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阿薩辛城堡:ISIS尋根

Kiki
2016-04-15 12:02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曾經跟隨蒙古大軍西征中東的波斯學者志費尼著有《世界征服者史》,上述成吉思汗發跡草原,下至攻克現今伊朗境內的阿剌模忒城堡。

志費尼對蒙古大汗的軍功偉業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別是當他帶著虔誠的正統伊斯蘭信仰寫作結尾章節“世界國王旭烈兀進兵攻取異端諸堡”時,對阿剌模忒堡中的異端教徒破口大罵,看著他們被夷為平地的巢穴幸災樂禍,頗有大仇得報的快感,并且不吝嗇與異邦人分享喜悅:

希臘和法蘭克人的國王現在高枕無憂了。他們害怕這些阿剌模忒堡的惡徒,向他們納貢,并且不以為恥。世上所有的居民得以從他們的奸計和邪說中解脫。整個人類不論高低貴賤,同享此樂。

與這段描寫遙相呼應的文字出自現代法國人的名作《草原帝國》,這可是來自歐洲對于蒙古人為數不多的恭維:

1256年12月20日,阿剌模忒堡的守軍們投降。這支恐怖教派曾令12世紀的塞爾柱蘇丹們束手無策;曾使蘇丹國和哈里發朝怕得發抖;曾助長了整個亞洲伊斯蘭社會的腐化和分裂;現在終于被鏟除了。蒙古人消滅了伊斯瑪儀教派,對文明和秩序作出了不可估計的貢獻。

阿剌模忒的城堡里到底藏著什么,比那一向被描述為煞星下凡的蒙古鐵騎更讓人恐懼?在中世紀的這個教團聲名遠播,他們的稱號在幾乎所有西方的語言中都成了政治刺殺的代名詞,也就是阿薩辛(Assassin),或者刺客派。中國史家稱他們為木刺夷,相傳“凡徒黨必應奉教,殺仇人,陰謀行刺,必致死乃已”。

阿薩辛的資料傳世稀少,各種異聞怪談散見于波斯、阿拉伯、歐洲和中國,這些零散史料,更是被各種電影、游戲、小說拿來當佐料。其中首屈一指者當屬馬可波羅,在他那本被廣泛質疑為道聽途說故事匯編的游記里,記載阿剌模忒的城堡中暗藏華美宮殿,常常拐騙無知少年到此,大麻伺候,更有美婦環繞。少年樂不思蜀之時,教主就出面布置任務,讓他前往刺殺“大貴人”,事成之后不論生死,都能重回這天堂般的極樂之地。

這段類似夜總會的描寫的可信度很低,但依然廣為流傳,說明大眾對于這個行事詭秘的刺客國度有多好奇。

阿薩辛城堡,恐怖刺客集團的老巢。(本文圖片均為夭八拍攝。)

行刺塞爾柱帝國宰相

《倚天屠龍記》中金毛獅王謝遜給張無忌講了一個西域傳奇,說的是波斯的三個同門師兄弟:峨默長于文學,尼若牟善于政事,還有一個叫霍山的武藝高強。學成之后,尼若牟平步青云官至宰相,于是提攜舊日好友霍山,贈他公職,而那個峨默倒是無意仕途,只求了筆年金去研習天文歷數,飲酒吟詩。不料霍山不甘久居人下,占山為王,以殺人為務,成為威震天下的宗派領袖,其名號“山中老人”令人聞之色變。更甚的是霍山不顧舊情,竟派人刺殺尼若牟,尼若牟在臨終前默念峨默的詩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所來兮何所終。”

故事中的峨默、尼若牟、霍山都確有其人。其中峨默指的是歐瑪爾·海亞姆,除了確實是個大詩人之外,還是發明三次方程解法的大數學家。尼若牟則是著名的塞爾柱帝國宰相尼扎姆·穆爾克。說到霍山,正是本文主角阿薩辛派的創始人哈桑·薩巴。

