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賀平評《財閥的時代》︱“財閥”的書寫與認知

《財閥的時代》,【日】武田晴人著,王廣濤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啟微2021年5月出版,292頁,79.00元
無論是在日本、中國還是別的國家,當“閥”字被用于表述特定政治社會現象時,通常帶有多重貶義:其一,在身份上,壁壘森嚴、門檻高聳,后來者和外來者難以躋身其中;其二,在行為上,主從分明、頤指氣使,對內對外皆如此;其三,在關系上,既彼此黨同伐異,又攜手追名逐利。軍閥、學閥、官閥、門閥、派閥概莫能外,在日本的語境中,還有閨閥、藩閥等。所謂“財閥”亦是其中一例。
耐人尋味的是,如果說上述舉例的諸“閥”在別的國家尚不鮮見,“財閥”一詞卻往往與日本聯系在一起。在英語中,雖然偶爾也附加financial clique或wealthy clique等解釋,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往往直接使用源于日語音譯的zaibatsu一詞表示財閥,在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其他世界主要語言中,也不約而同地移用該詞。即便是常常被相提并論的韓國“財閥”(chaebol),也被認為與日本的影響難脫干系。由此,對“財閥”的正名和釋義也就成為日本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而不同時期、不同國別、不同學科的分析路徑和立場結論又大相徑庭。同樣一個“財閥”,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寫法”與“讀法”。
大寫的財閥與小寫的財閥
用Google Ngram Viewer可以發現一個微妙的現象,財閥所對應的英文單詞,是否首字母大寫大有講究。Zaibatsu的詞頻最高峰出現在1947年,在此前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至五十年代中后期是西方社會對日本財閥研究的第一個高潮期。這顯然是由于二戰之前和戰時學界對日本經濟體制的分析,更與戰后“解散財閥”的日本民主化改革息息相關。此時,對西方讀者而言,“財閥”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外來詞,且往往與三井、三菱等特定的對象捆綁在一起,因此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首字母多為大寫。
與之相對應,zaibatsu的詞頻最高峰則出現在1992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后期見證了歐美對財閥研究的又一個高潮期。同樣,這也與1980年代中期之后日美貿易摩擦不斷高漲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此時的財閥已經褪去了新奇的色彩,為眾人所知。名稱雖無需大寫,但其所指向的實質內容卻再次成為代表日本“特殊性”乃至“異質性”的象征,被置于口誅筆伐的聚光燈下。此時的“財閥”,顯然與官商一體、唯利是圖、“經濟動物”的日本經濟整體形象相糾纏,成為“日本株式會社”(Japan Inc.)的一個注腳。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學術探討的對象,“財閥研究”的盛衰枯榮反映了背后時代舞臺的大布景。也正因如此,隨著日美關系的緩和、日本經濟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改善,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特別是過去的十年中,西方學界對日本財閥的研究已大大降溫,學術專著和主流學術期刊較少再以財閥為單獨主題展開分析。
西方學界對財閥的研究雖然逐漸意興闌珊,但在大洋彼岸的發源地,日本學者對財閥的追蹤卻未見明顯的退潮。這固然與大部分日本學者終其一生往往專注于某個議題的學術風格有關,也離不開日本學者與歐美學者對財閥研究的不同取徑。比較極端地說,歐美學者主要是從概念界定的視角分析日本的財閥,強調理論建構和政策應對。因此,當圍繞這一爭論已有相對公認的定論之時,無論是對日本財閥本身的考察,還是相應的國際比較,其學術的吸引力和迫切性都直線下降。而對于日本學者而言,大部分對財閥的研究主要是出于溯本求源的目的,突出事實辨析。無論是對歷史上的財閥,還是對現實中的“疑似財閥”,都力求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因此,對財閥的研究并不被視為一個“過時”或“陳舊”的冬烘話題。例如在日本經濟新聞社和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從1958年開始評選的“日經經濟圖書文化獎”中,旗手勛的《日本的財閥與三菱:財閥企業的日本風土》(1978年出版)和森川英正的英文本著作《財閥:日本家族集團的興亡起落》(1992年出版)等多本關于財閥的作品都曾相繼獲獎。
