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開課︱如何在課堂上探討社會不公?
公開課:呈現有趣的知識,提供學習的方法,更希望,能夠啟發思考的方法。

在我周圍的朋友中,凡是做過助教或自己教過本科生課程的——包括我自己,不時都會有一種困惑,即如何讓自己的學生不只是死記硬背做習題,而是引導他們學會獨立和批判的思考呢?例如,教授一門社會統計學的課程時,如何讓學生們既掌握統計的種種技能,又能對統計方法的歷史來歷、適用范圍和當下的統計學研究有所批判的認識呢?……這通常并不容易做到。常常是我們有心教與學生更廣泛的知識,而學生卻只關心著考試和分數,漸漸就讓教學滑入了無聊的程式化軌道。
我最近恰好讀到了一篇1986年發表在期刊Teaching Sociology上面的論文,里面描述了一位極具批判思考和行動力的美國老師,如何給自己的一門名叫“黑人家庭研究”的課程,設計了精彩的第一堂課,不僅課堂內容新穎有趣,教學收效也很好,讀來令我驚喜和感動,讓我遺憾自己沒有早些讀到這么有原創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指導。所以雖然論文年代較為久遠,我仍覺值得拿來分享。
課程背景:“黑人家庭研究”未必對黑人學生容易
在多樣化的美國課堂里,這門“黑人家庭研究”,每次開課都會吸引來十分多樣的選課群體,不僅有來自不同種族、階級和性別的在校大學生和年輕老師,還有來自其他背景的社會人士,比如就曾有過一位有著十三個兄弟姐妹的印度女性、一位當地公司的六十歲的白人女性經理,等等。
學生們帶著不同的背景走到課堂上,對課程本身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想像。黑人學生總是很自信地以為,畢竟自己就是在黑人家庭里長大的,這門課必定很容易,同時,在一個白人占多數的校園里,他們來上這門課,有著保存自身種族身份的內在需求。相比之下,白人學生因為向來和黑人接觸比較少,在一門談論黑人家庭的課上,傾向于沉默和傾聽,而他們選這門課也多半是為了直面自己常無法與外人道的關于種族的態度。還有一些學生的選課原因則很普通,比如只有這門課符合自己的時間安排,或者我朋友選了于是我也來了,等等。
面對這樣一個多樣化的大群體,讓這門課有一個好的開端非常重要,尤其是作為一名積極推進種族和性別平等的社會學者,如何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并激發他們的批判思維,是這位老師所看重的。因此上好第一堂課在這位老師看來至關緊要,希望能在第一堂課上就將這門課的內容、認知目標,和對學生的行為要求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這門課程的信息量很大,學生需要悉數掌握和積累,最終才能通過考試;
2)這門課要求學生動用很強的認知能力,而不是背誦事實就可以了,面對各種充滿矛盾信息的材料,學生還需要很強的批判能力;
3)這門課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學生互相之間也要經常相互對話。
教過學生的人應該都知道要讓學生一下就明白這些東西并不容易,而如何在第一天上課時,把這些重要的要求和希望傳遞給學生,是學生正確認識一門課的關鍵,也決定了之后這門課的學習基調和氛圍。為此,這位老師頗動了一些腦筋,設計出了一堂新穎別致的課。

在開課第一天的課堂上,這位老師并沒有立即介紹這門課,沒有發給學生教學大綱,也沒有談自己對這門課的要求。老師首先做的,是給每個學生分發了下面這份自己設計的小問卷,上面列出了十四項與黑人家庭相關的陳述,配以正誤兩個選項。(各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也試著做一做這份問卷,感受一下:)

