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永動機”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林白
2016-02-04 15:56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熱力學三大定律的提出已逾百年,所謂“永動機”早已被熱力學判定為不可能實現的機械。可是,近年來仍有人以其為噱頭進行詐騙,仍有人上當。那么,永動機這個西方的“舶來品”到底是如何傳入中國,又如何開啟了國人的想象力呢?為何已被科學判決死刑的永動機仍然在民間秘密流傳?

從晚清至今,中國人關于永動機的想法從未真正消亡,有時甚至還大行其道。

王國維翻譯介紹永動機

一般認為,我國古代是沒有永動機的思想與設計的,也有極少的學者從中國古代的時計裝置(如水晶漏)中提煉出了永動機的思想。不過通常認為,中國人關于永動機的思想是從晚清民國開始,伴隨能量守恒定律被介紹至中國而開始傳播的。

1866年刊行的《格物入門》中提及“恒行永無停止之器,人不能為之”,但并未展開。直到1900年,王國維翻譯的《勢力不滅論》才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永動機。該書是最早將永動機與能量守恒定律完整引入中國的著作之一。

《勢力不滅論》(The The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是一部介紹能量守恒定律的科學著作,為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所著《通俗科學講義》中的一節,王國維根據英譯本譯出。《勢力不滅論》以永動機開篇,談到不斷有人做出種種努力試圖制造“自動不息之機械”,同時指出“夫所謂自動不息者何也?必不因于風,不藉于水,不役于一切之自然力也,而唯藉機械之自己,以供給動力于無窮”,并且從力學的發展說明這種機械的制造是狂癡與妄想。這里所謂“自動不息之機械”即王國維為永動機所給出的中文譯名。

隨后,《勢力不滅論》介紹了能量守恒定律:“宇宙者,乃全力之無盡藏,不能由某道以增之,亦不能減之。故力之量在宇宙間者永遠不變,恰物質之量無異此廣大之法則,余等所名為‘勢力不滅之原理’是也。”

王國維將永動機最早翻譯為“自動不息之機械”

民國初期,一些雜志也相繼發表了與永動機相關的文章,內容涉及其種類、構造、歷史等等,但基本立場如《勢力不滅論》已經指出的那樣,“如是之器,古今所未嘗有也”。如《科學》《科學畫報》《化學世界》和《開明少年》等皆刊文指出各類永動機違背的力學原理,并且奉勸國內一部分人切莫在此事上再耗費精力。其中,以趙元任于1915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闡述最為詳盡與周到。

1934年的《科學畫報》也刊登過《永動機是可能的嗎?》《永動機為什么是不可能的》《再論永動機的不可能性》。這大抵是因為當時永動機的話題又熱了起來,社會上仍有人試圖制造并向雜志社投稿介紹自己的“發明”,因而雜志社組織了相關文章向公眾傳播普及能量守恒定律。

由此可見,隨著“永動機”的概念被大眾熟知,躍躍欲試制造永動機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國民黨敗將黃維潛心研究永動機

科學知識在中國傳播的吊詭之處在于,越是被傳播和發揚的東西,越是有更多的人對此保持懷疑態度。

1949年后,中國科學院多次收到有關“永動機”的設計,以至于不得不撰文《關于本院所收到的一些不能成立的“發明與發現”之介紹》(《科學通報》,1950),其開篇即言,“自本院成立五個月以來,曾先后收到不少國內各地非專門的研究者們所提出的發明與發現的著作,經本院審查后已分別予以答復。”其中就有永動機。作者簡要指出了永動機的錯誤之后,無不惋惜地寫道,“我們希望這些發明家們今后能將他們的發明熱忱和精力轉用于切合實際的方面上去,那么就對于新中國的生產建設事業大有裨益了。”

然而,這篇文章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目前在中國知網可以搜到的有關“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文章,在建國后的四十年內(除“文革”十余年之外)幾乎每年都有一篇。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并留學哈佛的許少鴻教授首先在1951年的《科學大眾》上撰文《永動機是可能的嗎?》,此文形象易懂,娓娓道來。

之后,畢業于東南大學化學系、留學萊比錫大學的曾石虞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王竹溪教授,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丁守謙教授分別于1952年、1953年、1955年在《化學世界》《物理通報》《科學大眾》上撰文,表示永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王竹溪教授在1962年的《熱力學發展史概要》一文中專門重提此事。

不僅如此,我們在超星圖書上還可以找到當時出版的一些講述永動機之不可能性的書籍,例如丁守謙教授的《有永動機嗎?》(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莫奎先生所編的《永動機問題》(科學普及出版社,1957)以及一些含有此章節名的力學教材。

丁守謙《有永動機嗎?》,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而在孜孜不倦地制造永動機的民間科學家當中,最出名的當屬舊時國民黨高級將領黃維先生。淮海戰役被俘之后,黃維轉而潛心研究永動機的制造。據黃維的女兒黃惠南回憶稱:

被俘后,他們先是在石家莊附近的井陘集訓了一段時間。父親在茅草屋里待著沒什么事,看到外面有人來打水,搖那個轆轤,看得久了,便產生了奇想。他認為,重力無處不在,他要設計一種發動機,把重力變成動力,那么這部機器可以永遠自動運轉,這是一項可以改變世界工業的革命。父親向管理方要求提供研究條件,遭到拒絕。后來,張治中奉毛澤東和周恩來之命到管理所看望戰犯,父親趁此機會委托張治中把申請從事永動機研究的報告帶給中國科學院。科學院回復說,他設想的機器叫永動機,永動機早已被科學證明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這項工作沒有意義。但是父親不死心,還要堅持設計他的永動機,這也被理解成他抵觸改造的一種方式。

