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失去控評后,有多少“偶像”正在裸泳?
8月27日,中央網信辦剛剛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其中包括規范粉絲群體賬號,嚴禁呈現互撕信息。誰能想到,沒過幾天就有媒體因質疑明星蔡徐坤專輯“賒歌”,微博官方賬號遭到攻擊和謾罵。
有意思的是,微博平臺也在兩天前剛剛宣布,要堅決打擊在政務、央媒官微下刷量控評尋釁滋事賬號,話音未落,蔡徐坤的粉絲群體就貢獻了最生動的案例。有人認為粉絲這是“撞到了槍口上”,“運氣不好”,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
粉絲群體為什么要拼了命地控評、刷量?一是為了制造熱度,創造聲勢;二是為了把有利于偶像的論調放到醒目位置,壓制其他聲音。兩者最終服務的目的只有一個,人為地劃定一個空間,讓偶像以及背后的資本“圈地自萌”。
這個空間越大,資本掌握的“話語權”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利益自然也會越多。如果說不同粉絲群體之間的互撕還是飯圈內部的互斗,那么攻擊和謾罵官方媒體的現象已經說明,控評的力量正在持續膨脹,已然將觸角伸向了公共空間。
控評看似是粉絲群體的“無法無天”,實質上卻是資本邏輯的蒙眼狂奔。沒有熱度,沒有流量,沒有話題,許多偶像就難以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當下一部分所謂偶像,沒有作品,沒有實力,更沒有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只能依靠各種歪門邪道維持“江湖地位”。
在這樣的情況下,控評的槍口不光對準不利于己方的聲音,連保持客觀、中立的媒體也不放過就不足為奇了,這不能用“偶然”來解釋。如果這一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治理,控評完全有可能在公共空間中四面開花,讓整個輿論生態變得烏煙瘴氣。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控評往往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微博處理的結果也表明,大規模的謾罵和污蔑背后,總有那么幾個罪魁禍首。那么,治理控評也應該打在“七寸”上,好好深挖一下,到底是誰在策劃、組織類似行動。平臺如果每次只是封禁幾個賬號了事,那么只能治標卻無法治本。
從大部分網友的反應來看,人們對控評的深惡痛絕由來已久。容不得異己的觀點、一言不合就開撕、污言穢語不堪入目……這樣一來,不僅大家沒辦法好好說話,帶給粉絲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粉絲三觀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凡事都可以控評,年輕的粉絲還能學會心平氣和地交流和溝通嗎?
目前,蔡徐坤工作室已經為“賒歌”一事道歉,并呼吁粉絲不要謾罵。但別忘了,早在2019年,就發生過蔡徐坤微博“轉發量過億”的鬧劇。后來,北京警方端掉了制造假流量的“星援”App背后的犯罪團伙。數據是假的,但花出去的可都是真金白銀。這也說明,“飯圈思維”不改,各種亂象仍有可能隨時上演,受害者依然是許多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的粉絲以及無辜躺槍的網友。
最近一段時間,在有關部門的有力推動下,娛樂圈的生態正在徹底重構。整個行業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固有的玩法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被摒棄。想要得到公眾、粉絲的真正認可,就要拿實力說話,拿作品說話。失去控評就只能裸泳的所謂偶像,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