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上海居首武漢第二,科創指數南京第一

在長江經濟帶所有城市中,上海的老大地位依然穩固,城市轉型發展的總指數和五項分指數均排名第一,但有一項科技創新指數排名第二,落后于南京。
3月17日,由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編制的國內首個“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指數報告”發布,對長江經濟帶30個有代表性的地級市以上的城市,進行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質量效益、城市功能、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及社會保障六個領域的數據分析。
轉型顯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
長江經濟帶橫貫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11個省(市),囊括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總量超全國四成,經濟帶動作用強、輻射范圍廣,產業優勢突出,是中國重要的農業主產區、工業走廊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指數報告透露,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總指數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武漢、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寧波、成都、常州、長沙。其中,江浙滬三省市入圍的城市有7個,而位于湖北的武漢則突出了長三角城市的重圍,占據了第二的位置。但是,從具體指數看,上海穩固了在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的龍頭地位,城市轉型發展總指數為56.29,而武漢的總指數為35.41,差距較大。
從總指數分析結果來看,長江經濟帶轉型顯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特征:東部沿海沿江城市轉型指數總體高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除了江蘇北部部分城市轉型發展指數相對較低外,江蘇和浙江的大部分城市的指數均高于中上游城市。
專家分析,雖然中西部武漢、成都和長沙的表現比較突出,但尚未形成集群效應。由此看來,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中,科技創新要素集聚、創新驅動政策密集、科技投入較大的長三角地區城市在轉型中的帶頭作用明顯,而上游、中游大部分城市以及長三角部分邊緣城市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上還需要加強。
指數報告還透露,長江經濟帶省會城市即中心城市在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質量效益、城市功能、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及社會保障六大方面明顯高于所屬地級城市,中心城市轉型發展平均指數總體達到30,地級城市轉型平均指數為23。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心城市指數為30,而地級市僅為11,中心城市遠遠高于地級城市。
民營經濟發展好的地方結構調整指數高
在科技創新指數方面,上海失去了第一的位置,以39.19的指數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南京,指數為42.81。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經濟統計研究所所長柯蓉解釋,科技創新指數是根據每萬人專利數、每萬人教師數量、每萬人高校學生數、每萬人中等職業教育人數、每萬人圖書館藏書數來測算的,而南京在長江經濟帶城市中擁有非常好的科研資源,高校較多,專利數也比較多,而城市人口比上海少很多,因此在指數上超過上海。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周罡分析認為,對長江流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指數進行研究,有利于優化城市轉型發展路徑。例如,在指數研究中發現,溫州、臺州等產業比較多元化、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好的地方,結構調整指數也相對較高。專家表示,自古以來,長江流域不僅在交通、物流和發展上相互連接,而且逐步形成了開放合作的文化認同。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城市之間的差距,可以幫助各城市明確發展階段和坐標,從而更好地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合作。例如,可以充分發揮上海在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龍頭作用,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拳頭帶動作用,發揮武漢、長株潭、成渝城市群等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破圍墻”,推動城市群在上下游形成分工,打破區域內市場壁壘,推動合作發展。
報告顯示,在結構調整指數這個分指數上,排在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杭州、黃山、寧波、昆明、武漢、溫州、臺州、長沙、貴陽。周罡表示,從結構調整來看,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區域分化趨勢。這也意味著,轉型升級是區域內所有城市都需要面對的任務。同時,報告也體現出,新興經濟和新興業態可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意、電子商務、互聯網+、體驗旅游等新經濟對經濟轉型有推動作用,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杭州在轉型發展指數中排名前列。
周罡表示,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將通過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的持續跟蹤研究,為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提供基礎性數據支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