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媒:班級群收發作業,微信正入侵中國中小學生的課后生活
從2011年誕生以來,微信幾乎占據了中國網民生活的每個角落,即便是連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受到了影響。
美國《科技評論》雜志3月8日撰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關注,文章稱,因為微信,中國的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似乎被理所當然地拉長了。
周四的一個夜晚,天津的一位初一學生張澤浩(音)正沉浸在老師在微信上為他們布置的數學作業中。晚上7點,他的母親在手機上收到了一張照片——一份手寫試卷,上面寫有三道有關于平行線的幾何題。不過在此之后,張澤浩就再沒有收到別的作業了,這畢竟還只是春季開學的第4天。
文章表示,根據騰訊給出的數據顯示,截止去年9月,微信每月的活躍用戶人數已經達到了6.5億。而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重視學業成就的社會,微信正在迅速地介入教育系統,甚至有時還會被過度利用。
文章寫道,重慶的所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被要求力爭在今年6月底之前在微信上開設官方賬號,以便校方和學生及家長及時溝通。
而對于張澤浩來說,微信卻意味著多出來的家庭作業,以及老師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表現不佳的“宣傳欄”——這種班級的微信群幾乎把整個班級的動向都監控在內。

“意圖是好的,因為老師們為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表現,想和家長密切溝通。”張澤浩的母親,43歲的陳宗英(音)表示,“但這會讓你過度緊張。”
今年1月的一個晚上,時值全中國的中小學處于寒假前的期末考試復習階段。張澤浩的數學老師在夜晚10點打來了電話。她說張澤浩之前在微信上提交的幾何訓練題里有錯誤,要求他立刻訂正錯誤,并把改正好的習題用照片的形式發給她,這樣她就能在12點之前幫他批改了。
數學并不是張澤浩最喜歡的科目,所以在微信上,他常常交作業比較遲。他的母親陳宗英表示,每一次有學生上交作業或是老師發出提醒的時候,自己的手機都會震動,有時候她不得不將手機設為靜音模式。
文章寫道,有專家認為,微信這樣的通信社交應用已經遍及中國的教育系統,正在加劇著學生的壓力。
“它入侵了學生的個人生活,影響著他們性格的發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我們應該弄清楚到底該用什么方式利用這種技術平臺。”
張澤浩對微信是不是真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也有自己的疑問——雖然微信能讓教師布置和整理作業更及時,但同時也讓學生有了復制和抄襲的可能。
“這個應用其實沒有那么的有效。”張澤浩說。
文章寫道,對于年紀更小一些的學生來說,微信的應用相對沒那么頻繁,但也依然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中。
天津三年級學生李歸斌(音)的學校在春節后上學的第一天,因為元宵節為他們放了半天假。下午他回到家后,他的數學老師便在班級群里提醒學生們完成她布置的除法訓練題,不過她沒有要求他們當天就在微信上上交,只需第二天上學時上交即可。

“他一年級的時候,有些家長還在用那種老手機,不知道怎么用微信,現在他們都買了新手機,開始學起來了。”李歸斌的母親,30歲的莊燕飛(音)表示。
不過,并不是所有老師都會如此使用微信。天津的一名語文教師嚴旭(音)就表示,除了用微信群通知學校活動以外,他們的學校只會用微信來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
“如果我們表揚了優秀的作業,別的家長可能也會鼓勵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嚴旭說。
文章表示,培養和教育一名兒童所需要的投入或許有這些還不夠。
“微信只是最近興起的一種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平臺,”致力于研究社交媒體的微軟專家達納·博伊德(Danah Boyd)表示,“如果這種高壓力的文化沒有改變的話,這種科技的介入或許也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編譯 吳艷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