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華社評“質監發布電水壺或有毒”事件:焦慮雖解,仍有余毒
楊紹功、聶可/新華網
字號
【編者按】
江蘇省質監局近期稱,抽查發現55.6%不銹鋼電熱水壺使用高錳鋼。后經科普網站等釋疑后,人們才逐漸消除焦慮。新華社3月31日發表時評指出,焦慮雖解,仍有余“毒”。全文如下:
新華網南京3月31日消息,近期,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報告稱,抽查發現55.6%的不銹鋼電熱水壺使用高錳鋼,可能帶來“錳中毒”風險,引發各界關注。不少人擔心,自家的電熱水壺“有毒”。后經電熱水壺生產大省質監部門、科普網站和媒體釋疑后,人們才逐漸消除因誤讀引發的焦慮。然而,反思這一事件發酵的過程,焦慮雖解,仍有余“毒”未解。
其實,早在2012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進行過科普:“錳攝入的途徑主要是呼吸……飲食不會造成錳過量、錳中毒,在臨床上也從未發現因飲食攝入錳或使用不銹鋼制品導致錳過量、錳中毒的案例?!蹦敲聪嚓P檢測報告提示的風險依據何在?這必須向公眾說清楚。
事件發酵時,發布風險報告的相關部門對此三緘其口,稱一切以報告為準;做報告的機構曾表示要對檢測方法進行說明,但至今沒有下文;行業內的企業無論有沒有更換產品標識,大多表示不便評論;很多媒體仍在等待權威部門的聲音。
不管出于何種原因,相關部門和檢驗機構對公眾關切不及時作出權威的回應,并且說法互相沖突,都不利于澄清真相。沒有信息透明,就沒有有理有據的討論,更不會達成科學的共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健全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如果質量檢測都不能“統一權威”,監管何來“統一權威”?因此,在此次事件中,相關部門有責任和義務,講清是非原委,給公眾一個“統一權威”的回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