這三人的私交大概是子虛烏有,但尼扎姆確實死于阿薩辛之手。據記載,刺客化裝后逼近宰相,大庭廣眾之下從長袍中拔出匕首行刺,尼扎姆就此殞命。阿薩辛繼這次處女秀之后,光天化日下進行刺殺以渲染恐怖的風格,成了他們的標志。

說到他們對堂堂塞爾柱國宰相下手的原因,就需要講一講阿薩辛教派的來歷了。

登山前的景致

刺客國的由來

前文提到霍山的原型哈桑·薩巴,金庸筆下的霍山乃是武林泰斗,明教圣火令神功始祖,不過哈桑其人卻是個地道的知識分子,接受過阿拉伯式的精英教育,科目包括數學、天文和神學,據說還通“邪術”。

哈桑成長的年代里,曾經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從鼎盛逐漸走向衰落。然后就像歷史周而復始的輪回那樣,衰亡的帝國遭遇了北方野蠻人的入侵,突厥人占領大片阿拉伯帝國的東部國土,建立了龐大而短命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突厥人被阿拉伯文明同化,成為遜尼派伊斯蘭信徒。而波斯地區是什葉派的傳統活動中心,這兩派的不共戴天可是眾所周知的,尤其哈桑信奉的還是什葉派中的極端派:伊斯瑪儀教派(這教派紛爭的原委我們留在后面講述)。

塞爾柱的軍事貴族們要經歷游牧民族將軍到農耕文明封建主的角色轉變,遭殃的是原先的波斯貴族,而百姓呢?可想而知,底層百姓很少是能在變革年代可以成為獲益者的。

于是在波斯地區的原住民看來,信仰和經濟的雙重困頓,使得哈桑正在苦心經營的號稱“新宣傳運動”的伊斯瑪儀秘密會社成為一個頗為理想的避難所。看著教派欣欣向榮,身為教主的哈桑躊躇滿志,開始籌建自己的大本營。最終他選擇了群山之中地勢險要的一座城堡,取名阿剌模忒,意為“鷹巢”。

據說哈桑想盡辦法率教眾排擠了城堡原來的領主,末了卻頗有風度地遞給領主一封信,讓他憑這封信到當地一位官員那里去領3000第納爾的報酬。出乎領主意料的是,那位官員看到信之后親吻了一口,當即就把錢款兌現了。

另一則傳說中,早年傳教途中的哈桑為躲避遜尼派的追捕藏到一個教眾家中,一次聊天中他長嘆說:“只要有兩個同心同德的人,我就能把這國家搞個底朝天啊。”那位教眾聽聞之后覺得這位尊敬的傳教士可能已經精神失常了,于是自作主張搞了些補腦的食物來,哈桑不堪受辱,憤然離開了。

而后如前文講述,哈桑咸魚翻身當了山大王,刺殺號稱“國之綱紀”的宰相尼扎姆,而蘇丹本人四十天后離世,據說也是被阿薩辛下毒所致。此后內亂四起,突厥人的帝國逐漸分崩離析。上文那位教眾來阿剌模忒投靠哈桑,哈桑收留了他,但也是有仇必報地問:現在看來,當年到底是誰的腦子壞了呢?

其后三十五年,阿薩辛崛起于亂世之中,或詐騙,或殺戮,或收買,占據了周邊百余座堡壘和要塞,而哈桑·薩巴常年幽閉于書房,直到去世沒有離開過阿剌模忒堡。

阿剌模忒堡的遺跡,圖為城堡的水庫。據《世界征服者史》的記載,城堡中貯藏蜂蜜的池子大到可以將人淹沒。

行刺耶路撒冷國王

耶路撒冷這一穆斯林和基督徒共享的圣地導致了無止境的紛爭和殺戮,十字軍東征造就了耶路撒冷國,而其中一位國王康拉德就死于阿薩辛的刺殺。

好萊塢大片《天國王朝》對耶路撒冷國的歷史有所描寫,英俊的愛德華·諾頓出演因麻風病毀容而戴面具的國王鮑德溫四世(然后歷史上他并沒有面具)。

這場刺殺對歷史的進程沒什么影響,但作為一樁懸案,其背后的故事和錯綜的陰謀倒是很值得玩味。

當時化裝為僧侶的阿薩辛刺客被擒獲,供認說是那個因活生生掏出獅子心臟而得名“獅心王”的英國國王理查背后的指使,包括《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吉本在內的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這是異教徒的誹謗,不足為信:

