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財辦主任劉鶴再赴江南調研,再度力挺“人的作用”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財辦主任劉鶴率領的中央財辦和國家發改委調研組到江蘇考察。據3月23日《新華日報》報道,劉鶴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宏觀經濟運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情況。
這是一年多來,劉鶴第2次前往江蘇調研。他上一次到江蘇調研,是在2014年10月。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劉鶴也曾兩次到江蘇的近鄰浙江調研。江浙地區成為這位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智囊調研的最頻繁之地。
中央重要會議前后六赴南方調研
中財辦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下的常設機構,除負責起草重要的經濟政策文件,還肩負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供政策建議的功能。64歲的中財辦主任劉鶴同時是國家發改委排名第一的副主任。
根據公開資料,包括兩次江蘇之行在內,過去一年多時間,劉鶴已6次到地方調研。
2014年10月8日~10日,劉鶴帶調研組到江蘇調研,并在江蘇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重點了解“經濟增長怎么樣?結構調整怎么樣?改革開放怎么樣?”
進入2015年,劉鶴的身影更是頻頻出現在地方。
2015年4月7日~8日,劉鶴帶領中央財辦調研組在上海調研。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會見劉鶴一行,交流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并介紹上海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考慮。
去年9月上旬,劉鶴到浙江調研宏觀經濟運行和特色小鎮建設情況。
同年10月8日至10日,劉鶴率中央財辦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調研組到廣東考察,了解宏觀經濟運行、全面深化改革和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情況。
次月10日至11日,劉鶴再次率領中央財辦調研組來浙江調研,并在杭州召開第26次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以及企業負責人座談會。
不難發現,劉鶴的6次調研全部在南方沿海發達省市,其中5次是長三角地區,1次珠三角地區,足見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大區域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而在時間節點中,亦可看出精心選擇,幾乎都是在中央重要會議前后。
第一次江蘇之行是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上海之行是在201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前,此次會議的重點是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去年9月的浙江之行正值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去年10月的廣東之行和第2次浙江之行,是在當年11月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前后;而最新一次的江蘇之行,是在今年1月底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和3月份的全國“兩會”結束之后。
調研供給側改革
《新華日報》的報道稱,在江蘇調研期間,劉鶴一行與江蘇、上海、浙江、遼寧、山東、安徽、湖北、四川、陜西等省市主管經濟工作的黨委、政府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與服裝、鋼鐵、造船、房地產、金融、新材料、電子商務等不同行業的企業家進行交流,圍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以及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等,聽取地方和企業的意見建議。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省長石泰峰分別會見了劉鶴一行,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交流。
劉鶴此行的調研重點之一——供給側改革,首提于去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今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
習近平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他強調,做好工作方案,一是情況要摸清,搞清楚現狀是什么,深入調查研究,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于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胸中有數,有的放矢。二是目的要明確,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三是任務要具體,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四是責任要落實,搞清楚誰來干,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五是措施要有力,搞清楚怎么辦,用什么政策措施來辦,政策措施要符合實際、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讓地方和相關部門知道怎么干。
劉鶴在江蘇調研時說,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逐步深化,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積極因素正在增多,但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各類挑戰有所增加。在繼續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
他要求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結合各地實際,抓住主要矛盾,找準切入點,有序推進。
再度力挺“人的作用”
劉鶴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環境,深入研究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變化,增強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加強同市場行為主體的溝通融合。
他表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人的作用更為重要,要充分調動各級干部、企業家、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梳理公開報道可發現,這是半年來,劉鶴第4次在公開調研中,對“人的作用”尤其是“企業家精神”作出力挺表態。
去年9月的浙江之行中,劉鶴在考察了杭州市余杭區夢想小鎮、上城區山南基金小鎮等幾個特色小鎮后指出,對特色小鎮印象最深的,是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為企業創業提供條件,大膽“放水養魚”,讓企業家才能充分發揮,這對我國經濟結構升級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劉鶴認為,浙江特色小鎮建設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經濟規律,注重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比較優勢和供給能力,這是浙江“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精神的又一次體現。他希望各地進一步發揚這種改革創新精神,推動中國順利度過中等收入陷阱,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廣東之行中,劉鶴強調,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
第二次浙江之行中,劉鶴在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發展的動力十分重要,要發揚企業家創新精神,發揮創新人才和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對于“人的作用”,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亦有強調。他說,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創新人才和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