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鑒賞|在卡拉拉藏品中看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的歐州繪畫
包括拉斐爾、魯本斯等名家之作的“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這些天正在上海東一美術館(中山東一路一號)展出,呈現了卡拉拉學院的54件館藏。展覽從文藝復興開始,歷經矯飾主義、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最后延伸至意大利分離派,向觀眾呈現了近450年的西方藝術發展歷程。澎湃新聞特刊發整理部分展品的鑒賞。
賈科莫·卡拉拉與意大利卡拉拉學院
上海東一美術館近期舉辦了“探秘意大利卡拉拉學院”為主題的講座,策展人喬瓦尼·瓦拉古薩(Giovanni Valagussa)圍繞著展覽,為聽眾介紹了意大利卡拉拉學院以及重要展品背后的故事。

意大利卡拉拉學院外景
貝加莫是一座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中型城市,現今的常住人口約為12萬人,歷史十分悠久,起源可追溯至曾在這一地區生活的高盧部落,他們習慣在小山丘上聚居,形成村落。貝加莫便是其中的一個聚居點。如今,作為意大利國內最為現代化的工業中心之一,貝加莫仍保留著“千人之都”的稱號。
位于意大利貝加莫的卡拉拉學院,它的外形看上去非常的宏偉,頗具新古典主義風格,這種古希臘神廟式的建筑風格曾在18世紀的歐洲盛行一時。

賈科莫·卡拉拉
賈科莫·卡拉拉伯爵是這個學院的創始人。他是十八世紀在意大利貝加莫市生活的一位貴族,和妻子瑪麗亞娜·帕西結婚后,生有一子。但沒多久他們的兒子就夭折了。因此,倍受打擊的卡拉拉伯爵決定成立一個慈善機構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
這個慈善機構成立后,卡拉拉伯爵開始收藏畫作。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部分是從教堂購入,另一部分是從私人收藏者手中購入。他希望盡可能完整的收集并記錄當時在貝加莫地區所流行的繪畫。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小插曲:卡拉拉伯爵從教堂購買繪畫的時候,也會讓威尼斯的一些畫家創作新的作品,以新畫換取教堂的古畫。因此,他不僅保存收藏了大量畫作,同時也促進了當時新興畫作的風潮。
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不久,卡拉拉伯爵去世,臨終前他把自己的財產以及收藏的繪畫作品都留給了這個慈善機構。隨后,慈善機構的管理者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創建一所美術學院即今天的意大利卡拉拉學院。
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鑒賞(部分)
文藝復興藝術
文藝復興起源于意大利,是一場發生于約14至16世紀,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文化藝術運動。經過了漫長的中世紀,人們決定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再次搬上舞臺,加入新的思考和審視。“宏偉即羅馬”就這樣爆發了。
此時,人們開始意識到:藝術不僅可以用來敘述宗教故事,還可以用來反映現實世界。透視法、幾何學、解刨學等各類研究應運而生。因處于實踐、探索的階段,我們在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中還能看到國際哥特式的影子,這時的透視法還相對稚嫩。

