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居民再談上海未來|王宇蘭: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孩子長大
33歲的江蘇人王宇蘭現在是一歲多孩子的媽媽。她2007年來到上海,做審計工作。兩年前,她接受采訪時,月收入是一萬元。當時,她雖然已在上海大場鎮買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但仍然期待房價不要再漲;每天要到南京路附近上班的她還表示,上海的缺點是路上時間太長,優點是機會較多。她對上海的商業環境和社區服務挺滿意。
而現在,她感覺生活成本增大,由于關心自己的寶寶,她對環境、教育的焦慮也增加了一些。
王宇蘭自述:
這兩年,工作按部就班,沒有太大變化,沒有跳槽,沒有大幅漲薪;生活的變化是多了個小寶寶,因此我的生活算是發生了巨大變化,我的重心發生了顯著轉移,我希望我能有更多時間陪孩子長大。
至于上海這兩年發生了哪些變化,我感覺吃穿住行,有個共同的變化,是物價上漲:人均在外面吃飯的價格都差不多要達到100塊了;房價就不說了,還限購種種;還有一個顯著變化,是空氣變差了,太陽成了奢侈品?;蛟S可以歸納成:生存環境越來越差。
要說期待的話,物價、房價、環境什么就不多說了,個人的期望改變不了這些宏大的矛盾。只是面對即將到來的孩子教育問題,希望一向大膽開放的上海能走在改革前沿,能更公平地讓孩子們接受教育,不要讓孩子們一味走在拼爹的路上。
2014年初的記錄:
希望上海的房價不要再漲
王宇蘭
性別:女
年齡: 31歲
出生地:江蘇
戶籍:上海
職業:審計
月收入:1萬元
何時到上海:2007年
日常生活范圍:大場鎮,南京路
我和丈夫一起生活在上海的郊區,大概有120平方米的居住空間,家里的各方面設施都算完善,也能在家看看電影,父母來了也有地方住。我從事的是審計工作。業余時間主要做家務、上網購物、運動、學習。
在我眼中,上海是一個多樣化又本土化很強烈的城市,缺點是上班的路上時間太長,優點是機會比較多。上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吃的湯面和方便的交通。
這些年,上海的變化蠻明顯的。商業區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綜合化和多元化,比如剛開沒多久的環球港,現在我們約會吃飯都會選擇大家都比較方便的綜合性商場。
我2007年來上海時,好像只有1-4號線,現在都到16號線了。地鐵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最大,我覺得要是沒有發達的軌交系統,我也不敢把房子買在郊區。
由于自己購了房,現在成為常住居民了,會經常有社區服務人員打電話過來,關心一下我們的基本生活情況,經常會上門做一些調查和安全普及方面的工作,有時候家里需要請個阿姨什么,也會首先想到請社區服務人員幫忙介紹,總的說來,這些變化都是良性的。
希望上海房價不要再漲,起碼穩定下來。
沒動過離開上海的念頭。我打算留在上海,因為已經買了房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