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火電“大躍進”后遺癥:發改委、能源局發特急文件踩下急剎車
據南方能源觀察24日報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目前日益嚴重的煤電產能過剩局面,以期化解由此帶來的能源行業運行風險。
上述文件中化解煤電過剩的具體措施包括: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嚴控煤電總量規模;有序推進煤電建設;加大監督管理處理力度。這4項工作試圖以長期、中期和短期結合的方式化解過剩。
以風險預警機制為例,上述報道稱,該機制將定期發布分省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提示,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根據電力供需變化趨勢與煤電風險預警提示及時調整相關措施;預警提示對外將給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以及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提供參考依據,即在為煤電項目辦理核準及開工建設所需支持性文件、發放貸款時,根據風險預警提示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上,則是為中央提供政策參考依據。
此外,嚴控各地煤電新增規模。能源主管部門將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嚴控政策。針對當前寬松的用能形勢,文件提出在過剩嚴重的區域,須取消、緩核、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其中,在電力盈余的13省(區)暫緩核準項目,15省(區)須緩建自用項目。
此舉相當于是能源主管部門為電力需求增速放緩背景下火電的逆勢“大躍進”踩下了急剎車。兩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曾表示,國家能源局將堅決遏制其煤電的發展,不會給該省下達哪怕是1千瓦的煤電裝機。
事實上,自火電項目審批權從中央部委下放至地方政府后,中國火電“虛火”愈演愈烈。據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預計,發電企業的產能過剩已超過20%。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555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較2014年回落了3.3個百分點,增速為1974年以來年度最低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國火電發電量已呈負增長態勢,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達到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預測,2016年這一數字可能低于4000小時。而以往建設煤電廠時,通常按一年滿負荷運行5500小時作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準。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火電建設仍然“熱火朝天”。 2015年,全國電源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12974萬千瓦,其中火電6400萬千瓦,且在建規模依舊在不斷增長。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僅2015年上半年中國火電總裝機量就已達9.35億千瓦,各地核準在建規模達1.9億千瓦,已發路條(可以開展前期準備工作)約2億千瓦。
如此“大躍進”自然帶來了火電產能的嚴重過剩。喬保平稱,盡管火電利用小時數下滑嚴重,但“每年的新增裝機都在1億千瓦以上,所以這個規模的擴張和實際的需求差距還是在增長”。
“截至2015年底,我國煤電裝機大約達到9億千瓦,在建的項目還有不少,已列入規劃準備建設的也有不少。”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說實話,如果我國煤電產能仍按這幾年勢頭建設,那用不了兩三年我國煤電產能肯定會過剩。”
盡管2015年煤價下調,火電企業效益還不錯,但燃煤上網電價2016年下調3分錢,加之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下降,令電力企業遭遇“嚴冬”。 喬保平稱,僅國電一家,今年一年的減利就大約有100多億。若不對火電加以合理控制,電力過剩將進一步擴大,這對于火電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更值得警惕的情況是,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仍面臨進一步下降的可能,這將造成大量新建燃煤發電機組設備閑置或低功率運行。低功率運行狀態還將產生額外污染,增加單位能耗和運行成本;機組設備閑置也將增加燃煤電廠本就漫長的成本回收周期,使得發電企業面臨經營風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