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兒童醫院招募志愿者捐獻“便便”:腸道微生物可用于移植
在醫療機構,人們比較熟悉的有捐獻血液、捐獻血小板,甚至捐獻精液、捐獻器官。2月18日,上海兒童醫院發布了一則志愿者招募公告,招募的卻是捐獻糞便的志愿者。這不是玩笑,而是一個嚴肅的醫學課題,醫生將把糞便中的腸道微生物保存在腸道菌群庫中,用于有需要的兒童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

“一個健康人的腸道內存在1000到1150種細菌,總數達到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其基因數是我們基因的150倍,稱為人體的第八大器官。”在招募公告中,上海兒童醫院表示,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紊亂與多種腸道和腸道外疾病密切相關。腸道微生物移植是指通過移植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至患者體內,迅速糾正后者腸道微生態失調狀態,恢復腸道功能,達到治療與緩解疾病的目的。
上海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張婷表示,糞便可以治病不是惡搞,其實在中國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就提及“飲糞汁一升,即活”。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用發酵糞便的上清液、新鮮糞汁和小兒糞來治療嚴重腹瀉、發熱、疼痛、嘔吐及便秘。1958年,媒體報道了第一例利用健康人的糞便制成糞水治療對于常規抗生素、激素治療無效的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
現在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是指通過移植健康人群糞便至患者體內,來糾正腸道菌群失調狀態,恢復腸道功能。移植需要將含有有效微生物成分的糞便和無菌生理鹽水混合,將濾過后的混懸液通過注射器灌入患者的空腸管內。受者術后可恢復活動,并且正常飲食。
2013年,上海兒童醫院率先進行腸道微生物移植來治療偽膜性腸炎患者的嘗試。患兒經隨訪情況良好、體重增長滿意,未再出現腹瀉。

此次招募對志愿者的要求是身體健康,年齡在18-40歲之間,便便規律,也就是每1-2天排便1次、便便性狀正常。而要成為一名光榮的腸道微生物捐獻志愿者, 需要接受醫院提供的肝功能檢查、甲/乙/丙肝抗體、HIV-1/HIV-2抗體、CMV抗體和梅毒篩查,還要提供50克新鮮便便做蟲卵和寄生蟲檢測、糞便培養、艱難梭菌毒素等檢測。
一旦檢查合格,就可以自愿成為捐獻腸道微生物的志愿者。在接下來一個月時間里,志愿者要在每次排便后,將新鮮便便放在醫院提供的收集容器內,并在2小時內送到上海市兒童醫院消化科,1個月的捐獻次數為10-15次。上海兒童醫院表示,捐獻是無償的,但是醫院將在志愿者完成一周期捐獻后給予一次性200元交通補貼。
在收到捐獻后,醫生將對便便進行一定的分離,把以微生物為主的部分保存在-80℃的冷凍環境下,使用的有效時間為6個月。張婷表示,上海兒童醫院從2013年就建立了上海首個腸道菌群庫,目前的存儲量穩定在1000到2000毫升,通過招募志愿者將擴大菌群庫的容量, 用于有需要的兒童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