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專訪|九旬報人秦綠枝:解放初怎么在上海辦小報?

澎湃新聞記者 石偉杰
2016-03-20 10:43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吳承惠,1926年出生,1949年進入上海新聞界,先后在《大報》《亦報》《新民報》《新民晚報》工作。他既編報紙,也寫文章,“秦綠枝”是他常用的筆名,近日他的三卷本散文雜感文集也已出版。他認為,報紙最重要的還是新聞信息量要多,最好又有獨家新聞。

吳承惠

澎湃新聞:舊上海哪段時期的小報最繁榮?

吳承惠:我首先聲明,我談的是印象,因為舊上海時期我還是個資歷很淺的小青年,文化水平也有限,想事情和看問題都是即興的、表面的。我還有個缺點,就是沒有在這方面做過資料搜集的工作,報紙隨看隨丟,都沒有留存。解放前,我是上海市銀行的職員,并不在小報工作,雖然喜歡看小報,也看得不多,偶爾也寫寫文章、投投稿。當時小報很多,水平參差不齊,報攤上擺列出來的小報,看看五花八門,其中雖有辦得比較好一點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每家小報的壽命都不長,有的甚至很短。小報雖多,內容往往大同小異,加上客觀形勢的變化,辦小報的人又都不是有錢的大老板,經濟常常出現困難,所以真正能挺立住了辦多少年的小報是很少的。

抗戰勝利前,龔之方先生在上海辦過一份《光化日報》,跟他合作的叫唐云旌(即唐大郎)——詩寫得非常好。龔先生最初是在電影公司做宣傳,又辦報紙,又在戲館(當時在共舞臺)做宣傳,是一個很有經營才能的文化人。解放前的小報一般都是舊的小報文人吟風弄月的地方,而龔先生起用了幾位懂外文的大學生,比如沈毓剛和徐慧棠就被吸收進來編譯海外新聞。因此《光化日報》當時是比較突出的,比較新穎,很受歡迎。當時日本人也管制輿論,而且管得很兇,卻又有縫子可鉆。《光化日報》的頭版有很多從外國報刊編譯過來的新聞報道。當時正在發生太平洋戰爭,到了1944至1945年間,日本敗局已定,輿論也管不住了,從大后方和國外流傳進來了不少消息。比如,那時候上海人還不知道吉普車,《光化日報》首先披露了,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同時它也帶來了勝利的希望。讀者既感到新奇,又很受鼓舞,所以這份報紙一時很受歡迎。

1945年抗戰勝利后,辦報需要國民黨政府頒發的執照,有的小報拿到了,有的就沒拿到。龔先生也沒拿到,《光化日報》就停辦了,于是他就連夜在家用一張報紙橫折豎折,折出了一種方型周刊,是小報的變種,名字就叫《海風》,變身為期刊,內容還是小報式的,一周出一期,很快風行一時。那時上海還從來沒出現過這樣的報刊,銷路大好。于是,原來的小報從業人員,甚至非從業人員群起而效尤,想趁機撈一票,一時之間,什么《海光》《海星》《海晨》等紛紛在報攤上出現,一下子有了幾十種。有的報攤就亂堆在那里,三鈿不值兩鈿,賣也賣不掉,形成一種災害。于是,《海風》首先自行停辦,當時唐大郎寫了一篇文章叫《始作俑者的罪孽》,表示自責。因為,在1946至1947年間,小報數量雖然不多,但這種方型周刊卻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形成畸形發展,是令人料想不到的一種亂象。想想《海風》初創的時候,內容還是蠻好的,很多名家化名寫文章,吳祖光就寫過,但后來辦的一些方型周刊內容越來越糟,甚至語涉下流,理應遭到讀者唾棄,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要問舊上海小報最繁榮的時期,我確實說不出來,當時我二十歲不到,抗戰勝利前固然不知道,勝利后的也說不清楚,大概有五六家,或者七八家,辦得比較出名的有三家:《鐵報》《飛報》《羅賓漢》。《鐵報》可能執其中的牛耳,老板在日偽時期是國民黨的地下黨員,后來傾向共產黨。其他還有些印象的,比如《誠報》《辛報》等。當時辦這些報紙的人,現在大多去世了,知道的人不多了。

澎湃新聞:1949年上海解放后,小報情況如何?

