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清鼎革之際,琉球小國如何周旋于各方勢力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琉球國世子尚賢派遣正議大夫金應元、使節吉時逢等赴華朝貢。令琉球使臣一行始料不及的是,他們踏上大明天朝的國土不久,就遭逢了一場天翻地覆的巨變,也就是甲申之年的明清鼎革。滯留中國的琉球使臣不但成了大明王朝日墜西山悲情時刻的親歷者,同時也被卷入各種政權交鋒的漩渦中,不得不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中艱難抉擇。
晚明朝廷屢易主,琉球一路追隨
據琉球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載,崇禎十七年春,琉球使節奉表來華朝貢,還帶有兩項重要使命,一是為年輕的世子尚賢請封;二是請求明朝加大對琉球白絲的采購量。

自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國接受朱元璋詔諭,加入以大明王朝為核心的東亞冊封朝貢體制以來,一直是這一體系的重要成員,也得到了大明王朝在經貿、技術、文化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冊封朝貢體制的框架內,琉球國每代國王必須經過明朝中央政府的冊封才能踐祚。以此為前提,雙方才能正式往來,并以朝貢交易的名義開展商貿。封貢交易,互為表里。
4月,琉球國使節一行抵達福州,依照舊例,使團人員在福建市舶司專門為他們設置的旅居館驛“琉球館”(柔遠驛)休整,貢物則由承宣布政使司接納,儲放于館驛邊上的“進貢廠”里,擇時北上,進奉給皇帝。

琉球國遠處東亞汪洋一隅,消息閉塞,使臣赴華之前對近年大明王朝局勢的嬗變幾乎渾然無知。4月25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兩天后,崇禎皇帝在宮苑后的煤山自縊,立國270年的大明王朝滅亡。攻下北京后李自成、劉宗敏揮師往山海關與吳三桂展開決戰。在吳三桂主力與清軍優勢兵力的聯合攻擊下,“大順”軍全線潰敗,退往北京。清軍乘勝追擊,6月5日,多爾袞進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6月19日,在明朝殘余勢力的擁戴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突遇驚天巨變,琉球使臣的行程不得不做出調整。原擬從福建啟程北上京師朝貢的琉球使團只能中途改道,往南京覲見弘光帝。偏安南京的弘光帝嘉許琉球國的忠誠,厚待了他們,批準冊封尚賢和有關白絲貿易的所有請求,并擬派禮科左給事陳燕翼、行人韓元勛作為正副使前往琉球冊封。但冊封琉球新王一事,所涉繁雜,籌備須得經年乃成,還未待南明冊封使臣啟程,南京就被清軍攻陷。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陳燕翼、韓元勛也成了中琉往來史上有名無實的冊封使。
1645年6月,在福建南安伯鄭芝龍、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戴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是為隆武政權。琉球國使臣毛大用、阮士元原本受命正要北上南京去給南明皇帝進貢,憑吊崇禎帝,剛剛抵達福州即得知弘光政權已經覆滅,于是轉而與福州的隆武朝廷取得聯絡,進獻貢品。而且琉球國又派王舅毛泰久、長史金正春為正副使來福建慶賀隆武帝登基。
琉球歸順大清,一波三折
毛泰久、金正春兩位琉球使節沒有直接覲見隆武帝,把入賀表文及貢物交給福州地方政府后,即舉帆歸國。沒想到,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清軍很快就擋住了他們的歸途。
11月,清朝大將軍貝勒博洛沿著仙霞古道入閩,殺入福州,隆武政權滅亡,福州全境被清軍控制。琉球使團無法回國,進退維谷之際,使船又遇到海盜襲擊劫掠,孤立無援的琉球使臣最后只得向清軍求救。使節們改衣剃發,拜見福州清軍首腦貝勒將軍,告之琉球國有投誠清廷之意。貝勒將軍遂將琉球使臣帶往北京覲見順治皇帝。
然而,歸順之路卻是一波三折。順治皇帝以隆重的規格歡迎前來投誠的琉球使節,宴飲的規制和賞賜并不比前朝遜色,但對于琉球有關請封和貿易的表文卻不予回復。按清朝的對外政策,明朝的屬國只有交還前朝敕印文書,重新得到清朝的確認后,才能建立冊封交易和正式往來。1646年4月順治根據禮部的奏請,派遣土通事(福建河口翻譯)謝必振與在京的朝貢使一同赴琉球詔諭并催繳明朝敕印。
謝必振等詔諭使團一路極為坎坷,南下福建途中遭遇強梁和海盜的劫掠,行程大大受阻,原本三個月的路程,兩年后才抵達福州,而琉球世子尚賢已在此前病逝。1649年,謝必振使團從福州起航前往琉球,在閩江口五虎門開洋出海后竟遇到颶風襲擊,船只偏離航向,順海流漂到日本九州南部的薩摩藩(鹿兒島),經查驗核實后,才被送往琉球國。次年,謝必振完成詔諭使命后,琉球國派遣周國盛、通事梁廷翰護送其歸國,并一同進京再次向清朝獻上表文,請求冊封。這次琉球國使節沒能按規定上繳前朝敕印,清廷大為不悅,把梁廷翰等人遣回。1652年,清廷再次派遣謝必振到琉球詔諭,重申清廷的冊封前提與原則,措辭頗為嚴厲。面對清廷強勢的催討,琉球誠惶誠恐,1653年,世子尚質派遣王舅馬宗毅、正議大夫蔡祚榮等使節赴華,慶賀順治登基之際,將珍藏兩個半世紀之久的明朝敕印繳還清廷,并請求冊封并下賜新印。這以后,清朝與琉球締結冊封朝貢關系才開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1654年,順治帝命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行人王垓作為正副使冊封琉球新王尚質,前往福州進行相關籌備工作。因彼時福建東南沿海鄭成功正與清軍激戰,使團遲遲不能出發。直到后來鄭成功在臺灣病逝,東南沿海的壓力大大減輕,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王垓等人帶著詔書、敕諭、金印各一和賜物前往琉球冊封世子尚質為中山王。這是清朝入主中國后首次冊封琉球。

