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衛星逆襲,打破美20年封鎖,實現整星出口掘金萬億市場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比美國卡華為“脖子”更慘烈的,是卡中國航天!
美國拋出一份長達872頁的所謂《考克斯報告》,污蔑中國非法“竊取”美國航天技術。緊接著,商業通信衛星被列入軍品管制清單,美國限制用中國火箭發射美國制造和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
這一招,殺傷力有多大?
據媒體報道,隨后的APR-3衛星、韓國星、意大利星的發射服務合同被迫終止,長征火箭一度拿下全球發射服務9%的市場份額,也在一夜之間全部歸零。媒體慨嘆:“大好局面遭遇‘寒流’?!?/p>
這是1999年發生的事情,但二十年后,“威力”仍存。四個多月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演講時直言:“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允許美國航天部門和中國的任何航天部門打交道,倒逼我們中國人提前將自己的衛星和運載火箭配套出口。”
龍院士這番話,關鍵詞是“倒逼”。
換句話說,中國人是越挫越強,不讓“用中國火箭發射美國制造和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我們就將自己的衛星和運載火箭配套出口。

重重壓力下,中國發奮圖強,通過和歐洲國家嘗試“中國火箭+歐洲衛星”、“中國火箭+中國衛星平臺+歐洲載荷”的創新模式,擺脫了美國的限制,一舉打破封鎖,重新殺入國際商業航天市場。
讓美國措手不及的是,此前是長征火箭為他國做“天梯”,此后卻有東方紅衛星平臺與長征火箭組合,聯手闖蕩國際市場。
2007年5月,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再次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起,將“尼星一號”通信衛星送入軌道。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尼日利亞定制,是第一顆實現“整星出口”的中國衛星,也是我國首次以“火箭發射+衛星在軌交付”的全套餐方式服務國際市場,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被激活。
“尼星一號”拉開整星出口序幕,隨后,2008年,中國又為委內瑞拉發射通信衛星。
美國仍窮追不舍,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止發射,理由是美國認為衛星有軍事用途,要對衛星部件進行檢查。對此,中國霸氣回應:“沒有任何理由中止發射計劃!”

最終,委內瑞拉一號通信衛星順利發射,第二年完成在軌交付及相關地面測控和電信系統,為該國普及了電視信號,為城市覆蓋了免費Wifi,提供了電話、廣播等服務。
中國衛星出口加速奔跑,市場不斷擴大:2011年,巴基斯坦1R通信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向亞洲用戶通過在軌交付的方式出口衛星;2012年,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首次向國際用戶提供遙感衛星整星在軌交付服務;2013年,玻利維亞一號衛星發射入軌,該國電視業務發展得到全面促進,連衛星轉發器的出租,都為其帶來每年數千萬美元的收入。
截至2019年7月,僅僅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向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中國香港、老撾、白俄羅斯、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用戶交付了10顆通信衛星、3顆遙感衛星。

整體而言,中國已為23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國際商業發射60余次,實現整星出口項目13個,成為我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一大亮點。
中國星能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副部長王敏看來,除了衛星產品,中國還提供發射服務,以及地面測控站等硬件設施建設、人員培訓、技術支持等一整套方案,“在軌交付時,就像把裝修精美、家具齊全的房屋鑰匙交給客戶,讓客戶獲得拎包入住的便利”。

不難看出,受到美國鉗制后,中國商業航天反而打開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今年5月,未來智庫發布的衛星行業深度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產值2774億美元(約合1.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地面設備與衛星服務收入分別為1265億美元、1252億美元,合計占比91%,產業規模較大。與此同時,中國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數量大幅增加。
誰能想到,美國出手“卡脖子”,竟是逼著中國加速掘金萬億大市場?
參考資料:
1.《中國商業航天前傳》,鈦禾產業觀察
2.《60余次國際商業發射!中國航天邁向世界舞臺》,中國航天報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