分組討論結束后,老師走上講臺,開始帶領大家回顧這份問卷,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同時展示每條陳述相關的調查研究,給出真實的歷史信息和數據資料。由于很多陳述都帶著刻板印象的色彩,所以正確答案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例如,就一條陳述而言,學生通常認為大多數黑人家庭都只有女性掌管,而男性戶主是缺失的——拜大眾媒體的影響力所賜,而實際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在兩三分鐘的事實陳述和解釋后,這位老師邀請學生們談談:自己為什么選錯了?為什么關于黑人家庭女戶主的刻板印象如此常見?接下來老師就照這個過程,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帶領大家認識和討論,頭幾個問題格外詳細,慢慢地就可以根據學生反映的興趣程度來適當加減分攤在每個問題上的時間。
在這個解釋和討論的過程中,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回答正確了的小組會很高興地歡呼,答錯了的小組則表示發出“不滿意”的聲響。在一些很有爭議的問題上,則激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活躍的氛圍下,明顯涌動著一股嚴肅認真的暗流。漸漸地,不需要老師提醒,學生們都開始主動地記起筆記來。
這份問卷討論完了之后,這堂課也臨近尾聲了。這時候,這位老師再分發教學大綱,說明課程要求,同時向大家解釋,問卷中提到的內容,都是這門課在不同的課時中將要涉及的主題。最后,老師還簡短評論一下大家在這堂課上的表現,說明大家這樣的表現和參與正好滿足了這堂課的期望。
(此處順便公布一下問卷答案:1F, 2T, 3F, 4F, 5F, 6T, 7T, 8F, 9T, 10T, 11F, 12T, 13T, 14F)
評估與反思:這堂課成功的關鍵要素
顯而易見,這樣的第一堂課完全達到了這位老師一開始給自己提出的要求,在這篇論文的最后,這位老師自己也反思了這堂課成功的一些關鍵要素:
1.成功地建立了一種課堂互動的氛圍,讓那些習慣性坐在教室后面不發言的同學也必須參與進來,也讓那些總是喜歡發言的同學,不得不聽聽別人在說什么。
2.消除了一些關于種族的焦慮感,因為以往白人黑人之間是不大習慣公開討論種族這樣敏感的問題的,而這樣的小組討論設計,讓大家不但可以相互交談,而且在一開始就阻止了某些種族刻板印象的延續。
3.以一種緩和的方式,讓學生對造成自己偏見的因素有所認識。畢竟,讓一個人公開承認自己的偏見是很難的,而這樣的一個課堂,則給了學生們一個安全的氛圍。
4.引發了學生的課程的興趣。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些實實在在的信息。

在行文過程中,我一直以“這位老師”來稱呼這個故事的主角,甚至注意不使用人稱代詞暴露了她的性別,是為了不讓她自身的身份、成就和光環,帶來刻板印象,影響了讀者對具體內容的評價。實際上,這位老師就是Patricia Hill Collins(1948-),當下國際知名的社會學家,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第一百位主席,也是第一位坐上這個位置的美國黑人女性。她的名字,在如今美國大大小小的社會學理論導論書籍中,是不可或缺的,海量著名期刊上的發表和被引用自不必提。
Collins的名字之所以不為大多數中國讀者所知,恐怕還是因為她的種族身份和種族研究取向。人們可能會以為,一個黑人所做的黑人研究能跟我們中國人有多大關系呢?事實上,Collins的批判性種族和性別研究,確實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學界與社會的平權進程。然而她的貢獻卻遠不止于此,她在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學、哲學等專業領域的造詣,使她能夠對社會學作出普遍的貢獻,得到學界廣泛的認同。她本人也極其注重融合多種學科傳統,在其多年的研究和活動中,從未被看作是僅僅為了自身種族利益而努力的學者。
因此,不僅Collins在種族方面的深刻研究,能為我們討論中國社會當下的種種不公平和不正義提供范本,我們還能在她更為廣泛的對社會學的討論中,得到啟發。我本人就從閱讀Collins的作品和與她交流的過程中,獲益良多,盡管我并不研究種族。在我介紹的這篇1986年的小文章中,也可看出Collins從早年開始,就在學術研究研究的同時,極其注重課堂的實踐,將自己的批判學術研究,融合進批判的教學,這在她迄今為止的學術和教師生涯中,也是一以貫之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