琉球加入清朝主導的冊封朝貢體系后,定期朝貢,不僅與清朝的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貿易的種類也更豐富,清琉關系進入了穩定、健康的發展階段。但十年后一場突發的事變,又使步入正軌的清琉關系面臨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朝爆發“三藩之亂”,吳三桂在云南,尚可喜在廣東,耿精忠在福建發動叛亂,“三藩”祭出“興明討虜”旗號,得到明朝殘余勢力的響應,勢力一時達于大半個中國,清朝政權面臨嚴重威脅與考驗。
據《中山世譜》載,這一年,琉球國派遣耳目官吳美德,正議大夫蔡彬前往北京朝貢。翌年春自北京出發南歸,抵達蘇州時恰逢耿精忠謀亂動兵,無路可歸,只好逗留蘇州?!叭畞y”的幾年里,琉球不敢北上朝貢,清琉關系一度中斷。琉球方面之所以如此謹慎,一方面是時局所限,不敢貿然前行,另一方面它正面臨吳三桂、耿精忠的恐嚇與利誘。1674年吳三桂以中華主宰自居,向琉球國頒發諭令與檄文,敦促琉球國臣服;隨后耿精忠也派游擊將軍陳應昌到琉球詔諭,并索取硫磺戰馬等軍事物資。
平川朝申編修的《彩頁沖繩歷史》通過解讀諸多王國時代古文書,揭示了清初琉球國在各種勢力角逐過程中的博弈黠慧:“三藩”使者的到來,給琉球國巨大的壓力。王府高層經過反復權衡利弊,決定讓使節蔡國器等同時攜帶兩封表文赴華,一通致“三藩”的耿精忠,一通致康熙,并隨身帶上“空道”若干。所謂“空道”,就是蓋上琉球國金印的空白文書,以便根據實際情況應變再填寫相應內容,做到萬無一失。1677年,蔡國器等攜帶兩封表文來福建時,耿精忠已經被殲滅,琉球使者銷毀了本來獻給耿精忠的表文,而將叩問安否的文書呈現康熙。不明就里的康熙帝被琉球國的忠順所感動,大加獎賞,琉球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1678年琉球獲得派遣接貢船的許可,琉球與清朝之間朝貢貿易的制度與規模進一步完善和擴大。隨著徹底平定“三藩”(1681年)和收復臺灣(1682年),東南海域澄清,為中琉通海上交通掃清障礙。

小國如何在危局中安身立命?
16世紀末到17世紀后期,是大航海時代以來東亞最動蕩不安的一個世紀,其中,明清更替是對東亞諸國產生影響深遠的大事件。琉球國審時度勢,小心翼翼地和各種政權勢力打交道,化解了一次次危機,使一度因王朝更迭而中斷三十年的封貢交易得以延續,而且取得了超前的進展,履險如夷。
按理說,宗屬之義,在于同心同德,榮辱與共。起碼同仇敵愾是最基本態度。然而,明清鼎革之際,琉球的政治抉擇卻罕見如此“氣節”,反倒顯得功利和現實。當然,琉球國自有它的苦衷——在東亞海洋政治格局中,琉球不過是在強鄰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它需要獲得一個強有力政權的接納與扶持。
在古代,遠離東亞大陸,偏居汪洋一隅的琉球因地狹人稀,又開發較晚,生產和技術極為落后,是東亞海域中“最貧困者”。洪武初年,琉球通過與明朝締結宗屬關系被編入冊封朝貢體制,不但提升了其在東亞海洋的政治地位,獲得強有力的保護,更享受到加入這一體制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實惠。
明初起實行海禁,朝貢交易是官方唯一許可的商貿往來方式,琉球作為明朝的“海上親藩”,在大航海時代,緊緊抓住了歷史機遇,在明朝的保護和技術援助下,“以舟楫為萬國津梁”,積極與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及西歐海洋諸國開展獲利甚豐的轉口貿易,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迅速發展繁榮起來,創造了“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夏之仁風”(琉球國1485年所鑄《萬國津梁鐘銘文》)的輝煌時代。

但隨著1609年薩摩島津藩的入侵,琉球國繁榮不再。薩摩藩不但強占琉球北方五島,還逼迫王府繳納沉重賦稅,同時在那霸設置“在番奉行”,直接監控、壟斷中琉朝貢貿易收益。為了避免因開罪大明而重啟戰端,彼時被排斥在冊封朝貢體系之外的江戶日本不敢公然吞并琉球,但卻借助琉球與明清的密切關系,分享封貢貿易的巨額利益。琉球小國實際上是“一國兩屬”。對于琉球而言,鞏固中琉關系可以增加自身存在價值,從而避免完全受制于日本。因此,如何獲得強有力政權的接納,是明清鼎革之際琉球小國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最現實的急務。
參考文獻:
1、西里喜行:《明清交替期における琉球冊封問題》,引自《想像の沖縄:その時空間からの挑戦 第5回沖縄研究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那霸 2015年6月
2、川平朝申《カラ沖縄の歴史》那霸 《月刊沖繩》社 1971年12月
3、謝必震 胡新 編《中琉關系史料與研究》海洋出版社 2011年6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