獅心王查理可怕的名聲被敘利亞母親用來阻止嬰兒的啼哭,他對伊斯蘭教徒的殘忍完全出于個人的脾氣和宗教的狂熱,但我不相信他身為一名無所畏懼揮舞長矛的軍人,竟然會自貶身份去謀害英勇的兄弟康拉德。

另一種懷疑指向十字軍的宿敵薩拉丁,這位被阿拉伯將軍被認為比當時所有的歐洲貴族更具有騎士精神,他寬容地釋放了康拉德的父親,換來的卻是在港口提爾對穆斯林的屠殺。他或許有刺殺的動機,但這個指控同樣缺乏可靠的證據。

獅心王還曾經要求阿薩辛幫忙證明自己的清白,結果真的收到了回信,信里解釋說康拉德的死是因為他扣留阿薩辛的船只并且殺害了船員。不過這封信應該是偽造的,因為信中署名的拉希德丁·錫南當時已經去世了。

城堡附近的Evan Lake

山中老人

拉希德丁·錫南是阿薩辛在敘利亞的首領,與十字軍的頻繁接觸使之成為最出名的教派分支。其實錫南才是歐洲人口中“山中老人”這一駭人頭銜的擁有者(“老人”是歐洲人對阿拉伯人口中長老的直譯)。錫南和哈桑一樣充滿傳奇,他接管敘利亞阿薩辛分部權力的過程就堪稱管理學上的經典案例。

錫南懷揣阿剌模忒中央根據地的指派令前往敘利亞之后,深知一名空降高管面臨的權力風險,于是并沒有直接聯系組織,而是找了山下的一個村莊駐扎下來。有一天他帶著隨從走過水池邊,隨從發現池中竟然看不到錫南的倒影,于是大驚失色,錫南安慰了他,但囑咐他不要張揚出去。這個囑咐顯然沒有起什么作用,像所有類似的故事一樣,錫南的神跡變得眾所周知起來。

錫南隨后當起了一個鄉村教師,因極高的德行聲望鵲起。當時阿薩辛的敘利亞領袖阿布邀請他去山中的城堡,錫南就在那里做了七年的雜役。直到有一天阿布重病臥床,錫南去見他,告訴他明天就要死了,然后出示了阿剌模忒的指派令。阿布哭泣起來:“七年來我一事無成,您卻像仆人一樣在我身邊,應該是我來服侍您才對啊。”錫南安慰阿布說他沒有什么可指摘的,第二天阿布安詳地去世了。

除了十字軍,戰場另一邊的薩拉丁作為遜尼派信徒也多次遭遇過“山中老人”的威脅和刺殺,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故事如下。

錫南曾派信使聯絡薩拉丁,信使說需要和他單獨交談,薩拉丁讓部下離開,不過留下了兩位親信,他說這兩人如同親兒子一樣可靠,留在這里沒有關系。不料信使問那兩人說,如果是“山中老人”的命令,他們能不能下手殺死薩拉丁,那兩個所謂的親信當場拔出劍來說:“請下令吧!”信使帶著他們兩人轉身離開了,薩拉丁目瞪口呆之余,決定和阿薩辛還是和平相處為妙。

凡此種種,多是來源可疑。但野史中有真相,正史中有杜撰,這些故事的存在表明了當時的阿薩辛教團確實能夠在各路軍閥之間從容輾轉。巨大帝國崩潰后遺留的強權真空里,這個醉心于刺殺的組織漸漸變成了血腥戰爭的陰暗面,十字軍、阿拉伯人、猶太人都與阿薩辛亦敵亦友,互相利用。看來如果認為阿薩辛教團屹立中東亂世靠的是高崖和堡壘,怕是大大低估了他們。

