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美院良渚校區啟用,由普利茲克獎首位中國評委張永和設計

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啟用。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中國美術學院第四個校區——良渚校區2021年秋季學期將啟用,迎來1600余名學生。
“用兩個字來定義良渚校園,我覺得是‘開放’。它有多幢建筑,二層通道將所有建筑相連;不像多數高校那樣把宿舍、教學等區域分開,底樓是工坊、頂樓是宿舍,其他功能區分布于樓層間。整個設計圍繞‘生活即教育’展開,我們把它叫作‘居學一體’。”9月2日,良渚校區設計者、麻省理工學院實踐教授張永和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

良渚校區設計者張永和
張永和是普利茲克獎首位中國評委,他1984年獲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筑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主任、麻省理工大學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茲克建筑獎評選委員會委員。
“我是建筑設計師,也是教育者,想通過建筑肌理的去引導甚至改變國內高校固有的教學方式,讓學習不只在教室發生,而可以在校園任何地方。”張永和說。
良渚校區的空間布局體現“綿延多義、居學一體”,利用四面環水、東高西低的地形設計成東密西疏,但東部密中有疏,西部疏中有密,二者又通過“綿延工坊”和疊石跌水相連,打通課內、課外。
良渚校區的空間布局體現“綿延多義、居學一體”,利用四面環水、東高西低的地形設計成東密西疏,但東部密中有疏,西部疏中有密,二者通過“綿延工坊”和疊石跌水相連,打通課內、課外。

良渚校區建筑
澎湃新聞發現,校區絕大部分建筑底樓兩層是“工坊”,每個工坊有內部樓梯相連,具有上課、討論和創意實踐等功能。較高的建筑之間都由兩層的“綿延工坊”、館舍建立空中的沿街連廊,形成錯落有致的院群。這些較高建筑的高層是學生宿舍,在工坊和宿舍間的樓層分布“學社空間”,供學生課余使用。
“工坊提供給學生開放的工作、創造、制造空間和交流討論的機會,不僅打開空間邊界,還突破領域界線。學社空間位于工坊和宿舍之間,形成緩沖,是工坊的‘教學延綿’,也是宿舍的‘生活沉淀’,從宿舍途徑學社進入工坊,下樓就可以上課,居學一體,垂直分層。”張永和說。
良渚校區占地483畝,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是中國美院第四個校區。此前,中國美院在杭州、上海兩地已擁有南山、象山、張江三個校區,2007年投用的象山校區由中國首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中國美院建筑學院院長王澍設計,今年8月該校區入選《紐約時報》雜志評選的“二戰以來最重要的25個建筑”。良渚校區一期將于2023年全部竣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