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媒:中國國企為什么花430億美元收購一家瑞士農業公司?

2月3日,中國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購項目達成,收購資金高達430億美元,然而這既不是為了吞并資源以填飽工業領域的胃口,也非為了在金融領域提高財務杠桿,或是強化自身的戰略地位,這430億美元投向的是瑞士一家農業公司——先正達(Syngenta)。
美國《外交政策》2月15日發表文章分析道,這一并購指向的是更基本的需求,也更為重要:滿足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文章稱目前中國人口世界第一,但仍在不斷增長,中國要保證糧食的供應也能同步跟上。
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
“如何用有限的可耕地滿足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這是讓歷任中國領導人頭疼的一個問題。”文章指出目前中國人口占全世界的18%,但可耕地僅有8%,與其余人口仍在不斷增長的國家不同,中國已經不剩多少土地可耕種,事實上,在遭受多年的化學及工業污染后,很多稻田已被重金屬污染,可用耕地實則反而在縮減。
中國的人口已從13億上升到了14億,到2030年,這個數字還會更大,《外交政策》稱,要想滿足一代人的糧食需求,中國的農業生產力必須要達到一個量子的飛躍。糧食安全,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對政權的穩定至關重要,先正達的并購,對中國而言就是解決辦法之一。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習近平上任后變得愈加突出。”美國農業部經濟學家弗雷德·蓋爾(Fred Gale)說道。
去年年底中國發布一號文件——“十三五”規劃,在這份闡明中國2016-2020年戰略規劃的藍圖中,農業現代化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保障糧食安全則是去年“習奧會”上的首要議題。
這就是國企中國化工花費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的意圖所在。先正達是世界農化業領軍企業,從殺蟲劑、殺菌劑到可增加糧食產量的高價值種子,先正達都具有領先的技術。此前先正達回絕了美國孟山都集團(Monsanto)45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但對中國化工敞開了懷抱。
在2月3日的申明中,先正達董事長米歇爾·德馬雷(Michel Demaré)稱,收購主要考慮到全球的增長,特別是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以在科技創新領域獲得長期的投資。
“收購先正達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相吻合,其中一個改革的目標就是依托高新科技拉動農業生產力。”弗雷德·蓋爾說。
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任建新高度評價了這一收購,并稱這是增大全球作物產量的一個方式,他強調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并指出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同等重要。
《外交政策》分析稱,并購先正達也不僅僅只是由國家驅動的一次戰略決議,對于一個急于尋求更大世界舞臺的中國企業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買賣。中國化工去年剛剛并購了一系列外國公司,包括一家太陽能公司,意大利的輪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一家機械制造商以及一家大宗商品貿易商。
“他們在進行收購狂潮,以期獲得相應的技術和知識產權。”華盛頓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布羅蒂格姆(Deborah Brautigam)說道,“對中國而言,糧食安全永遠是政治性的重要目標,但像收購先正達背后也有著商業上的考量。”
盡管如此,中國領導人也明確表示,中國企業,特別是像中國化工這類國有企業,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農業對外投資戰略。這在信貸條件的寬松上得到了體現,中國化工此次收購先正達以每股465美元全部現金支付,中國政府背后的支持給予了其充分的資金保障,使之從國有銀行及金融市場獲得了足夠的融資。
“像這么大的一起并購,一定會有政府在背后給予認同。”弗雷德·蓋爾說。
高科技對農業產量的刺激
中國化工的負責人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中講道,自己年輕時候經歷過知識青年下鄉,非常熟悉中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這也恰是他想要引進先正達的技術以達到農業增產的目的。
《外交政策》指出,中國在近幾十年,以甚至比美國更快的速度在提高農業生產力(盡管中國的生產力起步遠遠更低),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從1961年到今天,中國的農業綜合生產力翻了三番,而美國同期只增長了兩倍。目前,中國的小麥產量占到了世界的六分之一(這個數據是美國的兩倍),大米產量則占到三分之一。到2007年,中國曾一直是這兩種農作物的凈出口國。
那么,為什么中國在本國經濟不安、實行緊縮之際,仍如此急著投下百億巨資來收購這樣一家農業化工公司呢?因為中國巨大的農業產量很快會被更龐大的人口糧食需求趕超,而隨著喜歡吃豬肉、牛肉以及其他食物的中產階級數量的上升,對谷物的需求只會更加增長。中國目前的農產品進口量十分龐大并且仍在上升,一年超過1200億美元,其中主要是從美國進口。(中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每年在這方面的進口額也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澎湃新聞注:201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1214.8億美元,原油進口額2280.87億美元。】
文章分析稱,中國收購這樣一家農業科技巨擘,可能出于以下幾點考量:首先,這有利于提高國內糧食生產量,從而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中國擁抱全球市場以保障自身糧食的充足供應,“自足”是根本的目標。事實上,幾年前,中國透露出了放棄自主生產95%的糧食的目標,中國也為保障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感到焦慮。
“他們希望能在小麥和大米這兩方面保證能充分的自給自足。”弗雷德·蓋爾說。
這就需要以巨大的科技突破,帶來糧食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尤其是在大米領域。中國研究人員分析稱,要想以有限的土地滿足更龐大人口的需求,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國的糧食收成至少要增加30%。而這,就是中國想要在先正達身上拿到的東西:先正達曾利用高科技含量的雜交種子、特殊泥土以及除草劑,幫助印度的一些小農坊增產30%。
中國官方近年來對生物改造技術的創新表現得比較寬容,但是中國消費者,在經歷了食品安全等問題后,對轉基因作物十分警惕。
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至今在對待轉基因作物上非常小心翼翼,中國批準了如棉花之類非食品種類的生產,但對轉基因大米、玉米以及小麥仍在研究中。
要解決困擾了中國幾個世紀的糧食安全問題,中國有關部門、中國化工以及其他人很可能最后也不得不以研究室的成果及放諸土地實際的結果說服中國的農民及消費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