拉菲爾·圣齊奧,《圣塞巴斯蒂安》,約1502,木板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隨著新思潮的涌入,歐洲各地因地制宜、蓬勃發展、百花齊放。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翁布里亞,還有北部尼德蘭地區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畫派,盛況空前,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學習也愈加頻繁。因此,15至16世紀時期的文藝復興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更精準的透視法、明暗光線創造出的立體效果、講究的畫面構圖、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富麗鮮明的色彩、人體肌肉線條的科學解剖等等變化。
不同于佛羅倫薩畫派側重素描的傳統,以貝利尼、提香為首的威尼斯畫派最出眾的則是駕馭色彩的能力,對歐洲17-18世紀的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喬瓦尼·貝利尼、提香·韋切利奧、喬爾喬內、丁托萊托、保羅·委羅內塞都是威尼斯畫派的杰出畫家。其中,提香·韋切利奧,被譽為西方油畫之父、群星中的太陽。他擅長肖像畫、風景畫、神話和宗教題材,可謂是最為全面的畫家。他擅長以少量的顏色制造豐富的效果,用色大膽,熱情奔放、富麗堂皇,同時又對色彩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提香·韋切利奧,《俄爾甫斯與歐律狄刻》,1510,木版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提香的早期作品《俄爾甫斯與歐律狄刻》以兩個層面來敘述歐律狄刻的神話故事,歐律狄刻是希臘神話中的小仙子寧芙之一,嫁給了俄耳甫斯。左側前景描繪了歐律狄刻因不慎踩到毒蛇而中毒身亡的場景,她死后,俄耳甫斯悲痛萬分,進入冥界試圖將妻子帶回人間,他用凄婉的哀歌和對妻子的深情打動了冥王,但冥王告誡俄耳甫斯,在離開地獄前歐律狄刻會一直跟在他身后,但萬萬不可回頭看她。畫面右側中,因俄耳甫斯忍不住回頭確認愛妻是否跟在身后,歐律狄刻再度墜回冥界,從此二人陰陽兩隔。這幅作品的色調有別于提香慣用的明亮色彩。提香運用了這個寓意著死亡的必然性的神話故事來紀念摯友,著名畫家喬爾喬內(Giorgione)的離世。

喬瓦尼·貝利尼,《圣母子(阿爾扎諾的圣母瑪利亞)》,約1487,木板蛋彩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焦萬·巴蒂斯塔·莫羅尼,《二十九歲男子的肖像》,1567,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達·芬奇的博大精深、米開朗基羅的宏大雄偉、拉斐爾的優雅嫵媚、提香的自由奔放,凝聚了文藝復興盛期的偉大特征,但同時也為西方藝術的未來發展提出了難以應對的挑戰。于是,我們通常把他們身后的時代稱為文藝復興晚期。這時的一些藝術家們希望通過不斷模仿三杰的技藝從而找到新的突破,故我們也將其風格稱之為矯飾主義。

安東尼奧·迪普喬·皮薩諾(又名皮薩內洛),《廖內洛·德·埃斯特肖像》,1441,木板蛋彩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展廳中,《廖內洛·德·埃斯特肖像》是年代最久遠的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叫廖內洛侯爵,是意大利小城幫費拉拉的首領。當時的意大利小國林立,各方統治者彼此較勁,如何鞏固統治地位以及將統治權合法化成了他們面臨的一道難題,因而繪畫藝術便成了他們展現權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畫作中人物身著的織金錦段夾克、梳的很高的發型等這些小細節,都是藝術家精心刻畫的,無不展示首領顯赫的聲勢與非凡的優雅風格。但這幅肖像畫如今之所以看上去能如此的精妙絕倫,其實是經過專業修復。

左:修復前的作品 右:修復后的作品
上圖左邊的畫是修復前的狀態,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幅畫的色彩很暗淡,還有微微發黃的跡象,木板也被蛀蟲侵蝕。上圖右邊是修復后的畫作,不僅還原了作品原本的色彩,人物更顯得神采奕奕。同時畫作周邊增加了一個加固用的小木板條,也使作品看上去更有層次感,觀賞體驗更佳。
巴洛克藝術
16世紀末至18世紀,在意大利這片富饒的藝術土壤中,巴洛克藝術誕生了。人物動勢生動大膽、情緒夸張飽滿,色彩鮮艷華麗、氛圍浪漫奢靡,無不體現著巴洛克藝術將人文主義理念發展到了更高的階段。
受教會影響,意大利地區的巴洛克藝術還是以宗教題材為主。

喬瓦尼·巴蒂斯塔·薩爾維(又名薩索費拉托),《圣母祈禱像》,1640-1650,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而在以魯本斯為代表的佛蘭德斯及荷蘭地區,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輕快的且具有生活氣息的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等藝術題材。