吳承惠:解放后,很多小報都主動停掉了,最后批準出版了兩張新的小報,即《大報》和《亦報》,由新聞處主管。之所以還是要辦這兩家小報,我猜想有兩個原因:一是用舊小報的形式教育當時的上海市民;二是維持小報從業人員的生活。而其中,我估計,夏衍同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當時在上海管文化,很博學,也是辦報出身,對舊上海很了解,各方面結交的朋友也多,懂得利用上海的各種文化形式開展宣傳,適應各種人的要求。

《大報》的主持人是馮亦代和陳蝶衣??箲饎倮?,從大后方重慶來上海的馮亦代和姚蘇鳳(民國時期曾在上海辦過《辛報》)合辦過一份《世界晨報》,由一位姓錢的資本家出資?!妒澜绯繄蟆穭撧k之初頗有雄心,想辦一份與上海的小報有所區別的小型報,寫稿的都是思想進步的文藝家,左派色彩比較濃。馮先生雖是黨外人士,但思想進步,為共產黨做了不少事,與左派文人關系很好,人稱“馮二哥”。夏衍當時也在該報頭版上開設了一個言論專欄,叫《蚯蚓眼》,都是一段一段的匕首式文字,三言兩語、一針見血,很受注意。詩人袁水拍好像幫忙編過副刊,他又化名馬凡陀寫諷刺詩,就叫《馬凡陀的山歌》。編輯有袁鷹(原名田鐘洛,當時負責新聞版)等??上吆凸?,脫離上海當時的現實,吸引不到更多的讀者,銷路一直往下跌,最后只好停刊。陳蝶衣當年是《鐵報》的總編輯,也編過雜志,《萬象》最早就是他編的。后來馮亦代去北京工作,《大報》的工作就由負責接收上海廣播事業的黨員李之華(也叫李一,以前搞影評,也是劇作家,在《世界晨報》當過采訪主任)來協助陳蝶衣,主要的任務是負責與新聞處聯系、溝通,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具體編輯業務是不過問的?!兑鄨蟆穭t由龔之方和唐大郎主持。

吳承惠與陳蝶衣(左一)等聚餐

澎湃新聞:那在小報的具體管理方面有什么政策嗎?

吳承惠:大概是有的,但我不知道。宣傳口徑以《解放日報》為榜樣,重要報道送到《解放日報》去審。那時我們辦報都守住兩條底線:一是歌頌新社會,二是痛恨舊社會。而在發行方面,解放后剛開始還是由發行商自行解決,后來才收歸郵局管理,當時報紙發行集中在望平街(今山東中路),《大報》由一位姓田的負責發行,《亦報》由一位姓武的負責,他們原來就是小本經營的發行商。當時發行得好的,也就兩萬多份。

澎湃新聞:現在回過頭看,《亦報》好像比《大報》辦得好,能請您談談《亦報》的具體情況嗎?

吳承惠:《大報》是1949年7月創刊的,《亦報》稍微晚一些。兩份報紙在內容安排上差不多,頭版是上海本地新聞,重要的新聞由《解放日報》來發,輪不到小報來搶先發;第四版是影劇和體育,《亦報》第四版的上半部分是體育,下半部分是影??;翻開的二、三版是副刊。這跟當年的小報是一樣的。

