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醫美亂象頻發,該如何凈化行業生態環境?

題圖 / 圖源:網絡
凈化醫美行業環境,需多方積極參與!
文 | NBS新品略 吳文武
近日,一則濟南一家美容整形機構女老板毆打辱罵顧客的網傳視頻引發關注和熱議。視頻中,該整形機構女老板不停對顧客進行辱罵和威脅,中間還出現掌摑顧客的情況。
該女老板在視頻中十分囂張地喊道,“你覺得我會讓你活著離開濟南嗎?”,“你以后走哪兒我跟哪兒。”,態度惡劣!有網友毫不客氣地評論稱,這就是現實中的“黑惡勢力”,讓許多人直接聯想到近期的熱播劇《掃黑風暴》中的情節。
此次事件將醫美糾紛推到聚光燈下,引發市場和網絡對醫美行業及醫美行業亂象的關注和熱議。
近年來,在“顏值至上”風潮影響下,人們對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網絡爆炸信息和各種醫美宣傳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容貌焦慮。容貌焦慮催生了顏值消費需求,從美容護膚,到輕醫美,再到各種整形醫美服務,乃至是健身、健康餐等等。
根據新氧數據顏究院數據,2020年,中國醫美消費人群達到1520萬人,同比增幅達35.7%,是醫美市場增速(5.7%)的近7倍。截至2021年4月,我國醫美用戶規模已達到1807.3萬人,醫美消費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
愛美人士對醫美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自2012年以來逐年增長。行業數據顯示,2017年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元,達到1124億元。至2019年,市場規模已經增加至1769億元。
中信證券在今年7月發布的醫美行業研報中預測,到2030年中國整體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醫美是顏值經濟中的一塊大蛋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共有4.5萬家醫美相關企業。今年前8個月共新增7376家醫美相關企業,新增注冊量同比增長40%。
然而醫美行業呈現爆炸式發展的同時,卻有著令人擔憂的另一面。
在目前中國整體醫美市場總規模中,其中非正規醫美市場規模占比達到42%。
根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數據,醫美非法從業人數至少在10萬以上,合規醫師僅占行業的28%。比如上述毆打女顧客的濟南女老板的整形機構參保員工僅有4人。
中國消費者協會官網投訴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
新品略關注到,南方周末日前發布的《美麗的代價:169起抽脂醫美案的秘密》一文,也引發了社會對醫美糾紛案件的關注和熱議。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各種宣傳醫美的機構、醫美服務的廣告呈現井噴之勢。在利益的驅動下,醫美廣告的虛假宣傳、過度宣傳、導向不正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助長“容貌焦慮”情緒蔓延,誤導消費者,讓其忽視醫療美容行業潛藏的風險,盲目沖動消費甚至鋌而走險。
那么,面對當前醫美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亂象,該如何進一步規范和凈化行業環境?新品略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行業參與者角度著手。
首先,醫美行業須強監管和嚴規范。
今年8月底,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擬對上述醫美廣告問題進行依法整治,意見稿明確提出,醫療美容屬于醫療廣告,不得制造“容貌焦慮”,生活美容機構等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醫療美容廣告宣傳。
上述征求意見稿釋放出規范和加強醫療美容廣告監管、更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信號。
其次,醫美機構應該合規經營、規范經營。
醫美機構是醫美服務經營者,要合規經營、規范經營和專業經營,應該嚴格按照行業規定和專業水準提供相應服務。
針對當前醫美行業存在的亂象與問題,醫美機構須正視自身問題,積極采取優化措施,不斷規范經營管理,只有合規經營,才能樹立起在消費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才能讓醫美行業也變得“美麗”。
第三,消費者應該放下容貌焦慮,科學看待醫美,理性追求美麗。
愛美人士追求美可以理解,但切莫陷入焦慮和恐慌,應該理性追求美麗。
消費者更應該科學看待醫美,應該分清“醫美”一詞中,到底什么是“醫”,什么是“美”。醫美是一種醫療服務,而不是簡單的美容、輕醫美或者是醫美服務。
新品略建議如果消費者要選擇醫美服務,一定要到正規醫美服務機構,切莫輕信醫美機構夸大宣傳,更不能貪圖一時便宜,有可能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