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率先在國內搞并行計算,他教出了中國計算機的中堅力量
新片上線

1995年,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建成。在設備采購競標階段,進口產品相較國產設備顯示出更好的性價比。面對爭議,該中心的創建者陳國良提出“國產機不怕不好用,就怕你不用” 。最終,計算主機選用了國產的曙光系列產品。
20多年后的中國,高性能計算已經應用于從國家安全到國計民生的眾多領域,而美國遏制中國高性能計算發展的措施不斷出臺。事實證明了陳國良的遠見:“計算領域不能依賴國外技術”,“ 一個國家要自主可控,你不能老受制于人” 。

愛國主義者陳國良
1981年,43歲的陳國良赴美訪學。在那里,他接觸到了當時國際先進的并行算法。
彼時,陳國良已經參與過我國三代早期計算機硬件的開發。我國計算機當時的水平如何,他心里有數,這也使他對“并行計算”充滿了興趣。
陳國良發現,相較于只能按照固定步驟一步一步來處理問題的串行算法,并行算法可以利用多臺設備,對問題進行聯合求解,這能極大地增強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提高問題求解的速度。意識到并行算法的巨大潛力,陳國良覺得中國也要在并行計算上好好下功夫了。
當時,國內對并行算法所知甚少,很多學校都沒有開設過相關課程。陳國良一心想改變這種現狀。回國后,他就調整了方向,帶著幾個學生,在國內率先展開了非數值并行算法研究。
與此同時,他在全國各地舉辦“并行計算名師精品課程講習班”宣講普及并行計算,撰寫相關教材和專著。到現在,國內大部分學校都能開設這門課程,我國逐漸形成了并行算法“理論—設計—實現—應用”一套完整學科體系。而他主持創建的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也成為我國并行算法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軟件的重要基地。
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已經形成。而這正是陳國良想要看到的。“我就是愛國主義者。”他堅定地說道,“我們中國一定要發展自己的東西!”

陳國良院士
院士名師“陳三問”
1973年,陳國良來到中國科技大學,這是他第一次走上教學崗位。從這時起,師者責任就印到了陳國良的心里,“畢竟未來國家的科技發展及產業應用還會交到他們(學生)這一代人的手里”。
陳國良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既然在大學工作,理應把教學放在第一位。在承擔科研任務的同時,陳國良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他將課本知識和學科前沿知識進行合理配比,授課內容“年年講、年年新”,贏得了一代代學生的尊重。
陳國良有個綽號“陳三問”。他團隊里的學生最清楚這個綽號的由來,因為每個月,他們都要被陳國良當面詢問三個問題:你上個月干了什么?現在在干什么?下個月打算干什么?
這讓他總能掌握團隊內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他會把每次溝通的結果都記錄下來,通過對照,好對學生因材施教,精準引導。至今,他和陳家兄弟的故事仍被佳話。

陳云霽(左)、陳天石(右)與陳國良院士合影(中)
陳家兄弟指的是陳云霽和陳天石,這兄弟倆都出自中國科大少年班,一手締造了被業內稱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但這對“天才兄弟”在校期間,卻曾因為沉迷網游,一度處于退學的邊緣。陳國良跟校方打了保證,硬是爭取了半年的“管教”時間,讓他們“浪子回頭”。

除了對自己的學生用心,2011年起,陳國良還用獎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陳國良院士”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但經濟上有困難的本科生,至今已幫助了30多位貧困學生。
從教40多年來,陳國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從他的課堂走出了今天中國計算機科學的中堅力量。

陳國良院士
2003年,陳國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獲評首屆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名師”。這使他成為中國科技教育史上第一位“院士里的名師,名師里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朱清時,評價他為:“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楷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典范”。
2008年年底,已過退休年齡的陳國良開啟新的征途,應邀來到深圳大學,創辦計算機與軟件學院。13年過去,深圳大學建成了大數據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其計算機專業已經成為深圳大學里面數一數二專業,在全國排名也處于前列。而陳國良,依舊如一座燈塔,為更多年輕人指引方向。
“高校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要勤于交流分享,這樣才能把科學成果一代代傳承下去。”獲得CCF(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之后,陳國良這樣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