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費孝通“入室大弟子”沈關寶教授逝世,曾參與江村重新調查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官網2016年1月29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原系主任、《社會》雜志原主編、博士生導師沈關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16年1月29日16時4分在三亞逝世,享年67歲。
上述訃告提到,沈關寶教授曾擔任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市社科聯常委等社會職務,為中國社會學和上海大學社會學學科的重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關寶教授是結束“文革”后,中國恢復重建社會學之后首位博士學位獲得者,被譽為費孝通的入室大弟子。
《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8月曾尋訪報道了沈關寶教授的治學往事。
出生于1949年的沈關寶是上海松江人,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年輕的沈關寶已經留校擔任物理老師。但他后來表示:“我個人的愛好偏向文科,尤其是經過‘文革’動亂的十年浩劫,家庭也遭到變故,我很困惑,中國的社會到底是怎么了?抱著這樣一種要認識中國社會的心理,我想轉到社會科學方面學習?!?/p>
改革開放后,沈關寶參加了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舉辦的第一、二期北京社會學講習班。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招收社會學專業的博士生,沈關寶順利通過考試,成為費孝通的入室大弟子。
當時,費孝通已經把江村的重新調查申請了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名稱叫做“江蘇省小城鎮研究”,是“六五”、“七五”直至“八五”期間的重點。目的是通過對江村的個案分析,研究中國的鄉鎮企業,探索中國的城市化應該按照什么樣的模式加以發展、中國農村的現代化之路應該怎么走等等嚴峻的社會問題。
沈關寶在費孝通的指導下,深入到江村做調查,“那幾年,我幾乎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上了,白天采訪、晚上讀書,有時候晚上也要采訪,和農民聊天。從1981年底第一次去江村,一直到1987年畢業之前,我斷斷續續在那兒呆了7年。其中有一年,我一天也沒有離開過這個村莊,我對自己說,這一年任何考試和課程我都可以放棄,就是不能中斷連續的觀察”。
在此基礎上,沈關寶完成了博士論文《蘇南鄉村的工業與社會》的寫作,并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答辯結束,沈關寶又回到江村,他說,實地研究還得繼續?!爸袊r村發生的巨大變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沒有槍炮聲,但是革命的力度卻很深?!?993年,他的博士論文出版的時候,題目就改為《一場悄悄的革命》。
沈關寶感慨地說:“現在要我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的話,我想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樣一批人能夠重新回到學術領域;沒有導師們對我們的精心培養,就沒有我們后來的學術成就;沒有我們自身的努力、對知識的渴望,大概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三個‘沒有’就是我們這批博士生的真實寫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