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港資房企逆勢北上
斑馬消費 楊柘
港資房企正在加碼內地房地產市場。日前,新世界發展拿下上海新世界淮海物業50%股權,去年以來,怡和集團旗下香港置業連續在上海、重慶、武漢拿下重大項目。
正當內地房企們為“三道紅線”焦頭爛額之時,港資房企悄然在內地市場擴張,釋放了什么信號?
大約30年前,港資房企第一代創始人懷揣資金,介入內地轟轟烈烈的房地產開發。隨著他們的謝幕,二代、三代掌門人走上前臺,企業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內地市場游刃有余?

30年前,北上、北上
1978年,闊別大陸幾十年的霍英東、李嘉誠及馮景禧等人首次踏上北京的土地,三人一同受邀參加國慶觀禮,一身中山裝的李嘉誠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確立,大陸正孕育著龐大的市場機遇。在此之后,霍英東、李嘉誠等著手投資內地,霍英東捐建了廣州白天鵝飯店,還參與到內地不少橋梁工程建設中。
進入內地前,李嘉誠已是香港知名華商。他已將1950年代創立的長江塑膠廠,培育成為當時世界最大塑膠花生產商。1979年,李嘉誠以6.93億港元從匯豐銀行手中購得香港英資四大洋行之一和記黃埔,由此奠定香港大亨的地位。
塑膠花顯然無法承載李嘉誠的霸業。1972年,他旗下主營地產的長江實業登陸聯交所。同年,郭得勝的新鴻基、李兆基的恒基地產和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前后腳上市。
四大家族在當時還是比較和睦的合作伙伴。上世紀70年代末,他們曾聯手開發香港沙田第一城大賺400億港元;80年代中期,李嘉誠、李兆基遠赴加拿大攜手開發萬博豪園項目,一舉締造該國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項目。
港資地產商大舉介入內地房地產市場,是在南巡講話前后。
1993年,李嘉誠獲準入股深圳鹽田港,共同投資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同年在北京開啟東方廣場項目,這是李嘉誠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標志性項目,次年拿下北京譽天下別墅項目。
此后十多年,李嘉誠不斷加碼,成為內地最大的港資投資者。2013年,其在內地投資項目資產已占長江實業的50.9%。
李嘉誠另一個進入內地市場的棋子是長江基建,1996年已在內地已簽訂投資項目32個,投資66億港元。
比李嘉誠更早嗅到機會的是郭得勝,郭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北上廣購置物業。1992年,郭得勝的新鴻基市值已超越長江實業,成為香港市值最大房地產企業。
郭早年從廣東中山到香港開雜貨店起家,靠經營日本YKK拉鏈成就了“洋雜大王”稱號。1980年代,新鴻基已是香港五大地產商之一,香港50多座大型商廈和廣場皆為其所有,香港最高三座建筑——中環廣場、香港國金中心以及香港最高摩天大樓環球貿易廣場,皆為郭氏家族打造,說郭家打造了香港天際線并不為過。
恒隆集團1992年進入內地,在上海拿地接連打造兩座地標性建筑——上海恒隆廣場、上海港匯恒隆廣場;次年,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拿下上海盧灣五里橋地塊;1996年,港資房企瑞安房地產,14億元接手上海盧灣區石庫門舊城改造項目;九龍倉進入內地較晚,2000年才在上海開發首個時代廣場。
集體征戰內地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內地進行住房貨幣化改革,房子由單位分發到貨幣購買,住房逐漸商品化,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啟繁榮局面。
蟄伏已久的港資房企獲得了發展良機,它們帶來的樓花概念、按揭住房模式,深刻影響了后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在內地房地產市場長達20年的高速增長時代,港資企業除了住宅業務,逐漸向商業地產、酒店以及其他領域滲透。
一二線城市的商業廣場、國金中心等商業及寫字樓物業市場和地標性建筑,港資占據頭籌。
以李嘉誠為例,在大陸的業務除了房地產,還有屈臣氏、天然氣等業務,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兆基旗下港華燃氣在內地25個省份獲得212個項目。
港資地產商資產迅速膨脹。
1996年到2014年,長江實業凈資產從709億港元飆升至4060億港元,增速5.7倍。同期,新鴻基、新世界發展以及恒基地產凈資產增速分別為4.95倍、5.72倍和5.82倍。這一時期的香港GDP增長不到2倍。
北上淘金的港資地產商越來越多,路勁基建、九龍倉、瑞安房地產等紛紛在內地落子。
內地市場蓬勃發展,堅定了港資房企的投資信心。
1990年,郭得勝去世之前,曾強調了除內地投資之外,新鴻基不會考慮將資金調往海外。
經過內地房地產市場加持,香港四大家族財富劇增。1997年,四大家族財富合計440億美元,折合3600億元人民幣以上。彼時,中國第一大省廣東的年財政收入才500億元。
當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單上,李嘉誠、鄭裕彤位列第15名、24位,李兆基、郭炳湘(郭得勝之子)家族位列前十。而內地首富劉永行,在這份榜單上只排在第249位。后來榮登首富之位的馬云、許家印、王健林等,這時才開始創業。
1998年、2008年兩次經濟危機之后,四大家族依然活躍在財富榜單上。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單公布,李嘉誠、李兆基分列第23位、24位,財富分別為349億美元和303億美元。
撤退和優化