二、三版的副刊,《亦報》比《大報》好,這得益于它的作者群很強大,有周作人、張愛玲、張慧劍(筆名余蒼,《新民報》“三張一趙”之一)、陶亢德(曾和林語堂一起辦《宇宙風》)、金性堯、許姬傳(梅蘭芳的秘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記錄者之一)、柳絮(原名張廉如,在商會工作)、馮鳳三(即馮蘅,后來去了香港)、潘勤孟(教師)、沈葦窗(后來也去香港辦《大成雜志》,本人是學中醫的)等。以前的小報文人分兩種,一種是自身有職業的,也喜歡在報紙上寫文章,寫出名了,在很多報紙上就有他的專欄;另一種就是專門為小報寫文章,以此為職業,比如馮鳳三既寫小品,也寫洋場小說,就很有名。周作人、許姬傳等也給《大報》寫,但總體上還是《亦報》好看。

頭一年,兩張報紙的銷路都很好,廣告也很多,創刊一周年的時候,兩張報紙在電臺上做了三天的特別節目,很有聲勢,邀請上海的京劇、越劇、滬劇、評彈、滑稽界的名角到電臺上來演唱,聽眾要聽什么人唱什么戲,可打電話來點播,同時訂一份報紙。后來報紙就不景氣了,《大報》首先讓人感到了頹勢。因為報紙最重要的還是新聞信息,最好能采訪到獨家新聞。副刊雖然有優勢,像周作人、張慧劍等作者都赫赫有名,懂行的人要看,但一般讀者興趣不大。其次,廣告少了,內部管理也不健全。《大報》的行政人員,就是一個經理、一個會計,發行和廣告都是有人承包的,他們不算報社的正式員工,也不拿固定工資。到后來,客觀形勢越來越顯示出這兩家小報的內容大同小異,兩張再辦下去就嫌多了,于是《大報》和《亦報》就商量合并,新聞處也有這個意思。當時看趨勢是《大報》并到《亦報》去,因為大家普遍覺得《亦報》的質量好一點,內部管理也好一些。我當時是代表《大報》參加談判的,但一直談不成功,這里既有人事安排上的復雜原因,還因為《大報》負了債,《亦報》的經營狀況好一些,但也沒有錢來幫忙還債。如此僵持了一段時期,《大報》為表示決心,先主動停刊,債務好像是新聞處幫忙處理了一些。這我也不太清楚,反正政府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要施以援手的。后來就并入了《亦報》,那是1952年的事情。

兩報合并后,陳蝶衣沒有去《亦報》,也沒有安排別的工作,后來就去了香港。陳蝶衣是個文人,不會算計,也不懂得管理,他只會編報、寫文章,也適應不了新社會對報紙的改革要求,只好遠走他鄉了。

1952年合并后,上海新聞界就開始思想改造了,參加的全是民營報紙——《亦報》《大公報》《新民報》《文匯報》等。整風后,《亦報》部分人員并入了《新民報》,《新民報》從此變成了公私合營;《大公報》計劃遷至天津;《文匯報》計劃改成教師報。

澎湃新聞:哪些小報編輯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承惠:《亦報》的龔之方先生本來也可以進《新民報》,不過后來去了北京的《新觀察》;唐大郎后來在《新民晚報》做編委,兼副刊組組長,他在從前的上海小報界號稱“江南第一支筆”,朋友們都喜歡他,又感到他為人落拓不羈。夏衍很了解他,為促使他進步,特地安排他去北京的華北革命大學,學習了一年后再回來。他詩寫得好,好多文藝界的名人都愿意跟他做朋友。此外,陳亮是《大報》新聞版編輯,后來在《新民報》做本地新聞。沈毓剛原是《亦報》副總編輯,后來是《新民報》編委、新聞編輯組長,負責頭版。吳崇文是文藝版的編輯。馮小秀自然負責體育版。胡澄清還是編副刊。胡平和我是記者。還有董天野、樂小英負責美術工作。還有一些人我想不起來了。

吳承惠與同事赴公安局采訪后合影。文中照片均由吳承惠提供。

澎湃新聞:您多年從事小報或小型報的工作,能談談嗎?

