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迎接密路網、窄馬路,城市道路交叉口該怎么辦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不但引起了城市規劃和交通行業從業者的討論,也激起了民眾前所未有的參與熱情。
即使是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對中央文件的理解仍有所不同,相信文件從紙面到落實,尚需一段時間的反復論證和磨礪。在此,筆者就自身從業感想發表一些見解,供大家探討。
前面已探討過如何實現“密路網、窄馬路、小街區”,以及如何實現道路結構合理化。我想說的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設計,要如何與“密路網、窄馬路”匹配。
傳統規劃設計的交叉口普遍采用較大的轉角半徑
傳統規劃以保障機動車出行的空間和速度為首要考慮,因此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規劃和交通設計領域,不但馬路寬、街區大,與之相配合的交叉口也主張采用較大的轉角半徑,甚至在大半徑交叉口基礎上額外渠化拓寬,以增加交叉口的通過能力,提高機動車直行和轉彎的速度,以致于誕生了很多規模超大的巨型交叉口。
采用較大半徑且渠化拓寬的交叉口,長這個樣子:



這樣的交叉口設計完全是從機動車角度出發,在傳統大街區模式下,保證機動車快速通過交叉口或快速右轉彎,避免交叉口堵死。
然而,這樣的設計對過街行人和自行車非常不友好。首先,右轉機動車速度過快,給行人和自行車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其次,行人自行車過街距離太長。最后,為了滿足相交道路機動車的通過能力,行人過街的綠燈時間不夠用。
如果未來城市道路格局從傳統的大路網改變為密路網小街區,這樣的交叉口設計也需要與時俱進,優先滿足行人和自行車的過街安全和便捷性,這就需要減小交叉口的轉角半徑。
國際上普遍推薦城市交叉口采用較小的轉角半徑
國際上普遍推薦采用較小的轉彎半徑,對小轉彎半徑的優勢也有明確的研究和定性:越小的轉彎半徑,對過街行人越有利。小轉彎半徑優勢明顯:
①可以迫使機動車轉彎時降低車速減少事故;
②有效縮小交叉口范圍,減小行人過街的距離;
③增大步道在交叉口轉角空間的面積;
④有利于交叉口處步道坡道的設置。
較小轉彎半徑的交叉口長這個樣子:


美國波特蘭市現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轉角半徑最小的僅有0.72米。近年來新建或改擴建道路的轉角半徑多采用4.6米。根據《波特蘭行人設計導則》的研究,認為當路側有機動車停車帶或自行車道的情況下,機動車右轉的有效半徑足夠大,實際路緣石的半徑最小可以為1.5米。

歐洲城市道路交叉口普遍采用較小的轉彎半徑,英國的《街道設計導則》明確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為4米。

《阿布扎比街道設計手冊》規定,城市道路街角轉彎半徑采用2-5米,最大不超過5米,個別路口如無車輛轉彎需求可以設最小值0.5米。同時規定機動車右轉速度規定最大不得超過15km/h。

此外,在居住區或是有路側停車的城市支路,可將交叉口進行縮窄設計,以減小行人過街距離,進一步降低車輛轉彎速度、保障行人安全。
對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已建成的巨大型交叉口的瘦身改造,這些內容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縮窄設計的交叉口長這樣:





中國行業規范存在較大改進空間
長期以來,中國對交叉口轉角路緣石轉彎半徑的設定,都是依據機動車通行需求設定,主要考慮因素包括機動車的通過能力、通過速度、避免機動車和行人之間的事故等。
《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GB50647-2011)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均設定了不同右轉車速條件下的最小轉彎半徑。最新也是最先進的規定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GB50647-2011,規定如下:

表中可以看到,機動車右轉彎車速越低,轉彎半徑就可以越小。因此,密路網、小街區的時代來臨,我們應首先明確,機動車右轉的限速應采用最低值,當機動車右轉車速為15km/h時,對無非機動車道的轉彎半徑可采用10米,有非機動車道的轉彎半徑可采用5米,這與住建部2013年底頒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的規定一致(5.5.1條)。
有人擔心,公交車或救火車等大型車輛,遇到小轉彎半徑,會產生轉彎通過問題。這在西方國家早已通過論證得到解決:一般轉彎半徑在3米以上的道路,特殊車輛轉彎沒有問題。請看下面的極端例子,大型車輛如何在小半徑路口右轉:

小半徑交叉口不會給交通添堵
有人肯定要說,小半徑的路口對行人自行車是友好了,但會不會加劇道路擁堵?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體型巨大,機動車通過所需時間也較長,導致信號相位周期長、交叉口利用效率低。因而,時常見到因搶道導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間變小,機動車通過用時縮短,信號周期也可相應減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規則,各行其道,空間利用效率增加,有助于緩解因無序沖突導致的擁堵。
(2)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右轉機動車是不受信號相位限制的,即“隨時右轉”。這樣做的優點是,右轉通過能力非常大,右轉車幾乎很少排隊擁堵;但缺點無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車過街。規定交叉口使用較小的半徑,實際上只是限制了右轉機動車的速度,降低了右轉機動和過街行人之間因空間沖突產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轉車“隨時右轉”的這一特權,并沒有改變,因此不會額外增加交通擁堵。
(3)下面兩圖分別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過街行人和電動自行車。這樣連續的人流和自行車,事實上會截斷右轉車流。也就是說,在城市核心區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轉車想快也是快不起來的。因此,對城市核心區而言,小半徑的交叉口固然會降低機動車右轉的速度,但與較大半徑的交叉口相比,不會帶來額外的擁堵。


所以說,小半徑交叉口不會給交通添堵,反而有利于疏堵。
交叉口規劃和設計的建議
目前,我們在城市里見到的都是巨無霸型的交叉口,這些交叉口伴隨寬馬路誕生。而小轉彎半徑的交叉口,正是密路網、窄馬路的衍生物。筆者建議:
·新建城市道路采用密路網的格局,交叉口需要采用更小的轉角半徑與之匹配;
·對于已建成的巨無霸交叉口可結合道路改造工程進行瘦身改造;
·將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中的規定“對于無非機動車道的轉彎半徑可采用10米,有非機動車道的轉彎半徑可采用5米”變成行業強制規定。
希望未來的城市道路真正實現行人和自行車優先,道路環境對行人自行車友好,邀請人們到戶外來。
城市理想的交叉口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轉彎半徑很小;
·機動車右轉速度很低;
·行人過街安全,必要時設安全島;
·行人過街距離很短;
·行人過街綠燈時間充足;
·過街平順無臺階無障礙;
·行人過街區域清晰醒目;
·交叉口轉角空間充足無障礙物;
從互聯網上找到幾個交叉口瘦身改造的非常不錯的案例,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討交叉口改造的可行性和實操性,展望未來:






注:上面三個改造案例來源于互聯網。
(作者注:更多內容和參考資料,可參見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http://www.chinastc.org/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