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博將展受贈文物:呈現鄭振鐸、張珩等捐獻珍藏
上海博物館將于2021年9月28日至12月26日,舉辦“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將早期的捐贈者代表及文博事業開創者聚集一起,舉辦跨門類、綜合性的捐贈文物展,以此向關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館發展的所有捐贈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據悉,展品將包括鄭振鐸捐贈的漢代人物畫像磚,張珩捐贈的唐永徽六年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沈同樾、顧榴等人捐贈的元代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潘達于捐贈的明代馬守真《設色花卉卷》等。
文物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館是中國重要的古代藝術博物館。截止2020年末,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102萬余件,所藏珍貴文物逾14萬件。

館藏文物中有8.8萬多件來自各界人士捐贈,占館藏文物總量的8.6%,其中珍貴文物3.3萬余件,占館藏珍貴文物總量的23.6%。

目前,上海博物館的捐贈者人數超過了800位,集體捐贈超過120家,接受捐贈的文物批次更是多達一千二百多次。

公認的是,上海博物館的捐贈藏品數量、捐贈藏品質量、捐贈人數和批次,在國內博物館皆無出其右者。社會各界的捐贈者,在各個歷史時期,以極大的熱情、誠摯的信念,參與文物博物館事業的建設,將個人的力量匯入文化繁榮發展的推動中。
漢 人物畫像磚

漢 人物畫像磚,鄭振鐸 1956年捐贈
我個人收藏這些陶俑,無甚用處。而各博物院,……則極為需要。民族精神之寄托,唯在文化藝術之發揚。歷劫不磨,文事精進,乃可卜民族前途之偉大光榮。——鄭振鐸
保護文物,傳承文物,由一人一家的賞鑒,到慨然捐諸公立收藏機構,當文物從私人收藏空間進入到公眾視域,它就由賞玩的功用中升華出來,具備了提煉記憶、凝聚品格、傳承文明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捐贈人的無私精神與捐贈實踐,在當代,參與了我們民族歷史認知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唐永徽六年 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

唐永徽六年 李世延母馮氏等造像,張珩 1950年捐贈
人民和一切藝術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并認識祖國藝術的偉大傳統,從這些藝術品中得到營養和教育,從而發揚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張珩
回顧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博成立之前。1949年9月7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批準成立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1950年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改名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并準備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籌建一個“具有規模的代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博物館”。
清雍正 景德鎮窯仿汝釉弦紋花盆(一對)

清雍正 景德鎮窯仿汝釉弦紋花盆(一對),胡惠春、王華云 1950年捐贈
求美更求精,就憑我仔仔細細清清楚楚窮研物理;自娛無自苦,莫管他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徒亂人心。——胡惠春
為此,以胡惠春、潘達于、譚敬、沈同樾、顧麗江、樂篤周、孫煜峰、丁燮柔、羅伯昭、李偉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踴躍向上海市文管會、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文物捐贈高潮。文物收藏者通過捐贈的方式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元 華祖立 玄門十子圖卷

元 華祖立 《玄門十子圖卷(局部)》,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瑄、顧篤球1959年捐贈

元 華祖立 《玄門十子圖卷(局部)》,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瑄、顧篤球1959年捐贈

元 華祖立 《玄門十子圖卷(局部)》,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瑄、顧篤球1959年捐贈

元 華祖立 《玄門十子圖卷(局部)》,沈同樾、顧榴、顧佛、顧篤璋、顧篤瑄、顧篤球1959年捐贈
清同治十年 趙之謙“潘祖蔭”石章

清同治十年 趙之謙“潘祖蔭”石章丁燮柔 1961年捐贈

清同治十年 趙之謙“潘祖蔭”石章丁燮柔 1961年捐贈

清同治十年 趙之謙“潘祖蔭”石章丁燮柔 1961年捐贈
清 紀昀銘旱煙管

清 紀昀銘旱煙管,陳植 1961年捐贈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的捐贈人還包括徐森玉、吳仲超、謝稚柳、陳植等早期文博事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一面籌策規劃行業發展的藍圖,一面用具體行動影響、動員、號召廣大群眾、收藏家群體,擁護黨和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保護法令、文物征集政策,支持文物博物館工作。
明 緙絲佛手花鳥圖

明 《緙絲佛手花鳥圖》,龐維謹、龐增和、龐增祥 1952年捐贈
俾作永久保管,為人民所共有,庶使我民族所特有之藝術發揚光大,垂輝千古,其意義之深長,較一家一己所私有不可同日語矣。——龐維謹、龐增和、龐增祥
明 馬守真 設色花卉卷

明 馬守真 《設色花卉卷(局部)》,潘達于 1956年捐贈

明 馬守真 《設色花卉卷(局部)》,潘達于 1956年捐贈

明 馬守真 《設色花卉卷(局部)》,潘達于 1956年捐贈
上海為華東重要地區,全國人民往來輻湊,誠愿將(盂克)兩大鼎呈獻大部,并祈撥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于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群眾之觀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來學之初衷。——潘達于
國家的古物,不應再予私藏,而應公諸人民。——潘景鄭
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有感于國家各個方面建設的再次飛速發展,許多藏家將其多年珍藏,包括落實政策返還的文物精品,慷慨地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極大地豐富了上博館藏,鞏固和充實了藏品體系,并由此帶動了文物捐贈的第二個高潮。曾在上海生活過的海外華人也紛紛將其珍愛的文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明 沈周 云際停舟圖軸

明 沈周 《云際停舟圖軸》,孫伯淵 1980年捐贈
清雍正 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

清雍正 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張永珍 2004年捐贈
上海博物館接受社會文物捐贈,為此舉辦捐贈主題的展覽,成為回饋捐贈者的佳禮。而第一次將眾多捐贈者聚集一起,舉辦跨門類、綜合性的捐贈文物展,可追溯到1979年為紀念建國三十周年,在河南南路16號上海博物館老館舉辦的“捐獻文物展覽”。今年為了慶祝建黨百年,上海博物館于6月舉辦了“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9月,上海博物館再度舉辦“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是又一次大規模匯聚眾多捐贈者的展覽,以此向關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館發展的所有捐贈者,向每一位兢兢業業的文物博物館工作者,由此上溯千載,向創造、傳承、守衛文明的勞動人民、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將于9月28日對外展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