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躋身七萬億俱樂部,羅志軍談江蘇如何“又一次摸石頭過河”
央廣網2月22日報道,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正面臨怎樣的態勢?未來會怎么走?在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的今天,這些問題,自然引發人們的關注和猜想。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面臨發展的拐點。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始終在獨一無二的崛起之路上快速前行,所以當她慢下腳步的時候,整個世界都似乎對她的未來充滿了好奇——“中國模式”之所以特別,就在于人們似乎很難讀懂它的趨勢內涵。
如何客觀全面評價“十二五”時期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黨政領導在變革之年對未來又有怎樣的謀劃?如何看待這些思路和布局?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新華社瞭望智庫和《財經國家周刊》,從今天(2月22日)起推出特別報道:《2016觀察中國:高層智庫對話省部長》。今天,我們走進江蘇,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對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
羅志軍:我主要聽聽一鳴有什么指導。
主持人:一鳴主任是來調研。
王一鳴:是的。
羅志軍和王一鳴不是第一次見面。作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授課專家,王一鳴在羅志軍眼里是“老師”;而在王一鳴看來,專程到江蘇跟羅志軍的這次會面,恰是觀察中國經濟轉型最好的著眼點。
王一鳴:江蘇是我們國家經濟大省,2015年GDP突破7萬億,經濟體量大概在全國要占1/10,在我們國家經濟中舉足輕重。過去這些年,江蘇的經濟轉型應該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到去年江蘇依然能夠保持著8.5%的經濟增速。第三,就是江蘇我們叫蘇南、蘇中、蘇北,它實際上代表了不同的發展水平,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國家中、東、西的一個縮影,所以江蘇在未來發展轉型中,我覺得非常具有代表性。
北方出生的羅志軍,南下江蘇整整20年。作為江蘇的掌舵人,他坦言,過去,江蘇一直扮演改革先行者的角色,但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很多問題以前沒有遇到過。他將眼下的處境比喻為“又一次摸著石頭過河”,而相比過去“實踐走在前面”,他覺得此時更需“理論指導”。而這,也是他此次欣然接受邀約的原因。
羅志軍:現在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非常必要的。在這樣一個經濟新常態下,應該有更多的理論來指引實踐,使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能縮短,不再付出更大的代價,這個我是特別想希望跟你們交流的。我認為不僅是對江蘇經濟,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都有重大的意義。
兩人的對話,是從轉型開始的。
王一鳴說,目前國內有兩種類型的轉型,一種是北方資源省區的轉型,一種就是江蘇這樣外向型經濟大省的轉型。為何在外貿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江蘇經濟依然保持8.5%的增速而沒有出現滑坡?
羅志軍介紹說,過去五年,江蘇經濟總量從4萬億躍升到7萬億,人均GDP超過8.7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超過3.7萬元和1.6萬元,這些都為江蘇的轉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羅志軍:特別我們感到有信心的,就是它不僅僅是總量、數量的提升,是它的內涵質量、效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個,我們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很大的轉變,我們已經實現了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超越了第二產業,在工業總量第一的狀況下實現三二一的轉換,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的占比大概超過了40%。
其次,新的發展動能應該說正在孕育形成:我們的區域創新能力已經連續七年排在全國的前列,像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電商這些新模式新業態也在快速的發展,我們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淘汰,節能減排,都超額完成了“十二五”國家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
王一鳴:江蘇是制造第一大省,現在隨著我們進入新常態,中國的制造業在相當多的領域,產能都達到了上限。特別是上游產業,江蘇因為工業體系很全,它一些上游產業同樣面臨困境,就是它未來發展中鎮痛還會繼續。我覺得江蘇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關口,由經濟大省怎么走向經濟強省,十三五(期間)江蘇準備怎么做?
面對王一鳴的提問,羅志軍坦率回應:雖然“十二五”期間,江蘇實現了“三二一”產業結構的轉換,但第三產業無論在數量、質量還是效率上,與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制造業產品過剩、環境壓力、政府債務壓力,也讓風險正在積累和凸顯。所以“十三五”,江蘇正是以問題為導向謀篇布局。
羅志軍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其實一直在轉型:前20年,主要靠鄉鎮企業和外向型經濟奠定先發優勢;進入新世紀,則是充分發揮科教優勢,把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江蘇率先提出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的路子。
談及“十三五”,羅志軍說,江蘇未來發展的“絕招”依然是創新!他以2013年成立的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介紹了江蘇在打通科研和產業化之間“最后一公里”問題上的創新實踐。
羅志軍:產業研究院,就是打破行政束縛的壁壘,不定行政級別,也沒有隸屬,只要在江蘇的,不管是隸屬哪個地方的,只要在這個項目和這個行業中你有這個條件,我們歡迎你參加,你達到一定水平,我們給你項目投資。
王一鳴:我們原來的科學院、工程院這種體制,基本還是延續了前蘇聯的體制,就是國家來配置資源,國家來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像現在這樣,江蘇很多產業都走到國際前沿了,未來怎么變不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最根本的還得把平臺建在企業上。下一步可能更重要的、就是羅書記其實也在推的企業覆蓋。真正還得給企業有足夠的壓力,讓企業去做一流的這種研發平臺,這樣江蘇才能涌現出一些領軍企業。
接過王一鳴的話,羅志軍介紹了江蘇積極推進大中型工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的做法。像無錫的海瀾之家,昆山的好孩子集團……正是依靠強大精準的研發實力,實現了逆勢增長。
羅志軍:我們一頭是高精尖,另外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泛覆蓋,在江蘇的所有大中型規模以上企業中建立研發中心,到現在我們推了三年,我們的覆蓋率——大中企業達到了88%,作為我們重要的一個衡量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落實點來看的,確實還是不錯的。
倆人的對話,自然也提到了近來頗為熱門的“供給側改革”。王一鳴認為,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的“供給側改革”路徑尤為值得關注:
王一鳴:我們的供給還是傳統的,但是我們的需求已經在發生變化了,需求結構向什么變化呢?向高端化。為什么到國外去買馬桶蓋?我們能生產啊!就是你的品質能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就是高端化,多樣化,服務化。
羅志軍:中央提了五大任務,供給側改革,江蘇情況都存在。我認為中央把這個脈還是很準的。對于江蘇來講,產能本身是大的,但是我們細分市場,有很多還有不足的,有很多是過剩的。我們就想把過剩逐漸縮小淘汰掉,把不足的通過我們裝備的提升給它上來。
羅志軍說,結合江蘇產業基礎較好、實體經濟較強的省情實際,江蘇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王一鳴說,在這其中,政府關鍵要做的,是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讓市場去孵化創新生態。
羅志軍的回應更為明確:“政府不是做得更多才好,而是做得更好才好。”
羅志軍:盤點“十二五”這五年,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應該說取得了預期的成果。通過江蘇這樣一個實踐,我們嘗到了這方面的甜頭,我們最想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十三五”發展的規劃建議,是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的,照這個路子走下去,我們非常有自信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