彼得·保羅·魯本斯,《圣多米提拉》,約1606,粘在木板上的紙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老揚·勃魯蓋爾(又名“絲絨”勃魯蓋爾),《蛹蝶花瓶》,1612,銅板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洛可可藝術
18世紀是現代世界的開端,名為啟蒙運動的社會思潮是其標志,強調運用理智與理性,從司法到行政,從外交到經濟,解析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化領域的啟蒙則注重通過文獻研究歷史,或闡述哲學理論與探究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實踐方式。
到18世紀中期,建筑設計風格出現重大轉向,古典樣式強勢復興,圓柱等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廟宇的標志性元素得到廣泛應用,新古典主義成為了設計主流。
誕生于18世紀的法國洛可可藝術,逐漸擺脫了宗教約束,而曲線構圖顯得更為溫馨可愛、柔和細致。

彼得羅·法爾卡(又名彼得羅·隆吉),《吻手禮(拜訪祖母)》,約1780,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而在洛可可時期的意大利威尼斯則盛行壯游(Grand Tour)——一種歐洲傳統旅行。英國的貴族子弟開始前往法國和意大利各地旅行,以尋求藝術、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他們在結束旅程前總不免購置一些藝術品回鄉展示,這時最受歡迎的伴手禮則是以弗朗切斯科·瓜爾迪、貝納多·貝洛托為代表的風景畫畫家的油畫作品。

弗朗切斯科·瓜爾迪,《圣馬可廣場朝向大教堂》,約1760-1770,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新古典&浪漫主義藝術
伴隨著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席卷而來。這時的西方藝術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種風格并行發展,各領風騷。前者高舉復古大旗,以重振古典藝術為信念,后者則以強烈的情感和想象力作為靈感來源。

賈科莫·特庫爾,《比切夫人的肖像》,約1845,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弗朗切斯科·海耶茲,在他所擅長的歷史題材作品中,則為我們完美詮釋了浪漫主義的唯美與感性。

弗朗切斯科·海耶茲,《卡特琳娜·科納羅被塞浦路斯推翻王位》,1842,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意大利分離派
從浪漫主義到心理分析19世紀在拿破侖對整個歐洲的短暫君臨中開幕,但文化的發展則依循著另一條與帝國強權截然不同的路線。
肖像畫大受資產階級的歡迎,呈現畫中人物最微妙的心理狀態成為了畫家們的新課題,男性肖像必須充滿英雄氣概,而女性肖像則無不散發出淡淡的憂郁,仿佛界定了社會中兩種相去甚遠的行為方式。同樣廣受熱捧的還有描繪純凈自然的風景畫:山巒、森林、海邊的懸崖。席卷歐洲的工業革命創造出空前的物質繁榮,但也加劇了社會斗爭,在急速變化的現實世界中無所適從的人們只好逃往畫布上的安寧凈土。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在各個領域探求真知的人們變得更加理性,這種理性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旨在基于特定數據分析具體問題,進而研究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藝術家們開始為新興的富裕主顧繪制室內裝飾畫,同時主動探索歷史、疾病、心理乃至整個現代社會等以往不曾關注的領域。

朱塞佩·佩利扎·達沃爾佩多,《悲傷的記憶(圣蒂娜·內格里肖像)》,1889,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這一時期,以朱塞佩·佩利扎·達沃爾佩多為代表的意大利分離派橫空出世,不同于法國后印象派的點彩畫法,意大利分離派將“重疊的小圓點”變成了“鋸齒狀的細絲”,進而分解畫面中的顏色。這時,大量畫家緊隨社會主義思潮,所以在意大利分離派繪畫中我們也能看到工薪階級的身影。

蓬齊亞諾·洛弗里尼,《蓋塔諾·多尼采蒂的最后時刻》,1891,布面油畫,?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本文綜合自“天協藝文展覽”。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