中國的出版市場與兩者略有差異,但相對更接近日本的情況。在戰前,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財閥就與中國有著緊密的關系,對于旗下的部分企業而言,在中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其“商業帝國”的根基和疆域。在中日建交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后,這些巨型企業也紛紛在第一時間深耕中國市場。普通中國老百姓不僅對東芝、尼康、羅森等這些企業集團旗下公司或關聯企業的名牌耳熟能詳,對于以其集團名號為前綴的各大企業更是婦孺皆知。對中國人而言,這些企業不僅是歷史往事和商業符號,其現實存在就在身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不少中國讀者對于與日本財閥相關的著述興致盎然,在出版市場,不僅中國學者的著作比比皆是,相關的譯著也不勝枚舉。

2021年7月19日,日本東京,日本最大的開發商三菱地產公司38層“東京火炬常盤橋大廈”辦公樓竣工。三菱地產計劃于2027年在建筑群里再建一座大樓,成為日本最高的建筑。
作為“事實”的財閥與作為“概念”的財閥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近推出了武田晴人名著《財閥的時代》的中譯本。武田晴人是日本學者中研究財閥的代表性人物。在1979年于東京大學完成博士課程(1988年正式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之后,他始終致力于對近現代日本經濟史的研究,成果宏富。財閥研究是其產業史、企業史、經營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財閥的時代》開始,出版了大量有分量的著作。令人欽佩的是,2015年3月退休后,他仍筆耕不輟,學術成果甚至大有井噴之勢。其中,數部關于財閥的大作相繼問世,例如《鈴木商店的經營破綻》(日本經濟評論社,2017年)、《日本經濟發展與財閥本社:持股會社與內部資本市場》(東京大學出版會,2020年)、《三菱財閥形成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20年)等。在武田晴人之前,安岡重明、森川英正、麻島昭一等日本經濟史學者對財閥已經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在該書中也多有參考引用。與武田晴人屬于同一個世代的下谷政弘、春日豐、橘川武郎、坂本雅子以及作為后輩的菊地浩之等學者,也長期專注財閥研究,并在近年來佳作迭出。
《財閥的時代》源自2020年出版的角川索非亞文庫版。該書的雛形是1995年新曜社同名初版,后經文庫化并大幅增刪修訂。1995年的初版中事實上還有一個副標題——“探尋日本型企業的源流”,或許更有助于讀者理解本書的主旨。由于最初的內容是為東京世田谷區的市民講座而作,且又添加了通俗易懂、不枝不曼的文庫版風格,所以無論是原著還是譯本都娓娓道來、十分曉暢。書中不乏“真相如何我們并不清楚”“因為……相關資料的缺失,我們無從查找”“從當時留下來的資料來看,幾乎沒有涉及”等略帶日式口語化的表述,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有一說一的學術態度。
所謂“財閥的時代”,在書中是指從明治時代的“政商”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大財閥被迫解散為止所經歷的八十年。由于設定了這一分析時間段,該書與關于戰后“財閥”的很多爭論主動做了切割,基本回避了與歐美同行的隔空對話。武田晴人多次強調,對于如何定義財閥“這個問題似無回答的必要”(第5頁),“沒有必要從概念上糾結”(第10頁),但從這一標題的界定中即可看出,作者對于潛在的爭論或曰“財閥的定義”無疑有著明確的回答:戰后被視為“財閥”的日本企業并非“財閥”。換言之,既然戰前的時代才是“財閥的時代”,那么戰后至今,“財閥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財閥的“名”與財閥的“實”