吳承惠:我很慚愧,我高中也沒有畢業就出來學生意、做事了,學歷不高。生性喜歡文藝、看報、看書,進行自學,后來開始投稿。在《世界晨報》時期,我和一位姓吳的朋友包了一部分版面談股票行情,他負責寫稿,我就去報社編輯排版,不算正式員工,像是合同工,也給一個記者的名義,同時也去采訪其他新聞?!妒澜绯繄蟆蜂N路一直不好,內容也不斷改革更新,但總是與上海當時的現實格格不入。副刊編輯換過好幾個人,最后請剛由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的李君維編過一段時期,好像出現了新的內容,但大家的評價也不怎么樣;后來他請假,隨父親去南京出差,就由我代編了三四天。后來《世界晨報》接洽了一個新投資者,但資金沒到位,姚蘇鳳先生一怒之下索性就把報紙停掉了,去了《東南日報》擔任副刊“大都會”的主編。馮亦代先生原在中原公司當高級職員,也在《聯合晚報》編副刊,他對我們幾個小青年還是非常關心的,正是在他的介紹下,我得以向《新民報》《聯合晚報》投稿,認識了不少文化人。馮先生還經常約我們一些人聚會、喝咖啡,有李君維、董樂山、何為等。1947年,經我父親朋友的介紹,我進了上海市銀行當職員,在提籃橋分行,待遇不錯,一年要多拿幾個月的工資,逢年過節還有獎金,我的生活開始好起來,西裝都是那時候做起來的,也有錢請朋友喝咖啡了。

解放后,上海市銀行被接收,同事大多已被分配,我留在分行負責清理工作,感覺非常無趣,也有點惶惶然。忽有一天我遇見了翻譯家董樂山,他告訴我,解放后的上海新出版了一張小報,叫《大報》,是陳蝶衣辦的,他被吸收當記者,可他沒有興趣,因為他原是在美國新聞處工作的,現在想去北京新華社。于是,他問我有沒有興趣,我當然愿意。他就去跟陳蝶衣一說,陳聽說我原來是馮亦代的人,一口就答應了。于是我就這樣正式進入了上海新聞界。進《大報》以后,因為報紙需要多登社會新聞,所以我天天不是跑浙江北路的人民法院(俗稱新衙門),就是跑幾個公安局。一年后,美國電影被禁止放映,民族戲曲趁勢興起,于是我的采訪重點轉向了戲曲界,從此看了不少戲,認識了不少名演員,也寫了一些可以保存的東西,如《蓋叫天演劇五十年》等。

事情總在不斷地起變化,大概到了1956年,《新民報》在趙超構先生的主持下進行改版,我又去跑社會新聞,其中有一篇《她在轉變中》,寫周佛海的小老婆在婦女教養所接受改造,激起了反響,被指責為大逆不道的黃色新聞,噩運似乎從此開始,直到1957年被打成右派。這以后二十年多年的遭遇,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現在不說也罷?!拔母铩焙螅缎旅裢韴蟆酚?982年復刊,我被調回來參加編副刊。但我積習難改,止不住又開始寫東西,其中“秦綠枝”這個筆名用得比較多,還出了幾本書,這也沒有什么好夸耀的。倒是退休以后,這二十多年來,日子過得很是安閑,可以說是水波不興,這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日子。回首前塵,恍如一夢,什么銀行職員、小報記者、下鄉勞動、進廠做工,苦也罷,甜也罷,統統不在話下了?!?/p>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中宁县| 伽师县| 桦甸市| 新安县| 松滋市| 赣榆县| 海兴县| 资源县| 西和县| 岚皋县| 江门市| 巴彦县| 通许县| 金沙县| 汉沽区| 锦屏县| 漳州市| 高青县| 信阳市| 响水县| 富川| 建昌县| 南华县| 石城县| 克拉玛依市| 邹平县| 白银市| 亚东县| 南丰县| 阳春市| 横山县| 盱眙县| 社旗县| 巍山| 赣州市| 当阳市| 饶平县| 航空| 通州市|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