隨著多年政策紅利的釋放,內地房企逐漸崛起,他們快速擴張,對港資房企形成追逐之勢。
港資房企偏愛的囤地慢開發模式不再吃香。路勁基建收購順馳次年,公司在行業排名第17位,之后年年下降。公司創始人單偉豹曾對外表示,如果再不改變經營方式,就站不住腳跟了。
就拿地來說,港資房企不僅注重資金安全邊際,更在意高利潤率,往往是先囤地再慢開發;內地房企拿地則是為了做大規模,哪怕項目不賺錢也要拿下。在狼性法則主導的內地市場里,港資房企愈發感受到了壓力。
2013年,李嘉誠將旗下廣州西城都薈項目和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出售套現121億元,此后開啟了賣賣賣模式。
長江實業曾披露,截至2019年,公司在內地連同香港出售約20宗資產,累計套現超過1700億元,同時,李嘉誠轉身歐洲,購買能源、基建等項目,甚至430億港元買下英國最大酒吧Greene King。
這讓李嘉誠旋即陷入“別讓離李嘉誠跑了”的輿論風暴之中。
長江實業曾在2019年一份聲明中稱內地仍有大量投資業務,包括3700家屈臣氏門店、56個地產項目以及投資400億元的荔灣天然氣項目等,并未馬上平息輿論。
李嘉誠帶了一個不好的頭。新世界發展、新鴻基、恒基地產、瑞安房地產以及劉鑾雄的華人置業等紛紛效仿,陸續出售旗下房地產項目。
2015年12月,新世界發展將北京、上海等9個項目以339億元對價打包出售給中國恒大,這9個項目總建筑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幾乎是當時新世界發展的一半土儲。
新世界發展董事局主席鄭家純曾對外解釋,項目出售主要為了優化內地資產。而外界的理解,則是港資房企在集體避險。
伴隨著出售資產,港資房企在內地的銷售額和土地儲備進一步減少。
以新世界發展為列,2016財年-2021財年(截至2020年12月),公司內地市場銷售額從229億元降至112億元,土地儲備從1100萬平方米降至614萬平方米。若參考第三方銷售榜單,公司2020年銷售額位列百名之外。
不過,它們并未徹底退出內地市場。就算是出售資產最狠的長江實業,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內地土地儲備仍有7000萬平方尺(約777.78萬平方米),占公司總土地儲備的8成以上。
逆勢加碼
2019年以來,中國樓市調控持續升級,房企放緩拿地或只拿優質土地成為主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前11個月,房企拿地面積同比下降14.2%,成交總價同比降幅13%。這一趨勢在2020年“三道紅線”頒布之后更甚。
人們回過頭來恍然發現,以往保守謹慎的港資房企逆勢而上,甚至不懼狂攬地王。
2019年1月,新鴻基一連拿下上海、廣州及杭州三個地塊,耗資總額191.5億元;新世界發展在杭州97.92億元拿下一宗地塊;恒基地產也在北京、安徽兩地拿地耗資63.4億元。還有瑞安房地產、嘉里建設、九龍倉等連續加倉。
2020年,港資房企加倉動作頻繁,當年,香港置地聯合體就以310.5億元拿下上海濱江綜合體,成為當時的土地總價地王。
港資房企在今年持續拿地,2月,嘉里建設聯合GIC以60.14億元拿下上海浦東超大綜合體地塊;4月廣州集中供地中,新鴻基以70.82億元獲得廣州番禺南站TOD地塊;9月初,新世界發展擬以33.75億元收購上海新世界淮海物業余下50%股權……
今年核心城市推行的集中土拍,成為房企們展示自身實力的舞臺。很多人發現,往年兇猛異常的狼性內房股們溫和了不少,反倒是一向低調的香港置地,在各大城市頻頻出手。今年5月,香港置地在南京溧水7.47億元拿下G10地塊;6月,香港置地僅在武漢就拿下硚口、東湖開發區兩宗土地,合計耗資近55億元。
作為香港置地母公司的怡和集團,已決定在上海建設中國總部怡和大廈、旗艦商業置地廣場以及奢華酒店品牌文華東方酒店,預計在上海黃埔西岸打造一座比肩陸家嘴的金融城。
在此之前,怡和集團已在北京、南京及杭州打造王府中環等知名建筑。同時它也是永輝超市間接股東,旗下產業還有必勝客、7-11、萬寧藥房等知名品牌。
怡和集團曾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幾乎經歷了中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也逃過了無數次危機。它對內地市場加倉,實際上向外界透露出看好中長期的信號。
高周轉時代遠去,在業務上精耕細作,注重現金流和利潤,已成為內地房企轉型的重要共識。
港資房企操盤高周轉項目從來不是內地房企的對手,在精細化管理以及低資金成本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另一方面,港資房企在內地押注多為商業地產,顯示出港資房企對內地存量市場時代下,對收租型商業地產項目的長期看好。
恒隆集團旗下的恒隆廣場項目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上海,并深入在沈陽、濟南、無錫、大連等二線城市,還在武漢和昆明擁有兩個在建項目。上海恒隆廣場和上海港匯恒隆廣場仍是公司最賺錢的項目,2020年,分別實現收入20.30億元、13.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和10%。
陳啟宗接手恒隆集團30年,逐漸將恒隆廣場打造成內地高端奢侈品商場品牌。
與陳啟宗一樣,新世界發展同樣在押注內地商業地產項目。公司CEO、周大福珠寶執行董事鄭志剛在2008年創立K11品牌,迄今已涉足天津、武漢、沈陽和廣州市場。去年,公司以41.11億元拿下黃浦區淮海中路地塊,打造長三角第四家K11,未來5年全國K11數量有望達到40家。
截至去年12月,新世界發展在內地總土地儲備為614萬平方米,遠超香港總土地儲備86.8萬平方米。
從鄭裕彤到鄭家純再到鄭志剛,新世界發展成為一家三代執著內地市場的港資企業。鄭志剛曾公開表示,“最差的時間已經過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