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遠觀〡央媽能夠管理預期嗎?
2015年8月13日的央行吹風會,被認為是“8?11匯改”的轉折點。此前,市場對匯改普遍持支持、贊許的態度,“8?13”之后則一片批評之聲,甚至把后來的人民幣貶值也罪到“8?13”頭上。在剛剛結束的達沃斯論壇上,IMF總裁拉加德也公開炮轟人民銀行,指其“不會與市場溝通”,“市場現在一頭霧水”。 那么,“8?13”到底發生了什么,市場的觀感為何急轉直下?
“8?13”吹風會,主題是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主持人是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邵伏軍,主講人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以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吹風會10點半開始,首先由張曉慧發言。
張曉慧發言的要點有五個:(一)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累積約3%的的貶值壓力;(二)時間窗口上,7月份的信貸偏松,給人民幣帶來了貶值壓力;(三)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14年以來人民幣累積了10%左右的升值,有貶值的壓力;(四)3%左右的貶值壓力已經一次性釋放;(五)從長期看,人民幣還是強勢貨幣,經濟基本面良好,中央銀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隨后進入問答環節。易綱在回問時首先強調,這次改革后,“整個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一個市場化的機制更有利于長期的穩定”,“波動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經過一個短暫的磨合期,就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狀態”,“固定的匯率看上去很穩定,但是實際上它在積累問題、積累矛盾、積累一些不均衡,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也是不可持續的”??雌饋?,在易綱的理解中,“8?11匯改”就是一次匯率市場化改革,應準備好容忍波動。
在回答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的提問時,易綱明確了中間價形成機制:每天早晨開盤前,由報價商報價,報價時“主要參考前一天的收盤價,同時考慮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和這一夜歐美市場的變化”。然后,去掉報價中的最高價和最低價,其余報價的加權平均值就是公布的中間價。報價商是十多家銀行,有中資銀行,也有外資銀行。
在回答有關外匯干預的提問時,易綱明確了“有管理的浮動”,就是當波動幅度超出特定區間的時候,進行管理,并明確每天的波動幅度是2%。需要注意的是,易綱并沒有否認前一天央行進行了干預,但他同時聲明,“央行已經退出了常態式的干預”。
在談及貶值的預期值時,易綱表示,作為央行的官員,不能“對匯率的水平說三道四”,央行更加注重“匯率形成機制的建設”。易綱提醒說,從“國際收支”、“經濟增長”、“一攬子匯率”等方面看,人民幣匯率大體接近均衡。他反駁了“人民幣要貶值10%,要刺激出口”的說法,稱之為“無稽之談”——2015年1-7月,經常項目順差1900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高達3000億美元,中國并不需要貨幣貶值促進出口。
關于跨境資本流動,易綱強調了“彈性的匯率”是“資本流入流出的穩定器”。簡單說,倘若資本要流出,人民幣高估的時候更容易流出,因為這時候一個人民幣可以換得更多的美元。比方說,貶值之前,一個美元值6.2個人民幣,這時候人們要換一個美元,花6.2就夠了。貶值后,一個美元值6.5個人民幣,這時候人們換一個美元需要6.5個人民幣。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此時資本流出的成本更高,積極性應該下降,這就是易綱講的“穩定器”。
關于截至當時的資本流動,易綱認為“是平衡的”。從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外匯儲備從3.99萬億美元的高位降到了3.65萬億美元,下降了3400億美元。易綱分析道,少掉的這3400億美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變成了境內居民和企業的境內美元存款,也就是錢從外管局的賬戶跑到了企業和居民的賬戶;二是國內企業對外投資,一帶一路建設等,也用了一些美元;三是外匯儲備中歐元、日元貶值造成的匯兌損失。
在被問及中國資本項目開放問題時,易綱強調“逐步實現、有序實現”是中國的既定方針,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而且,在過去五、六年間,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已經大大提高。其實,倘若不是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大幅提高,現在的人們也不用如此擔心資本外逃的問題。
吹風會10點半開始,12點10分結束,持續100分鐘,新華網的通稿共9641字。通篇讀下來,感覺兩位官員中規中矩,精通業務,甚至有學者之風。倘若非要“找茬”,可以商榷的地方大概有兩點:
其一,說貶值空間只有3%,有待商榷。我相信張曉慧一定做了認真的計算,央行掌握的數據或者也比公布的數據多。但是即便央行的計算結果是3%,也不一定要這么說。一來,不管什么模型的結果,都只有參考的意義,而且誤差總是難免——算出來3%,實際上是4%-5%,甚至更高,是完全可能的。按照我自己粗略的計算,貶值的空間大約在6%左右。二來,即便對3%深信不疑,也可以不說,或者說個大致的范圍就好,以便給政策留下更大的空間。三來,從策略的角度考慮,不妨說一個大一點的數字。比方說,說個6%,甚至8%,這樣在3%的地方不用干預,到了6%以后再干預,干預的成本要低很多。
反觀易綱的發言,則一直強調市場決定,不能“對匯率的水平說三道四”,央行更加注重“匯率形成機制的建設”。這樣說話,似乎好一點。然而,這就引出了要商榷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何兩位官員的表達口徑不一致?這樣將傳達什么樣的信號?
易綱似乎有意支持張曉慧,再回答問題時提到“曉慧剛才也講了,今年以來,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3%左右”??墒?,這和張曉慧的表達還是不一致的,張強調“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的偏差校正應該說已經基本完成”。央行如此重要的部門,吹風會字字珠璣,如此重大的差異,市場不會不注意??雌饋?,拉加德說吐槽“市場一頭霧水”,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
此外,易綱強調“要相信市場,要尊重市場,甚至要敬畏市場,要順應市場”。我相信,易綱是真的這么想的。可是在一個相關的問題上,市場不太相信易綱說的話,這就是匯率干預問題。既然相信市場,為何著急干預?放手讓市場尋找均衡,這才是真的相信市場。
在現場,當記者問到央行干預的問題時,易綱并沒有否認,給市場留下了默認的印象。倘若沒有干預,不妨明確否認。倘若波動加大,再果斷出手干預,也屬正常。而且,到時出手的點位低,成本要低得多。至于再高位賣出人民幣的人,只好自認損失。筆者善意的猜測,央行的兩位官員,還是怕老百姓犯錯誤,把手中的人民幣低價拋出,吃了虧。這種“父愛主義”的傾向,一些好心的官員們經常有。本意是好的,效果則未必。
話說了這么多,還是覺得兩位官員專業、誠實,不應苛責。至于后來市場的繼續大幅貶值,可能是因為均衡尚未達到,也可能是因為預期太悲觀。
說到“預期管理”,其實人們的預期,由各種因素決定,波動也很大,不是央行這樣一個部門能夠“管理”的。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復雜變化的環境里,預期管理或許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誠實,或許才是最好的策略。既然央行已經做到誠實,我們也就不用苛責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