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孫江、楊念群對談記憶之場:國人為何愛看岳飛、葉問、李小龍

澎湃新聞記者 石偉杰
2016-03-29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25年前,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還沒有出生,在樓頂上舉辦了一場崔健的音樂會,記得當時一張門票是30多塊錢,我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4張,一共120塊錢。崔健的歌里有一句歌詞,‘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南京大學學衡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院教授孫江回憶起了往事,并用一句“歷史在加速”切入話題。

3月26日下午,孫江教授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在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店)做了題為“過去之‘在’:文學、事件和空間中的記憶之場”的對談活動,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擔任主持。

何謂“記憶之場”?

什么叫做“記憶之場”呢?這個概念來源于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學術編輯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1931—)。孫江介紹說:“諾拉在1980年代組織了120個作者,花了12年時間,寫了135篇論文,編輯了三部七卷本的《記憶之場》。這部巨著陸續出版后,轟動國際學術界,因此諾拉獲得了兩個殊榮:一個是法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稱號——只有40個名額,走一個補一個;還有一個殊榮是‘記憶之場’這個詞收入《羅貝爾法語大辭典》,變成了一個固有名詞。”

三部《記憶之場》法文版

“lieux de mémoire是諾拉生造的詞匯,由場所(lieux)和記憶(mémoire)兩個詞構成,來自于拉丁語loci memoriae。” 孫江進一步補充道。那么這三部《記憶之場》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他逐一說明如下:1984年第一部“共和國”一卷出版,該卷從第三共和國開始,分象征、紀念性建筑物、教育、紀念活動和反記憶等五個主題,選擇的都是人們所熟悉的場所和事例。1986年第二部“民族”三卷出版,第一卷“遺產、史學編纂、風景”偏重于“非物質性”內容;第二卷著力于物質層面——“領土、國家、遺產”,既有國境、六邊形象征,也有凡爾賽宮等記憶裝置,還有歷史遺產及其保護運動等;第三卷“榮耀?詞語”與理念有關,分別考察了軍事上的榮耀和市民榮譽、言語與文學,以及與政治權力密切相關的事物。1992年第三部“復數的法蘭西”三卷出版,第一卷“沖突與分割”圍繞政治區隔、宗教少數派、時空分割(海岸線、巴黎與地方、中央與周邊等)而展開;第二卷“傳統”包括反映“法國傳統”的鐘樓、宮廷、官僚、職業和《法語史》等,還有地方性文化、法蘭西個性等;第三卷“從檔案到標志”涉及記錄、名勝和認同等。

從上述關鍵詞中也可以看出“記憶之場”的一些特點:既簡單又含糊,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為的,既是最易感知的直接經驗對象,又是最為抽象的創作。孫江概括出三種特征:實在的、象征的和功能的。具體來說,檔案館是實在的場,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教科書、遺囑、老兵協會因成為某種儀式中的對象也進入了記憶之場。一分鐘的沉默堪稱象征的極端例證。世代觀念是抽象的記憶之場,其實在性存在于人口學中,功能性在于承載形塑和傳承記憶的職能,象征性在于某個事件或經驗只有某些人才有的標志性特征。在這三個層次上,記憶和歷史交互影響,彼此決定。與歷史存在所指對象不同,記憶之場在現實中沒有所指對象,它只是個指向自身的符號,純粹的符號。

孫江又從西方思想史的角度回顧了“記憶”與“回憶”這兩個概念。柏拉圖將思考分為兩個部分:感覺得來的和從靈魂的記憶中得來的。回憶就是與統攝感覺的概念有關的靈魂的作用。亞里士多德又是如何區分記憶與回憶的呢?(1)記憶可以時序不明,回憶則有時序;(2)記憶除人類之外,其他生物也可能有,而回憶只有人類才有;(3)記憶保存過去,回憶喚起過去。

