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豆瓣9.4,“這是我的人生,關你什么事啊!”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最近,《俗女養成記》第二季回歸了。
該劇第一季于2019年播出,獲得了當年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獎”“最佳迷你劇集女配角獎”與“戲劇類節目剪輯獎”三項大獎,豆瓣評分9.1。第二季目前播出4集,保持了前作的高水準。

豆瓣主頁
《俗女養成記》講的是39歲,在臺北打拼但一事無成的臺南女兒陳嘉玲的成長故事。
沒車沒房沒孩子沒老公,即將進入人生下半場的她,要怎么規整自己的生活?
導演嚴藝文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絕對不要做什么勵志的、追夢的故事,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什么的……
我希望這部劇能夠盡量貼近真實。即使到最后,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生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后,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就已經很難了!”

《俗女養成記》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或許就在于它真實但不殘酷。
它不僅精準刻畫了生活的困境,還提供了一種可行且積極的解法和態度:在和不成材的自己握手言和之后,我們仍有可能創造一種新的生活。
1.
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樣,
我們就會感到安心
其實在故事開始的時候,陳嘉玲并不算“一事無成”。
盡管沒車沒房沒結婚沒小孩,但她有一個交往四年的男友,兩人感情穩定;“董事長特助”的工作,她也做得游刃有余。
生活當然有很多不如意,比如和男友的關系越來越像室友,比如“特助”表面光鮮,實際要幫老板和老板娘處理各種各樣的私事,得不到尊重,但是,只要順著這樣的方向再努力一下,說不定就能發展成,鄉下女孩扎根大城市的勵志故事。
陳嘉玲的確也是這樣做的。第一季第一集,她去參加前男友的婚禮。大學同學們聚在一起,不少人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有人勸她早點結婚:
“女生沒有工作,起碼要有家庭”
“嘉玲有工作啊”
“當秘書是能夠升官喔?是還能夠做幾年呀?”

“起碼要有家庭”,就算現在的人生“動彈不得”,只要結婚了,就不是一無所有,大概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她在回家后,借著酒勁跟男朋友求婚了。
后來,她順理成章地戴上了婚戒,試起了婚紗。站在男友媽媽為他們買的婚房里,她雀躍地喊:“你知道我多想在臺北有一個家!”
她就快要擁有,在別人看來“及格”甚至是“良好”的人生了。只要多忍受一下男友媽媽的控制欲,對激情少一些期待,咬牙把工作做下去就好,就像許多人都在做的那樣。
人生是需要妥協的,這是我們常用來寬慰自己的話。
大到工作和結婚對象,小到婚紗的款式、晚餐吃什么,每件事都可能不會如愿,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也習慣于選擇更安全,而不是更想要的那一個。
張愛玲有句話常被引用,“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
好生活似乎是明確且有標準的,我們都知道虱子的存在,可是,為了實現這樣模板式的生活,又不得不忍受它。

《被討厭的勇氣》中寫過,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別人。盡管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里走著就不會迷路。
然而,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未來就難以預測,說不定會面臨更嚴重的生存難題。
所以,只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樣,我們就會感到安心,就算一地雞毛,也能閉著眼睛、隨波逐流地走下去。
就像黃麗群在小說《貓病》里描述的,不少人是“早就向命運遞上降表的”,“連一點冒犯的動念都沒有了,只希望對方不要主動來踐踏。”
對未知的恐懼蓋過了心底的渴望,于是我們只好一邊委身于并不自在的生活,一邊麻痹自己說,現實就是這樣。
因此,即便沒有相似的遭遇,我們也能對陳嘉玲正經歷著的挫敗和壓力感同身受,還會在她準備結婚的時候暗暗松一口氣,祝賀她終于不用繼續“一事無成”。
2.
認清一種生活的弊端是容易的,
困難的是如何過接下來的生活
然而,《俗女養成記》的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在最后關頭,陳嘉玲主動選擇了“失敗”。
當她越來越發覺自己并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結婚也并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她跟男友提了分手,也辭去了工作。
就算已經39歲,在前途未卜和繼續勉強自己之中,她還是選擇了許多人想選又不敢選的那一個。
這樣的選擇并非沒有代價。
在最初的釋放和興奮過去之后,失業又失戀的她真正迎來了人生的低谷:找工作處處碰壁,沒有勇氣出去約會,窩在家里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在回臺南老家過年的車上,她忍不住跟弟弟大哭:
“我已經40歲了,沒有公司會栽培我,我也沒有辦法轉行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談戀愛了,要花多長的時間去遇到一個人,然后進入一段關系。”