即便是1975年特赦之后,黃維先生仍然沒有放棄鉆研永動機的設計與制造。以至于1979年6月,黃維先生在政協分組會議上就開發“重力能源”做了長篇學術報告,會議通過決議,要支持黃維先生提出的科研項目。作為黃埔軍校一期學員,黃維先生絕不能算作是未受教育之人,但他為何潛心于永動機的研究,這是很有趣的問題。

永動機的“文革”推力

文獻檢索表明,“文革”時期,關于“熱力學”的文章驟然減少,僅有的寥寥數篇文章也鮮有署名。

黃維于1968年4月從北京秦城監獄轉押至撫順戰犯管理所,撫順戰犯管理所批準了他的實驗申請,并從管理所電機廠調出四名技術人員與學理科出身的幾名戰犯共同組成科研小組,還撥了一些經費,最終按照黃維先生的設計圖紙制造出一臺轉了幾下就停止的“永動機”。至于為何撫順戰犯管理所支持了黃維先生的申請,筆者還未找到較為有說服力的文獻。

1980年,黃維和他以前的管理員們一起在撫順工廠里鉆研制造東方紅永動機

同樣,現在在互聯網上也很難找到“文革”期間有關永動機的文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1971年與1974年分別有兩次當權派名下的永動機研發項目,可分別見于《化學通報》(1977)與《人民教育》(1978)及其他書籍對此事的轉述。

1971年,“四人幫在遼寧的那個死黨”(注:指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曾經拼湊了一個十八人的班子搞永動機的發明。費時一年,耗資三萬元,最終卻只得到一臺輸出功率為30%的機器。

1974年,陜西的趙某進京告狀,稱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壓制他的“永動機發明”。江青在他的個人材料上寫道:“建議中央大力支持趙××的革新試驗、試制工作,并且對趙本人采取保護措施,避免敵人暗害他。”王洪文將此人接進高級招待所保護起來,耗時兩年,耗費十幾萬元,造出了一臺不能運轉的機器。

在此期間,永動機的發明并未停歇,據統計,第一機械工業部信訪組在1971-1976年間,收到“發明永動機”的信件有265封;中科院信訪組單單在1975年的四個月間,就收到100多件有關永動機的發明材料。

這一段時期,姚文元、江青等人批判自然科學,對一些錯誤百出的文章亂加批示、責令有關刊物發表,否則就是“扼殺新生事物”,就是“資產階級學閥”。

改革開放后,永動機仍未消亡

“四人幫”倒臺后,《光明日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3室的文章《從馬兒不吃草談起》,但仍有一部分永動機研究者繼續寄來設計方案,并稱“能量守恒定律永遠不能違反,這是反辯證法的,也是直接違背恩格斯教導的。”

不過,自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后,科學研究工作逐漸步入正軌,永動機的研發始終停留于“民間科學家”群體之中。即便是偶有對于永動機的可能性的探討也僅僅是出于哲學思辨,例如《必然性與可能性探要》(陳明兆等人,1981)。

新形式的永動機也不斷地涌現出來,例如《光明日報》2000年3月29日的報道《不需光照能發電的二極管的制成》。這篇報道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物理實驗室徐業林研究員經過36年艱苦探索,研制成功一種能從周圍環境中不斷吸取能量發出電能的新型半導體器件——無偏二極管。“它發電時不需光照,也不需溫差,即便將它放入一個密封的金屬盒中,電流電壓也不會受任何影響”。“它不污染環境,從取之不盡的環境中獲取能量,不需加油,不需充電,是一種新型的理想能源。”

為此,北京林業大學的劉家岡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俞稼副編審曾撰文稱“徐業林的裝置,與歷史上的永動機根本不同之處在于:歷史上的永動機,不管設計得多么巧妙,沒有一個是真正能運轉的;而徐業林的裝置,卻是能夠運轉的,不僅能夠運轉,而且已經不間斷地運轉了14年。徐業林的裝置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臺真正的永動機!”

言之鑿鑿之外,此文感嘆道:“希望我國學術界確確實實表現出一種鼓勵創新、允許失誤的非常活躍的學術空氣和人文環境。無論如何,一個運轉了14年、與現有理論相矛盾的奇怪裝置,除了媒體偶爾有所報道外,科學界竟不能展開真正意義下的正常討論,這對大力提倡創新精神的我國科學界來說,是一種莫名的悲哀,是絕對不正常的。”

不過,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198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凝聚態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的劉家岡教授絕不代表當時中國科學界的普遍看法。水利科學家潘家錚教授曾于1997年撰文以回信的方式“致某同學”告誡青年學子深入鉆研科學知識而切莫總想一鳴驚人、一步登天。

如今互聯網上的永動機設計圖俯拾皆是

1980年代之后,關于永動機設計的討論開始見諸報端,而在“文革”之前,雖也有人提出此類設計,但出版物的把關還比較嚴格,未曾刊登。互聯網興起之后,“永動機”轉而藏入百度貼吧、天涯論壇等地。如今,“永動機”作為一種修飾語言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報刊之上,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在這個意義上,“永動機”也確實“永動”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平阴县| 平昌县| 鄂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定襄县| 简阳市| 芒康县| 阿拉善盟| 威远县| 育儿| 宿松县| 上思县| 车险| 上杭县| 昭平县| 特克斯县| 沿河| 赤城县| 淳安县| 常德市| 甘泉县| 平泉县| 柞水县| 秦皇岛市| 灵台县| 秦安县| 府谷县| 格尔木市| 柯坪县| 石屏县| 呼图壁县| 镇雄县| 隆子县| 巩义市| 郴州市| 伊川县| 丹东市| 三河市| 富顺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