擺滿了他從世界各地買來的紀念品,墻上還貼著“斷舍離”三個字。小詹說:“我看過一本書叫《極簡主義》,主角把車子、房子都舍棄了,只留下一張健身卡,安度晚年。這是我比較喜歡的生活狀態。”
“在簡陋環境中生活的經歷,給我的人生觀帶來了很大的變化,讓我看清什么是重要的,也讓我學會了取舍。”這是小詹的心得。
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講的就是極簡主義和斷舍離的人生觀。該劇的豆瓣小組里有一段這樣的描述:“相比于其他人房間的擁擠不堪,麻衣的房間四壁空空,就像剛剛搬家時的樣子。事實上,她有極其偏執的整理欲望。對她來說,不需要的東西就要果斷扔掉。”

圖/《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專注于研究有特色的極簡生活方式的日本極簡生活研究會出版過《我選擇空無一物的生活》一書,向大眾展示了極簡主義者選擇“空無一物”的動機以及收獲,從而讓“空無一物的生活”有了更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面對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這一少數派的生活幸福指數可能更高。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的漫畫作者緩莉舞也是極簡生活的倡導者,她說:“堆積的東西越多,就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去管理這些事物,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當房間空無一物時,生活反而更加充實,且多姿多彩。”

圖/《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都筑響一是日本第一位獲得木村伊兵衛攝影獎的非專業攝影師,多年來,他用積極的方式看待年輕人的狹小居室。他力勸年輕人不要買房,而是努力工作,租一個小房間享受生活就挺好。
他說:“大部分日本普通年輕人住在很小的房子里。房間不大,東西又多,但是里面住著的卻都是快樂的人。我拍出來的居所,就像在狹小空間里享受生活的故事。”

2016年7月2日,日本東京,極簡主義者沼畑直樹在打掃他家的地板。 / 視覺中國
誠然,“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這句話曾經安慰了許多漂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有些年輕人,即便面對逼仄的居住空間,仍然積極擁抱“996”之外的城市生活。來自現實的重擔和心中的理想永遠在互相拉扯,無數年輕人在偌大的城市里,跌跌撞撞地尋找著平衡。

?作者 | 鄭依妮
?校對 | 玉子燒
首發于《新周刊》594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高房價下,年輕人在毛坯房里“野蠻生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