陳嘉玲不想再勉強自己過結婚生子,努力工作的模版式生活,卻發現,新生活在哪里,她并不知道,而這,也同樣是困惑我們的問題。
《俗女養成記》的原作、編劇、導演、主演,按照臺灣的說法,都是六年級生,也就是70至79年間出生的人。這個故事,充滿了六年級女生的生命經驗。
那是臺灣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用原書作者江鵝的話說,她們這一代的女孩,是“和臺灣經濟一起從塵里土里乒乒乓乓長出來的”。
隨經濟一起發展變化的,還有生活方式和理念。六年級女生所要面對的,和母親、祖母那一代人都不相同,現有的生活對于她們而言,是充滿了問題、無法再去模仿的。在新舊交替之間,她們只能彷徨不定地向前走。

和陳嘉玲一樣,我們也身處在社會的飛速變化中,同樣無法逃避這種割裂感帶來的迷茫。
播客“隨機波動”的一期節目《人的疆域,略大于劉小樣的平原》中做過這樣的討論:
“我們不知道該出走到哪里去,才能有一種新生活的可能。沒有一種替代性的生活,告訴你說,如果你不想過今天的生活,還可以選擇這個。
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要去創造一個新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簡單的,賺錢就可以了、不生孩子就可以了、專心搞事業就可以了,而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它是什么的答案。”
認清一種生活的弊端,甚至抵抗它,都是容易的,困難的是如何過接下來的生活。因此,我們常常會陷入“看似有的選,其實沒的選”的無力感中。
3.
“就算被當作是失敗者,那又怎樣,
這是我的人生”
關于如何創造一種新的生活,《俗女養成記》給出了它的答案:在接受“做不到”的自己之后,始終尊重自己的內心選擇。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什么是容易的,結婚、升職、買房、生子,這些看似尋常的所謂“生命里程碑”,每一件都要付出許多努力和忍耐,還要加上幸運,才能完成。而且,這樣的完成也并不承諾任何幸福。
深陷泥沼的陳嘉玲曾抱怨過,“我做錯了什么……我一輩子認真地念書,努力地工作,我人超好的好不好……為什么這個世界對我這么不公平。”
太多的事情不能靠一己之力改變,但明知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無法面對“做不到”的自己。
就像江鵝在原著中寫的,女孩們在種種期待中長大,“最終都長成不夠圓滿的女人,經常覺得自己作為女人,總有哪里不夠成材,對父母,對家庭,對子宮卵巢,對自己,人前或人后,自愿或受迫,總有我們抱歉的對象。”
我們常常搞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忘記了相比起成為令人羨慕的別人,對得起自己才更重要。“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會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下定決心回臺南老家生活的陳嘉玲和媽媽有過這樣的對話:

陳嘉玲曾用《侏羅紀公園》里的一句臺詞寬慰替她擔心的媽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回到家鄉的她看似狼狽,卻以退為進地,為自己之前“動彈不得”的生活騰挪出了空間。未知同樣意味著希望,在糟透了的人生谷底里,一切似乎重新流動了起來。
盡管兩輩人之間仍然有許多摩擦,但家人們接受了她退婚和回臺南的選擇;
愛情好像也到來了,雖然對方只是普通的離異中年男人,兩人剛開始在一起時,他尚處在失業之中,后來才找到學校棒球隊教練的工作;
她也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新起點,成為一名英文導游,即使和同事們比起來她已經不再年輕,開始的工作嘗試也并不順利。
陳嘉玲的新生活絕稱不上是逆襲,她依然是那個被生活反復蹂躪的小可憐,但不同的是,現在她所做的一切,都遵從了自己的心意。
第二季第一集里,她誤會男友將要求婚,緊張地拉著弟弟討論,最后得出了結論,“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懷疑,都不要答應,決不妥協。”

相較于和外部的對抗,很多時候,創造一種新生活,更像是自我搏斗。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除了存在無力改變的結構性問題之外,也因為我們不愿意正視自己。
在前進不了的時候依然不愿看向別的方向;就算勉強自己,也要擠進某種標準的“生活坐標”;比起讓自己失望,更不想讓別人失望。
因為不愿意做出取舍,我們主動設下一道道障礙,阻止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導演嚴藝文曾說過:“通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肩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失敗者,那又怎樣!這是我的人生。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又怎樣,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人生不會因為一個選擇就一帆風順,生活也不總是美好,我們能做的,只有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理直氣壯地享受失敗,然后不妥協地好好生活下去。

參考資料
1.《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康
2. 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能夠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不勉強自己,就已經很棒了”|ELLE
3.【隨機波動050】人的疆域,略大于劉小樣的平原|播客“隨機波動”
頭圖和插圖:《俗女養成記》《俗女養成記2》
撰文:Purple
監制:貓爺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原標題:《豆瓣9.4,“這是我的人生,關你屁事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