同時,正如阿萊達?阿斯曼所指出的那樣,場所會將人的回憶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土地上,不僅強化了回憶,還遠遠超過了人工化、具體化的個人、時代、文化等比較短暫的回憶,具有持久性。孫江特別辨析道:“我們現在講的‘記憶’,有點名詞化了,它變成了一個‘物’。我實際上更喜歡咱們古代的另一種用法,就是‘憶記’,一邊回憶,一邊記,是動詞,它就是希臘語里的回憶。”因此,千萬不要把記憶之場固定化為僅僅是物質性的存在。比如,說我們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那是一個物質性的東西。它不僅是一個物質性的東西,它實際上還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具有一定功能化的東西,這是記憶之場的基本的內涵。

《記憶之場》中文版

那為什么會想到翻譯、引進這套大部頭書呢?孫江回憶道:“當時回到南京后,我在南大高研院組織了一個團隊,叫‘南京——現代中國的記憶之場’研究團隊,我們想復制諾拉的文本,考察南京各種各樣的遺跡。而要做好《南京——現代中國的記憶之場》這套書,最重要的是先把外國人怎么做的引借過來,通過比較尋找出我們自己的方法論。”

楊念群補充說:“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記憶也在不斷地被修正,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個也是我們在辦的《新史學》雜志特別倡導的理念,就是說所有的歷史事件是在某種意義上被塑造的,在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間里被塑造的,在這個塑造的過程中,記憶也在不斷地被改變。這次孫江教授只是引進了11篇文章,沒有全部譯介,但是他的導論已經特別提到了,歷史在加速,時代在變化,我們的記憶也在不斷地被修正。但是,有些東西沉淀下來了,沉淀下來之后可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來重構我們的價值觀,包括我們現在所謂的三觀。”

“記憶之場”展現了怎樣的法國史?

那么,在不斷重構的記憶中,我們對法國歷史的認識是不是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誤解”呢?孫江指出:“這本書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有助于糾正我們現在已經固化了的、本質化了的關于法國歷史的印象,比如說馬賽曲、巴士底獄起義、埃菲爾鐵塔,等等,它們后面實際上都有很多很多糾結的故事。”

以馬賽曲為例,孫教授直指它難聽、音詞不配,但就是流傳下來了,想改也改不掉。法國國慶日7月14日真的是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嗎?現在被視為起義的攻占巴士底獄事件,其實當時就幾個看守,里面關了7個犯人而已。埃菲爾鐵塔又怎樣呢?那是商業行為的產物。環法自行車賽是汽車商想做做廣告,沒想到最后變成了象征法國人的領土觀念的儀式。這正如民族主義理論大家勒南所說,“遺忘是建構民族國家的關鍵因素。”

孫江特別提醒到“自由、平等、博愛”中“博愛”的翻譯是錯的,法語里這個詞是兄弟情誼,是兄弟的意思,應該翻譯成友愛——“自由、平等、友愛”。如果是“博愛”的話,我們就不能想象出那種流血成河的法國大革命。

孫江又問道:“路易十六是怎么死的?”他的罪名很有意思,叛國罪!“朕即國家”。那是誰的國家呀?路易十六自己的啊。

7月14日晚上,路易十六在日記里寫下了幾個字——“今日無事”。“今日無事”是法國大革命歷史敘述中一句著名的話,那么歷史中哪些能成為“事”呢?楊念群教授展開了論述:“什么可以成為我們記憶中的歷史事件呢?以前有一個社會學學者做了一項研究,他發現社會學,包括人類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做調查、做口述,采訪一些當事人。但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大的問題,采訪人是有一些潛見的,會預先設想一個歷史框架,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就是用這個歷史框架里的一些標志性東西和事件去誘導、引誘當事人來回答問題,所以這里面的問題就非常大了。比如很多底層百姓的記憶是不太受官方的或者主流的標志性事件的制約的,而他們可能對標志性的事件也沒有概念。”

皮埃爾?諾拉

補償心理在左右我們的歷史記憶

記憶是當下的、具象的、活著的、情感的現象,而歷史是對過去的理性的、批判性的重構,二者是一種不可交合的對立關系。回到中國的語境,或許更有助于大家理解歷史與記憶的關系。

