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教授寧樹藩去世引多方緬懷:問道如赤子,滋蘭奉丹心
“學者即思者,與退休無關,如此生不息,便探索不已;求識乃求是,同新聞有緣,以研究洞見,拓智慧天空。”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劉泱育在微博中為寧樹藩寫下了這幅挽聯。
3月6日上午8時23分,新聞史學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寧樹藩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獲首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終身成就獎”
寧樹藩,1920年出生于安徽青陽,年少時因家里經濟條件較好,家里為其請了秀才,學習了十年四書五經等傳統舊學,1941年就讀浙江大學,1946年夏畢業于廣州中山大學外文系。1955年起,寧樹藩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從事中國新聞史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中國新聞事業分支副主編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等。
“我這個人呢,就是不斷思考,不斷深化。”2009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網站一次訪談中,時年89歲的寧樹藩說,“不但對我自己,還對有些老師提出要求,就是在前進的時候,不要考慮我現在有什么優點,(而是要考慮)我現在還缺什么。任何人,包括所謂的鼎鼎大名的大師,都要思考,我現在還缺少思考。理論無止境,只有這樣子才能真正做出學問。一定要冷靜地思考:我自己還有什么不足,不要一有點小成就就不得了了。”
寧樹藩在訪談中稱自己“閑不下來”,“1997年我退休后,一直在進行研究。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還窮思苦想,始終離不開新聞史和新聞理論的思考。2003年我出了一本《寧師自選集》,把我從事新聞學研究近50年來的代表作品選了進去,算是對我學術研究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但并不意味著停步。”
對在新聞學院學習的學生,寧教授在訪談中也給出了真摯的寄語,“對工作要熱情,要做學者型記者、專家型記者,知識要廣博,要隨時注意積累。我們專業知識要學好,對當前的形勢,對各種新的東西都要不斷積累,并且要不斷思考。還有,要自強不息。”
2015年,寧樹藩和甘惜分、方漢奇一同獲得首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終身成就獎”。
“給予年輕人機會”
“寧老師在1980年代編的一本《新聞學詞典》,我曾經認真通讀過,使我對新聞學的知識收益頗多。寧老師在文風上是非常嚴謹的,有一些學者寫書時的空話、套話他的書里都沒有,當然這也和他從事的專業新聞史有關,所以他寫的東西都很扎實、很平實。”《經濟日報》研究部副主任、著名新聞傳播學者曹鵬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
曹鵬并不是寧樹藩的學生,但與他有著如同師生一般的情誼。
曹鵬向澎湃新聞回憶,自己與寧樹藩的第一次見面是1989年底1990年初他到中國人民大學開會,晚上自己去招待所拜訪寧樹藩,“那天下雪,我等了很久他才回來,見面后我說自己是程門立雪,老先生聽了笑了。”
之后,曹鵬到上海調研,請寧樹藩介紹他去《新民晚報》。寧樹藩在辦公室當場為他寫了一封信給《新民晚報》當時的“一把手”丁法章,結尾處用了“感同身受”四個字,后來曹鵬自己為《新聞記者》雜志連續15年開專欄,說起來發源于此。
“寧教授給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給予年輕人機會,不是對年輕的學生有多么熟悉,才去成全提攜幫助,而是他有與人為善的胸懷。只要是年輕人,只要是認真地在學習新聞這個專業,他就會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曹鵬對澎湃新聞記者說,“老師有一股做學問的正氣,有為人師表、成人之美的品德,在現在的大學高校里也是很難得的。”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今天翻出我和卓南生先生主編的《寧樹藩文集》。新書發布會舉辦的那天,寧先生和老伴一起來到北京,他還在會上發言,談到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這一切仿佛歷歷在目。寧先生一路走好!”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芮必峰在自己的微博上特撰五字聯悼念,“問道如赤子,滋蘭奉丹心。”以此悼念寧教授一生純真,為人治學盡顯質樸簡約之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