如今的城堡下是寧靜的村莊。

“阿薩辛”是怎么來的

“阿薩辛”這個詞是西方人偏愛的,從十字軍一直流傳到今天,甚至在歐洲的情書中用這個詞來表達自己對于愛情的狂熱獻身。但中東人自己寫歷史就很少會這么叫,取而代之他們會稱其為“伊斯瑪儀派”或“尼查爾派”。

阿薩辛音譯于阿拉伯詞匯 hashish,意思是大麻。后更有馬可波羅以訛傳訛的功勞,很多人都以為他們使用大麻來刺激刺客舍身取義。這個解釋近來多數人已經不信,首先大麻這東西服用之后很難有振奮軍心的作用,一伙呵呵傻笑的敘利亞小伙真適合刺客這行當嗎?想必是很可疑的。更重要的是,一手資料中完全沒有相關的記載,特別是親歷阿剌模忒廢墟的志費尼的書中無一字提到大麻,以他對阿薩辛的蔑視,若是發現這種行徑,理應會嘲諷詛咒一番。

追述這稱呼的來歷,所謂“東方學家”現在更相信來自 hashish 一詞更古早的含義,用來稱呼社會邊緣人,這一說法與中國史料中的稱呼“木刺夷”相照應,而“木刺夷”就音譯自阿拉伯人口中的“迷途者”或“假道學”。

這一假道學,或者志費尼口中混合了拜火邪教的旁門左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城堡遺跡并不大,很難想象如何容得下傳說大規模的武裝人員。

關于伊斯瑪儀和尼查爾

前面提了,更本地化的稱呼里,阿薩辛被稱為伊斯瑪儀派,或者尼查爾派。伊斯蘭的教派之爭繁復難懂,以下只是嘗試簡述罷了。

簡單說來,尼查爾派是伊斯瑪儀派的分支,而伊斯瑪儀派,又是什葉派的分支。什葉派大家自然聽過,是伊斯蘭教的一大支。那我們來看看這分支都是怎么分出去的。

什葉派的故事較知名,他們和正統派也就是遜尼派最初的分歧來自阿拉伯帝國的繼承權問題,歷史上穆罕穆德是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的雙重創始人,而后由他的老友繼承了帝國,什葉派則覺得應該由穆罕穆德的女婿阿里來繼承。

而伊斯瑪儀派呢,又叫做七伊瑪目派,和主流的什葉派區別聽起來像是一個數字上的爭執:主流的什葉派是十二伊瑪目派。伊瑪目這個詞,在遜尼派那里就是清真寺里領頭講經的老師傅。而到了什葉派這里就不得了,是宗教領袖的稱謂。所謂十二伊瑪目,就是從阿里直系血親下來的十二位,其中第十二個失蹤了,他們覺得那是躲了起來,等著有一天拯救世界,這就是“隱遁的伊瑪目”。

歷史上權力繼承問題的解決方式有若干種,而“隱遁”一說可謂是將繼承問題永久擱置的一大創舉。但由此演變出七伊瑪目派,分歧在于第七位伊瑪目的人選:前六位的人選意見一致,到了第六任的兒子這里,長子伊斯瑪儀因為酗酒被廢黜,次子卡西姆繼位。但在伊斯瑪儀的擁躉看來,伊瑪目是不會犯錯的,喝酒也自有其道理,先知的地位是足以僭越凡人的教規的。所以他們往后的主流伊瑪目就不承認了,心目中真正的伊瑪目到伊斯瑪儀為止,只有七個。但伊斯瑪儀之后沒有先知的世界是不成立的,于是還是老辦法,伊斯瑪儀“隱遁”了。

伊斯瑪儀派建立過地地道道的國家,即定都在埃及開羅的法蒂瑪王朝,因為崇尚綠色被中國稱為“綠衣大食”。法蒂瑪是穆罕穆德女兒的名字,可見王朝名義上走的是女婿阿里這一支。王朝的創立者自稱為伊斯瑪儀的后人,于是也自稱為伊瑪目。

