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確認明城墻最大城門遺存,未來將打造景觀公園

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甕城城門——通濟門,以獨有的“船形”三重弧形甕城著稱于世,卻于1960年被認作“封建殘余”遭到拆除。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近日從南京市文廣新局獲悉,經過14年的考古工作,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龍蟠中路西側發現了一段城墻石基,該墻體應該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造的通濟門甕城的遺存。
通濟門,為南京明城墻十三座內城門之一,也是南京內城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城門,與聚寶門(今中華門)和三山門(今水西門)是三座規格最高的內甕城城門。

通濟門的內部結構極其繁復,其形狀在全國也絕無僅有:一座城樓,兩條上城馬道和人行道,三座甕城,四道門垣皆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甕洞,甕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均為條石砌筑,比現存最大的甕城聚寶門(今中華門)還要大。
1960年前后,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通濟門被認作封建殘余遭到拆除,地表建筑現均已不存,但其地下的基礎部分尚存。其附近的明代九龍橋、東水關遺址等地標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其地下遺址近年來也已被逐步發現。
據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與保護處負責人介紹,此次考古是為了推進通濟門遺址公園建設,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通濟門甕城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對秦淮區龍蟠中路以西、白下路以南的裘家灣廣場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通濟門的位置在南京城的東南內角。關于南京城墻的設計,我曾在《明南京城墻設計思想探微》這篇文章中提出,南京城墻是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型,城墻的設計師為劉伯溫,通濟門的位置恰好在南斗斗勺,也就是商業區、百姓居住區和北斗斗勺皇權區(明故宮)的交界位置。”據南京城墻研究專家楊國慶介紹,濟門城門外,在其的東南方向是社稷壇,通濟門的位置比較重要以及特殊。在文化上,通濟門也有其特殊寓意,也就是暗指大明王朝與天下老百姓“合舟共濟”。
據楊國慶介紹,在中國古代發展史上,全部甕城設計都是外甕城。唯獨到了朱元璋的時代,他創造了內甕城。內甕城相比,外甕城最大的優點在于可以設計藏兵洞,內翁城的設計可以讓守城的人充分發揮效能。
據了解,南京市正在著手打造一座通濟門遺址公園,將迄今發現的重要遺跡保護下來并原址進行展示。該遺址公園主要位于龍蟠中路西側,目前方案還在制定中,上報國家文物局通過后再實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