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就是一部讓你爽的片子,漂亮衣服和莫名其妙的復仇

澳大利亞女導演喬瑟琳·穆爾豪斯(Jocelyn Moorhouse)沉寂近二十年后的新作《裁縫》(The Dressmaker)色彩鮮艷,人物浮夸,情節荒誕。雖然缺點不少,但畢竟風格獨特,過目難忘。
這部根據羅莎莉·漢姆(Rosalie Ham)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講述的是和《狗鎮》等一眾“罪惡小鎮”相似的復仇故事。不過它溫和得多,依然相信人性之善,一把火燒了罪惡小鎮就讓女主角蒂莉(凱特·溫斯萊特飾)快意恩仇,忘記探討這惡從何而來。
影片雖說長達118分鐘,惡人們的面目卻從頭至尾好似沒有過去未來的木偶。一眾澳大利亞老戲骨們發揮出色,扮演了一堆在小鎮逐漸腐爛的垃圾,見證女裁縫蒂莉的復仇之旅。

穆爾豪斯將影片定義為黑色喜劇,追求錯位及荒誕感。影片伊始,氛圍就成功營造。劇組花了三年時間才找到這個距離墨爾本一小時車程的小鎮。鎮里有一座山頭,一條街道,稀疏一片木板房,一輛房車和周圍一堆破爛。
蒂莉以烈火女魔頭的形象出現,雖然忘記了自己究竟犯下怎樣的謀殺罪導致10歲即被驅逐離鄉,但深信自己是被冤枉的,必須回鄉做個了解。
她已經看過世界,從巴黎帶回一箱華麗錦緞,并一臺用慣了的Singer牌縫紉機。

她和有“瘋癲莫莉”之稱的母親(朱迪·戴維斯飾)間也重新建立信任,接續了斷掉20年之久的母女情。蒂莉還有了愛情,童年玩伴泰迪(利亞姆·海姆斯沃斯飾)泡妞的方式淳樸直接,像麥子一樣噴噴香,一副身材好得讓“瘋癲莫莉”都嘖嘖稱贊。
于是,辛辣的開場逐漸和煦,眼看故事快要平淡到只剩眼花繚亂的華服,轉折出現了。為了證明自己對蒂莉的愛,泰迪跳入谷倉意外死亡。緊接著“瘋癲莫莉”中風而死,鎮上少有的幾個對蒂莉友善的人之一——有異裝癖的警探(雨果·維文飾)替莫莉頂了個小罪,脫下乏味的警服一身閃亮地被帶走了。
穿上莫莉縫制的新衣服的小鎮婦女們逐漸故態復萌,流言再次像她小時候一樣四起,兒時謀殺案的真相也浮出水面。但是蒂莉和她的瘋母親在大家眼中始終是被詛咒的人,活該住在山頂自生自滅。

惡毒的老處女教師被帶走(流放),鎮長(也是蒂莉的生父)被妻子捅死,極端宗教主義者/毆打妻子的醫生被淹死。剩下的人在去鄰鎮參加莎士比亞戲劇大賽時被蒂莉一把火燒了家園,回來目瞪口呆。
真是一個漫不經心的故事。女主角回鄉復仇,也沒有計劃,幾乎就要和故鄉人和解了。又莫名其妙死了最親近的人,半是沖動半是天意地報了仇。結局是她再次離鄉,永不歸來,故鄉也從此化為灰燼。

大概因為導演和原著作者都是女性,所以相較刻畫男性,她們更擅長塑造女性角色。1950年代的澳大利亞小鎮,女性地位低下。她們可憐又可憎,歐美人大概很久沒有過這樣的社會氛圍,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卻尤能感同身受。
助紂為虐的是女性,被欺騙和傷害的是女性,被遺棄的是女性,嚼舌根傳謠言的是女性,酗酒刻薄一蹶不振的也是女性。她們仰賴男性又被男性傷害,簡直是一部女性悲慘百科。

那么,惡從何來?大概是因為封閉的環境里彼此太過知根知底,惡意累計錯誤卻得不到糾正,再加上女性地位低下令男性可以犯錯而不被懲罰,怨恨導致麻木和殘忍,最終惡性循環。

雖說沒有追究惡從何而生,但影片的樸素價值觀讓莫莉這樣對女兒說:“你早早離開家鄉反而是一件好事。你至少看到了世界,還學會了創作。事情也并沒有那么糟糕,我至少也還活著”。如果還留在這里,她很可能也會變得冷酷麻木,和其他人并無二致。

凱特和她的服裝是一大亮點,她的風流韻致和端莊老練剛好平衡,添一分太風騷,減一分又太禁欲。但是,既然回鄉的凱特已近中年,理應和她同齡的男主角泰迪卻為何像她的侄子?影片中間二人情愫漸生,凱特嬌羞的樣子和額頭的皺紋讓人不忍直視。
導演也有苦衷,畢竟在這樣一個小鎮,男孩近中年還不變壞幾乎不可能,只有泰迪這樣的大男生才可能幸免。但如果女主角一定要是凱特,就不能改編一下劇情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