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黑鏡》十年,哪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黑鏡》十年,哪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原創 木子童 那個NG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題圖 | 《黑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扎克伯格說要搞元宇宙了,一開始我以為他只是打打嘴炮。畢竟這幾年硅谷大佬說要搞元宇宙的,沒有十個也有八個,大多最終只是玩玩兒概念。
但前幾天和一位Facebook的朋友聊天,她對我說,這次臉書是認真的。她用了一個詞兒——“All in”。
All in VR & AR,扎克伯格打算創建一個線上世界,讓你可以在上面工作、生活、閑逛,做線下可以做的幾乎一切活動,并且已經在上周釋出了階段性產品Horizon Workrooms的虛擬會議室功能。

這一刻,一串冰冷的閃電順著尾巴骨一路躥上我的天靈蓋——這不就是《黑鏡》即將成為現實了嗎?
作為10年前的反烏托邦預言杠把子,這已經不是《黑鏡》第一次照進現實。10年里,幾乎每一次科技倫理或社會輿論事件,都能從《黑鏡》里找到匹配的原型。
那么,這些年來,究竟有多少《黑鏡》預言已經成為現實?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本期虎扯電臺,我們和本司影視達人黃瓜汽水老師一起,聊了聊這些話題。
《黑鏡》里哪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vol. 160
主播:黃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錄制、剪輯:CC
2011年,英劇《黑鏡》第一季上映的時候,我們還在大學。那時候,不論是可以查看記憶的芯片,還是一邊喊著痛恨直播一邊直播賺人氣的主播,似乎都離我們相當遙遠。
感覺上,可能一輩子在現實里都不遇到這些荒誕。
然而,這兩年看著新聞,世界越來越魔幻。好像一扇門扉已經打開,它就在前方靜靜地等待,等待我們走進《黑鏡》里的那個世界。
我們發現,太多現實,可以和《黑鏡》互為印證。
《1500萬》中,黑人青年拼命蹬自行車,送心愛的女孩在人氣大秀上歌唱追夢。當女孩為更優越的生活選擇出賣肉體以后,他憤怒、絕望,試圖以死相逼,痛斥“人氣至上”的娛樂體系。卻沒想到,憤怒為他帶來了人氣,最后憤怒被賞識后,也變成了商品。
這與如今追逐流量而居的短視頻直播者何其相似,當他們出現在每一個意外爆火的普通人家門外舉起鏡頭時,我都會忍不住想起,那個憤怒的黑人青年。

《虛偽的分數》里,社交媒體的評分,成為了人類生存的資本,每個人都為了得到好評,拼命地進行偽裝。這和現在失去差評自由,中評形同虛設的購物網站,有何區別?
《馬上回來》里,丈夫意外去世,妻子用他在社交網絡遺留的數據,重造了一個“丈夫”,試圖挽留他還存在的痕跡。雖然當下我們還無法做到劇里一樣逼真的肉體,但類似的聊天軟件已經發展多年。人們也開始認真討論,在離世后,我們的數字遺產該如何被對待。

《黑鏡》確實是一面黑色的鏡子,它用最冷靜的寓言,照映出近未來的反烏托邦圖景,令我們細思恐極。
其中第四季的《暗黑博物館》,是三位主播公認的最為可怕的一集。這一集的3個故事,分別討論了如果獲得通感,人類能否獲得共情;失去肉體的意識有多么無助;如果意識可以被編輯,人是否連死亡都已經是奢望?

這是還未到來的未來,然而誰又敢說,它不是正在向我們走來呢?
三百年前,我們想象不到天花將在人類世界絕跡,一百年前,我們想象不到電話變成人手一件的移動設備,五十年前,我們想象不到電視會成為夕陽傳媒,三十年前,我們想象不到VR會成為普通人的游樂設備。
新技術的到來,往往比誰的想象都要更快。
就像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有些技術沒有出現,并非因為科技樹上的準備還不夠,將它關在籠子里的,只是人類的倫理與道德。
有些技術,我們能夠及時察覺并踩下剎車,而有一些,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弦上之箭。

在新技術面前,頓上一頓,多去想上一秒,或許就是看《黑鏡》的我們,能對“人類”做出的最偉大貢獻。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End
原標題:《《黑鏡》十年,哪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