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聽琴圖》中,末路王朝的君臣互粉模式

居中身著道袍、焚香撫琴者,是北宋最偉大的畫家、書法家、茶藝創始人、藝術贊助人趙佶;右側身著紅袍、執扇俯首者,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藝術評論人蔡京;左側身著綠袍、凝神遐想、背后立一侍童者,是北宋最有眼光的書畫中間商、藝術策展人童貫。
清風入松,琴韻悠遠。史上頂配的風雅組合,把觀眾思緒帶入歷史深處。
稍顯遺憾,趙佶、蔡京、童貫又各被攤派了一款政治身份:昏君、佞臣和閹豎。如果要葬送一個王朝,上述三人是標配。歷史證明,他們完全具備這個能力。所以,他們唱念做打的那個朝代名字后面得加一個限定詞:北宋-末年。
畫面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準確說是1103年。按時間推算,彼時,未來的梁山義軍首領黑矮子宋江還在躥個兒的年紀,將來會把趙佶擄到北地受辱的金朝名將完顏宗翰已經能一把拉開200斤的強弓。當然,宋江和完顏宗翰,對于彼時的趙佶等人來說,屬于認知上的第三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北宋末年的生活,是若干已知因素的疊加。
此前一年,汴梁政治圈被一股吹捧蔡京的輿論籠罩。無論是朝臣還是嬪妃,齊聲為大名府知府蔡京唱贊歌,蔡京任何言行都會引來滿屏點贊和獻花。甚至互為政治對頭的左仆射韓忠彥與右仆射曾布,都會在為蔡京點贊時不期而遇。時也運也,恰好此時趙佶想為他爹神宗立傳,起居舍人鄧洵武借機獻上《愛莫助之圖》,意思很明白:蔡京,大筆桿子啊,怎能少他幫忙?于是,趙佶下定了重用蔡京的決心。不久,蔡京受詔入京為相,頂掉的正是為他點贊的韓忠彥。又不久,趙佶再次給蔡京壓擔子,此番他取代的是另一位點贊黨曾布。詔命傳達的那天,趙佶在皇宮正殿旁的休息室非正式地約談了蔡京。君臣之間說了一番很親密的體己話,然后,感恩復感動。
這是趙佶與蔡京之間的第一段蜜月期。在蔡京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中,這段蜜月具有標桿價值,它決定了一小撮人危害一個國家的潛力值。
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坐在畫里凝神遐想的童貫。事情原委,得從頭說。在蔡京當上宰相前三年,也就是1100年,他曾遭罷官外放,“提舉洞霄宮”,駐地杭州。罷他官的人,正是剛即位的宋徽宗趙佶。此際遇,等同于升遷的船票遭人撕毀。好在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恩主很快降臨,確切講是蔡京自己努力爭來的。同一年,書畫中間商童貫以天子供奉官的身份下江南尋訪名家書畫,在杭州住數月。撞上槍口的機會,書法家豈會放過。蔡京極力巴結、須臾不離,將自己作品一件件呈上。好物件被送往汴梁,皇宮成了蔡京書畫作品專場展區。自然而然,蔡京的名字重回趙佶視野。1102年,蔡京調任大名府。1103年,蔡京進京任宰相。
君臣互粉模式正式啟動,文藝治國的實驗也由此開始。具體工作是斗斗茶、寫寫字、評評畫、聽聽琴,偶爾,蔡京會從民間搜羅幾位漂亮的處女,供道教徒趙佶采陰補陽。從旁喝彩的,永遠是藝術策展人童貫。
《聽琴圖》,即是“文藝治國”的一幅空靈畫卷。畫面正上,是蔡京所題的馬屁詩: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不作詳細注釋了,簡單說說“灶下桐”,就是將險些當柴火燒掉的上好桐木,搶救回來,制作成琴。用此典故,充分表達了佞臣對昏君的感激之情。
“聽琴”過去23年后,也就是1126年,汴梁淪陷,北宋覆亡。畫中三人分別領受自己的結局,童貫被處死,蔡京遭流放,趙佶與三千多皇族貴卿、后宮妃嬪一起,被金人擄往北地,充作家仆和性奴。史稱靖康之恥。
關于趙佶,史家公允評說: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當然,也有很多關于他的訛傳。譬如,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聽琴圖》是趙佶所畫。事實上,這是莫大的誤會。問題有二:一、馬屁精蔡京怎敢在皇帝頭頂上題詩?二、太監童貫怎么能長胡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顯然,《聽琴圖》的作者另有其人,它真正的作者是南宋理宗時期的畫院待詔孫必達。這是一位才華出眾又有些調皮搗蛋的畫家,《聽琴圖》是他假托趙佶之名的造仿之作。畫面上存心露出的破綻,有詼諧譏諷之意。不過,孫必達諷刺趙佶,未必就表明他多憂國憂民。畢竟,孫必達作畫時離北宋滅亡已有百余年。他畫這幅諷刺畫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抗議南宋時期畫院待詔嚴禁署名的糟糕規定。你能從《聽琴圖》里,聽出作者孫必達暗藏千年的畫外音嗎?
作者系專欄作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