宋朝有很多粉絲,“宋粉”也活躍在公共輿論中。楊念群從宋朝歷史切入了這個話題,即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往往是被修正的——官史有一套記憶系統,野史或者小說又有另一套說法。楊教授解釋說:“很簡單,如果從正史的角度來講,宋朝是一個經常打敗仗的王朝,遼人打不過,金人打不過,最后龜縮到江南。但是我們聽評書,聽《楊家將》、《岳飛傳》,就會覺得宋朝非常能打,只是因為秦檜要講和,后來宋朝就完蛋了。但實際上仔細分析這個說法,就會發現里面透露出一種無奈。岳飛打勝仗的機率其實是很低的,宋朝的軍隊其實是不行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塑造這個記憶的過程,我稱之為‘補償心理’,或者叫‘補償記憶’——就是因為我們得不到那個東西,或者從某種意義上是失敗的東西,我們通過記憶的塑造使這個得不到的、失敗的東西得到一個補償,變成一種正面的、成功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時時受到的教育,時時受到的影響。”

到了近代,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敗于西方,中國人的心里有了巨大陰影,楊念群以李小龍為例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對李小龍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就是他一腳把‘東亞病夫’那個牌子踢碎了,這就變成了一種象征記憶。而且這種武俠片里都有一個橋段,就是一開始主人公肯定被打得很慘,打到爬不起來,到最后突然想出一個絕招,一招致命把對方打倒了。其實這里面是個隱喻,近代百年歷史中我們一直在挨打,到最后突然起來了。可以說,武俠片的套路,實際上就是一種補償心理。”

與李小龍這個象征符號類似,往前追溯,近代還有霍元甲、黃飛鴻、葉問等等。最近《葉問3》比較流行,楊念群評論道:“葉問實際上就是一個符號。《葉問》整個故事的原形是跟日本人打,現在又加了一個泰森——本來是跟日本較著勁,現在又跟西方也較上勁了。他實際上是帶有一種所謂的近代民族主義記憶所構造出來的一套中國人的形象。近代以來我們誰都打不過,那西方國家我們也就認了,但甲午戰爭被日本打敗了,這是創深痛巨,日本被視為藩屬國一樣的存在呀。所以到最后就形成那種恨恨的情緒,中日關系老是別別扭扭,跟這個記憶很有關系。”

的確,補償心理和補償記憶是我們研究記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孫教授又補充了岳飛的例子——岳飛英雄形象是乾隆皇帝形塑的。

最后孫江總結道:“所謂歷史事件,是具有實在性的,真的是有個‘在’在過去里面。但另一方面它是怎么進入了我們當下的書寫里的呢?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述出來的?這時候我經常引用一首詩來說明,就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是一個八旬老者辭官后回鄉時追憶似水年華的一種感慨,可我們的父母把它當成一首兒童詩來教小孩,很搞笑!那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故事呢?第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講時間和空間的流轉。接著第二句‘鄉音未改鬢毛催’是講過去的痕跡。第三句、第四句很重要,第三句‘兒童相見不相識’講的是從過去看現在,接下來大家別以為這個兒童不知道他是誰,‘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笑’實際上是隱含了兒童/現在對‘鄉音未改鬢毛催’中的鄉音的一種疑惑,也就是說,過去和現在發生了一個交錯,我們的歷史書寫就是在這樣情形下形成的。”

(感謝孫江教授提供參考資料、南大歷史學院閔心蕙同學提供現場照片)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临江市| 海门市| 阿图什市| 夏河县| 视频| 凤阳县| 自贡市| 察雅县| 唐山市| 永和县| 嫩江县| 舟山市| 砀山县| 惠安县| 珲春市| 西华县| 锦屏县| 大英县| 北流市| 恩平市| 郑州市| 石狮市| 平乡县| 曲阳县| 林周县| 始兴县| 济源市| 富阳市| 宁城县| 四平市| 秀山| 康定县| 鄢陵县| 东阳市| 嘉荫县| 高尔夫| 望谟县| 长丰县| 马龙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