而阿薩辛的創立者哈桑·薩巴,正是從開羅回來之后開始了伊斯瑪儀派傳教士的生涯。不料之后歷史重演,法蒂瑪王朝隨后的一位伊瑪目廢黜了長子尼查爾的繼承權,立了次子穆斯塔里。從此伊斯瑪儀派也分成了兩大派,而哈桑·薩巴站在“隱遁”的尼查爾這一邊,正式成為少數派中的少數派。

阿剌模忒堡在山頂的大門

刺客國的復活節

阿剌模忒堡自哈桑之后,成立了一個山谷的刺客王國。王國自有子嗣為傳人,其后傳承者的名字在哈桑/穆罕穆德之間來回打轉,其譜系讓人看來頗為困惑。

王國有鼎盛,自然也有衰敗。如同所有權力衰敗的歷史,漸漸腐壞的時期總會有種種詭異的秘史流傳。在阿薩辛政權的末期有一位稱作穆罕穆德三世的統治者,據說被當作野孩子一樣養大,目不識丁,脾氣怪異,嗜好放羊。最終穆罕穆德三世死于非命,被處死的兇手是他那來自蒙古的男寵。據說那位男寵長相俊美,與穆罕穆德維持著一種介于性虐待與寵臣之間的微妙關系。穆罕穆德賜給他女人,但自己依然與這個女人同床共枕,無比溺愛他卻敲掉了他所有的牙齒。被刺殺之后,穆罕穆德的兒子魯克賴丁·庫沙處決了男寵,但他自己卻被認為是幕后指使者。魯克賴丁的弒父并沒有帶來權力長久的甜蜜。

穆罕穆德三世的父親是哈桑三世,他是一個試圖把刺客王國引向遜尼派的怪異領導者,甚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帶著阿薩辛派的正規軍參加了外面世界的戰爭。而哈桑三世的祖父哈桑二世則更出名,他就是著名的“大復生”始作俑者。

所謂“大復生”,就是宣布隱遁伊瑪目的復生。在一個齋月中,哈桑二世召集了教派的眾人在阿剌模忒的山下,宣布自己就是伊瑪目的代言人,為了配合效果還在演說后半段使用了阿拉伯語,而為了照顧在場只懂波斯語的教眾,他居然在講臺旁安排了一位同聲傳譯。為了增強自己作為先知的合法性,哈桑二世不惜宣稱自己是那位“隱遁的尼查爾”的后人與自己母親的私生子。

完成了“大復生”的講演之后,哈桑二世宣布齋月結束。志費尼的著作中有一段生動的描寫:

他宣講了這些既不見于真主的法典,又不為理智所接受的謊言,妄語與謬論。結束了他乏味的演說和無說服力的誦讀。

哈桑走下講壇,行了兩次節日祈禱的禮拜,然后擺開一桌筵席,邀請百姓開齋。在歌舞的奴仆和禁用的樂器的包圍下,他們縱情狂歡。哈桑說“這是一個節日”,從那以后,這些異端把這天稱為“復活節”。

與神秘儀式相匹配的還有奇異壯麗的地貌。

蒙古天災的降臨

在中世紀人眼中,西亞到中東的大片土地被蒙古人踏平。大大小小的國家只留下不會妨礙馬蹄的廢墟,整個地平線由火堆和碎瓦鋪成,還有那任何人都不愿意在自己視野中發現的,鬼魅一般飛馳的蒙古騎兵。

阿剌模忒堡倒在這一片廢墟里,是在蒙古大軍的最后一次西征的時候。這次西征奉著成吉思汗的遺愿,把刺客國作為征途中的第一個目標。據說是西亞的官吏向蒙古上司抱怨自己不得不常常在城中穿鎖子甲防衛阿薩辛的刺殺,甚至阿薩辛教徒對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大汗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后一點聽起來很可疑,恐怕是下屬們為了渲染氣氛,敦促大汗下定決心鏟除他們心中的禍患。