當今的日本企業中,是否尚存財閥?判斷這一問題的微妙之處在于,一方面,像三井、三菱、住友等戰前的財閥大多繼承了原有的家號,另一方面,如今這些企業集團旗下,又猶如梁山好漢排座次一般,集結了眾多直系和旁系的成員。這就讓普通人不由自主地以為,這些企業身上仍流著財閥的血液。但由于本文一開始所述“財閥”背負的負面色彩,“財閥”這一身份事實上變成一個污名化的標簽,落后時代、有違公平。當代日本企業對其唯恐避之不及,不少學術研究也抱著驗明正身、還人清白的目的。
在界定財閥的時候,通常有兩種路徑。一是國際比較的橫向視角,即把日本與其他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放在同一個天平和顯微鏡下,看看日本企業是否具有與眾不同的“財閥特質”。另一種則是歷史比較的縱向視角,分析那些與戰前財閥“同名同姓”的企業,與“祖輩”相比在企業結構和經營戰略中,相似性與繼承性、差異性與斷裂性,孰大孰小。但無論是哪種視角,要探究財閥的前身今世和來龍去脈,都必須具備具有一定的共識標準。
武田晴人認為,界定“財閥”的標準,簡單來說有兩個:“同族支配”和“多元事業經營體”,前者是指同一個家族在這一企業的出資和收益中居于支配性地位,后者是指同一個企業同時涉足多個產業領域。與大部分主流日本學者的定義相比,武田晴人的觀點并無太大區別,只是建議兩者的界限可適當放寬,前者未必是“排他性支配”,而后者應將“寡占”排除,突出“獨占”。兩個標準中前一個更為重要,因為盡管大部分日本企業確實心無旁騖聚焦某一個特定產業,但在不同產業多面出擊的企業并不在少數,而且這也無可厚非。武田晴人強調“同族支配”的用意,是為了將符合兩個標準的中小企業剔除出“財閥”的陣營,使其更加符合人們對巨型財閥企業的一般印象。因此,在本書中,武田晴人選擇了相對不存異議的三井、三菱和住友作為戰前財閥的代表,并間或輔之以安田、淺野、古河等其他財閥的興衰典故,希望通過對戰前歷史的回顧,為讀者思考和判斷當下的企業集團提供參考。同樣,雖然是一部財閥的“斷代史”,但武田晴人期盼戰前的財閥經歷,也能為當下的日本企業提供些許正反經驗。
對照“同族支配”和“多元事業經營體”這兩個標準,就不難理解為何武田認定戰后日本大型的企業只是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特點的“企業集團”,而非傳統的“財閥”。
作者指出,消除同族的排他性支配是“戰前財閥與戰后企業集團之間在組織原理上的最大區別”(243頁)。通過戰后美國主導下的解散財閥運動,不僅同族的資金力量和經濟力量遭到大幅削弱,同族擔任高管也受到了諸多限制(257頁)。雖然交叉持股仍是日本股份制企業的重要特征,但與戰前相比,日本公司的股份所有結構的分散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武田晴人強調,戰后出現的“企業集團”并非“財閥復活”,因為這些企業之間是水平的、平等的關系,而非居高臨下的金字塔結構(265頁)。按照武田晴人的解釋,雖然三井、三菱、住友這些企業集團的名稱仍與戰前的前身無異,看上去是一脈相承、蕭規曹隨,但既然不存在“同族支配”,即便橫跨再多的領域,其“財閥”的身份也就不存在了。相比財閥,這些“企業集團”的股東結構更為現代和穩定,企業經營者的自主性也大大提高。此外,主銀行制、企業內部的磋商機制(如三菱系的金曜會等)等在一般人腦海中象征財閥形象的標簽,在本書的界定中不過是日本企業的一些特殊機制而已,并不能與財閥劃上等號。

2020年10月30日,日本愛知縣,日本首款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SpaceJet”的生產工廠。
財閥的史實與史料
眾所周知,日本的“百年老店”為數眾多。2020年,根據日經BP的調查,創業一百年以上的日本企業有三萬三千零七十六家,而創業兩百年以上的日本企業也有一千三百四十家之多,均在世界各國中遙遙領先。與之相關,在日語中有一個特殊的詞匯——“社史”。顧名思義,這是為某個特定企業編撰的歷史(日語的“會社”一般翻譯成公司)。作為一種專門史,“社史”在日本的經濟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僅質量普遍較高,而且日積月累,規模不斷擴大,例如,“澀澤社史數據庫”專門收集與澀澤榮一相關的企業的社史,僅這一類社史的數量就達到了一千六百零九冊。國立國會圖書館和不少大學的圖書館均設有專門的社史館藏。日本經營史研究所自1978年開始評選“優秀會社史”,至2020年已舉辦二十二屆,獲獎作品總計超過一百二十余部,各大財閥及其子公司的“社史”大多榜上有名。當然,日本的“長壽企業”中,中小企業居多,未必都是大企業。但考慮到傳統“財閥”內部錯綜復雜的子公司結構、分化組合的動態變遷、輾轉反復的代際延續,不少“長壽企業”確與各大財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本身就是財閥的分支企業。例如,住友金屬礦山、田邊三菱制藥、住友林業等都是著名的老牌上市企業。
