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科學家破解MLL家族蛋白結構,有助于攻克白血病和癌癥

MLL 家族蛋白是表觀遺傳學的“明星”分子,其功能異常與白血病和多種癌癥有關。這是自1991年MLL家族蛋白被發(fā)現(xiàn)以來,人類首次報告其蛋白復合物的原子分辨率的結構。
19日,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陳勇表示,因為與疾病密切相關,全世界許多實驗室都在研究這一課題,但中國科學家率先取得了進展,這一領先是在多年努力后才取得的。
陳勇解釋說,難點之一是要解析的結構中包含三到四種蛋白,分子量巨大,需要將蛋白截短,“減少”其柔性,“增加”其剛性,才容易結晶和解析。怎么截,截哪里?研究人員至少嘗試了數(shù)百種組合。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的眾多科學設施也為該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論文另一通訊作者、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雷鳴提到他們曾遇到的另一個困難:被誤導。此前,英國科學家提出過關于MLL家族蛋白的活性調控模型。4年前,當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個MLL蛋白復合物的結構后,試圖匹配和延續(xù)英國科學家提出的活性調控模型,但是,當更多的結構被解析后,他們發(fā)現(xiàn),被錯誤的模型誤導了。
雷鳴表示,“還好堅持住,沒有發(fā)布中間的結果。因為,有時候感覺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發(fā)表了,但當時我們討論之后,決定還是弄清楚之后再投稿”。
論文第一作者黎彥璟解釋說,在英國科學家提出的模型中,當不結合其他調控蛋白時,MLL家族蛋白處于開放(Open)狀態(tài),沒有蛋白活性;結合調控蛋白后,處于閉合(Close)狀態(tài),具有蛋白活性。根據(jù)實驗結果,中國科學家修改了這一模型。在新的調控模型中,當不結合其他調控蛋白時,MLL家族蛋白形如張開的大嘴,由于柔性過大,在開放和關閉狀態(tài)之間轉換,難以穩(wěn)定結合和催化底物,其蛋白活性較低。當結合調控蛋白后,“大嘴”被固定,柔性減少,蛋白活性增強。

MLL1、MLL2、MLL3、MLL4等六種蛋白的功能和結構相似,都具有甲基轉移酶活性,能將甲基添加到組蛋白H3上,添加的位置是組蛋白第4位上的賴氨酸,這六種蛋白被統(tǒng)稱為MLL 家族蛋白。
MLL蛋白功能異常可能引發(fā)多種疾病,被認為是治療相關疾病的潛在靶標。比如,MLL1基因重排,易引起惡性白血病,其侵襲性強,預后差。在嬰幼兒急性淋巴白血病中,MLL1基因異常的發(fā)生率約為70-80%,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其基因異常的發(fā)生率約為5-10%。
MLL3的突變在胃癌、卵巢癌、結直腸癌、膽管癌、肝癌、膀胱移行細胞癌等多種癌癥中被發(fā)現(xiàn)。MLL4的突變則在歌舞伎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等遺傳疾病,腎透明細胞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成神經(jīng)管細胞瘤等癌癥中廣泛存在。
雷鳴表示,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MLL家族蛋白的共同特點,是共性,但為什么人體內(nèi)要有六種MLL蛋白,它們的不同之處何在,其特異性是如何產(chǎn)生的,這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