西征由蒙哥的胞弟旭烈兀統帥,他的母親和妻子,甚至他的先鋒將軍怯的不花都是基督徒,在十字軍看來,蒙古大軍是一個聯盟的對象,旭烈兀簡直是羅馬將軍,而蒙古西征確實終結了阿拉伯帝國的歷史。

在蒙古大軍壓境之后,阿薩辛上百年的好運結束了。阿剌模忒的末代領主魯克賴丁再三拖延之后沒有做太多抵抗就下山投降了,然后帶著蒙古人去占領各個城堡。有的城堡開門媾和,而負隅頑抗的就遭到身經百戰的蒙古攻城部隊的狂轟濫炸,難免屠城的厄運。

阿剌模忒堡在混亂的阿拉伯帝國版圖中屹立如此長久之后,為何在蒙古人面前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呢?固然有蒙古軍力鼎盛的因素,而且蒙古人的“回回炮”作為恐怖的新式攻城武器,成為所有城池的噩夢,這些都讓阿薩辛的防御難以抵抗。但主要的原因怕是更深遠的:蒙古人對于中東這百年的紛爭是蠻橫的外來者,他們自信無需介入各種政治權力的角逐,而是憑借不可抵擋的鐵騎來肅清一切障礙。而這種蠻橫狂傲的態度使得借著幕后斗爭夾縫生存的阿薩辛再無立足之地。

投降之后的魯克賴丁在《世界征服者史》中留下了一段凄涼的記敘:他看上了一個蒙古下等女人,旭烈兀就賞賜給了他,魯克賴丁在宴席上歌頌蒙古大汗,貶低自己為蒙古人的奴仆。他在婚禮后被送往“世界皇帝”蒙哥可汗的宮殿,而蒙哥堅持滅絕阿薩辛人的命令,甚至連襁褓中的嬰兒也不能留下,于是魯克賴丁在路上被處決了。

城堡處于易守難攻的懸崖之巔,但還是敗在蒙古人的圍攻之下。

阿薩辛故事的尾聲

阿薩辛的歷史結束了,阿剌模忒殘留的血脈仍在印度孟買留存,據說那位魯克賴丁的苗裔“以打獵家的身份把大部分時間消磨在巴黎和倫敦之間”。

讀阿薩辛人的歷史,也許會感嘆那些細枝末節的教義分歧帶來的無謂爭端。若是你抱著這樣的懷疑,可以讀一讀《古羅馬的馬車競賽》,你會發現在以理性和睿智聞名的古羅馬帝國,人們會以馬車競賽中拉拉隊的服裝顏色劃分陣營,以至于引發暴動。若你懷疑這段歷史的荒誕是因為中東人的蒙昧,請記住在歐洲陷入無知與黑暗的中世紀,阿拉伯才是人類文明之光(我甚至懷疑達芬奇那備受贊嘆的工程手稿不過是拾前輩阿拉伯工程師之牙慧)。

歷史的分類學往往給人一種幻覺,以為教派紛爭是血腥殺戮的根源。這往往是弄反了因果。基督教爭端的無聊完全不輸給穆斯林同僚,真正造成斷裂的是背后的權力爭奪和利益得失,而由此引發的對抗又以教義分裂的形式加深了精神上互相拒斥的鴻溝,最終孕育了阿薩辛這樣一個歷史的怪胎。

彌補這樣的鴻溝是困難的,蒙古人給出了他們的方案,就是屠殺殆盡。希望今日世界自詡文明的諸邦能有更大的智慧吧。

(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自微信公眾號“不黨群”:mijority。)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竹山县| 桐柏县| 大化| 资兴市| 石嘴山市| 镇平县| 黔江区| 高台县| 本溪| 昔阳县| 奉节县| 景宁| 吴忠市| 四子王旗| 九江县| 沈丘县| 南召县| 磐安县| 永城市| 凤阳县| 固阳县| 万全县| 车致| 西贡区| 三原县| 加查县| 巴青县| 贵阳市| 古蔺县| 上林县| 临清市| 静安区| 旬阳县| 宁海县| 五家渠市| 定边县| 泉州市| 历史| 芒康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