中小企業尚且精心記錄和編撰整理自身的“家族史”,那些航母編隊的財閥或“前財閥”就更是如此。而相比已經集結成冊的“社史”,與本企業相關的原始文獻更加積簡充棟,對此,各大企業集團都重視有加。例如,三菱和住友均建有自己的史料館,三井的史料館則稱為“三井文庫”。三菱史料館于1996年附屬于三菱經濟研究所,截至2021年3月,共收藏文獻八點二萬份。住友史料館的前身甚至可以追溯到1887年(明治二十年)舊大名家開始熱衷修史之時,目前該館收藏的近世和近代史料共有九萬份。除了對史料的保存展示、編撰整理等功能之外,這些機構還大多公開出版相關著作和學術期刊等出版物。例如,2010年,住友史料館的山本一雄充分利用內部的館藏資源,近水樓臺先得月,寫出了煌煌兩千余頁的《住友本社經營史》。這一由京都大學學術出版社發行的大作還曾獲得2011年度的“企業家研究論壇獎”。此外,這些史料館還紛紛聘請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知名大學的一流學者擔任專任研究員。武田晴人本人即從2020年7月開始擔任公益財團法人三井文庫的常務理事和文庫長。而他的前任則是一度享有“日本經營史第一人”之稱的明治大學名譽教授由井常彥。
武田晴人在2004年的一篇訪談中曾透露,他本人對“社史”的首次接觸發生在研究生時期,當時主要是參與協助編撰《古河礦業百年史》(1976年出版)、保存整理石川一郎(經團聯的第一代會長)文書。而在1970年代中前期,彼時的日本也面臨著對保存企業史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儲藏條件欠缺、部分資料被隨意遺棄等問題。在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國立國會圖書館等機構的重視和努力下,并參考英國等國的做法,這些資料最終得以相對妥善地保留下來,并被陸續加以整理和利用。雖然當下已逐漸進入無紙化的電子存儲時代,但日本在半個世紀前走過的這段經歷,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的經濟研究而言,或許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像任何一個史學門類一樣,史料也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根基。得益于“企業史料”的積存和爬梳,日本學者在對財閥的研究中享受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也在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乃至爭論中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可以說,這是對財閥的經濟史研究在日本學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無論是從《財閥的時代》書后所列的參考文獻,還是從書中細致入微的數據整理、案例剖析、事實探尋中,都可見一斑。
關于財閥,在觀察日語世界的學術發表和出版市場時,可以發現兩個頗有意思的現象。一是除了對日本自身的財閥研究之外,相當一部分日語文獻對韓國財閥情有獨鐘,近年來還頻頻將目光投向對泰國、越南、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財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大量言情、禁斷、耽美、官能等幻想和架空題材中,“財閥”一詞頻頻出現,甚至成為重要的故事背景或主角設定。一類是極為嚴肅甚至艱深枯燥的學術作品,另一類則是在特定讀者群中頗具人氣的暢銷讀物。過去與當下、現實與虛幻、自我與他者,“財閥”竟成為某個連接點。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作為一種日本經濟社會中的特殊現象,財閥具有持續而微妙的影響。同樣,由于立場和視角不同,對財閥的判斷和解讀不免相去甚遠。正如武田晴人本人所言,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專家學者,各自對財閥都無形中有一種“先入之見”,由此造成理解的偏差和對話的錯位。《財閥的時代》是否減少了這種偏差和錯位,讀者或許自有答案,但該書的出版無疑為中國讀者認識“財閥”和思考“財閥”,提供了一種新的“寫法”與“讀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