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獨立出版訪談錄 | 甲骨文:誰說中國人不愛讀世界史
除了成功學、理財和養生,對于并無心從事學術研究的讀者,是不是沒有其他嚴肅又有趣的書可讀了?
如果你對歷史還有些興趣,那估計會有人推薦你讀讀甲骨文的書。不過這可不是甲骨文的研究著作,也不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軟件公司。
它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一個普通編輯部門,老大董風云特意強調了“普通”二字,不過在外人看來,它的確是體制內一個新興的出版品牌,想做些和之前不太一樣的事情。
2015年8月,亞馬遜中國公布了一份預售圖書銷售排行榜,甲骨文出版的《金雀花王朝》位居第三。并不是最好的名次,不過再看看排行榜的前兩位,就知道這對于一本世界史的嚴肅讀物來說,已經算是奇跡了。

2013年1月,甲骨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2014年,甲骨文被評為《新京報》年度致敬出版機構;董風云并評為鳳凰傳媒·社科類中國好編輯。
至2015年的尾巴上,甲骨文已經出了將近60本書,董風云說,也不算多。
甲骨文現在的每本書1萬冊起印,大部分書都會加印,董風云說他沒算過每本書的平均銷量,但賣得不錯的有《天國之秋》和《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前者6次加印,共7萬多冊,后者印了5萬套,即15萬冊。這個數字離百萬暢銷書還有點距離,和《故宮日歷》一年的銷量差不多。

2015年7月29日,ffy董風云:甲骨文x陸大鵬,《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整整一年,第一版第七次印刷。
2015年12月22日,ffy董風云:(殺戮與文化<羅輯思維獨家定制版>)一萬冊兩天售罄,比起《金雀花王朝》和《午夜將至》,這本可謂神速。
一位自稱“歷史控”的知名書評人說:“長久以來,包括輿論,一直認為中國人不喜歡看世界史。但甲骨文打開了一個新局面,讓人們知道原來世界史的書也是有人看的,讀者也是喜歡的,中國人也是關心世界史的。”
但董風云和他的團隊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新的模式”
甲骨文出了3年的書,但最初的籌備就用了半年時間。
近幾年,老牌出版社中新生的出版品牌不少,廣西師范大學的“理想國”就算一個。不過甲骨文并沒有“理想國”走的那么遠,沒有成立新的公司,辦公地點和所有人員的編制都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里面,辦公流程也要因循舊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直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是那種傳統的國企,在人文社科領域也算個不小的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圖書也很多,比如“皮書系列”和《列國志》,但大多數針對的是專業讀者,對一般讀者來說有些生僻。
但董風云想做大眾學術的圖書,既是嚴肅的學術讀物,又具有可讀性。這類圖書在歐美市場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就像那股剛剛吹進國內的非虛構寫作風潮,在歐美也盛行已久。
要依托社科文獻出版社已有的資源,但又要避免讀者產生習慣性的印象,只能開創獨立的出版品牌。
對于甲骨文來說,不管是書的內容選擇,還是裝幀形式,以及推廣方式,都完全是市場化的做法,這與傳統的學術出版需要資助是有區別的。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是典型的國有企業,但社領導給甲骨文開了個口子,一個是用人,一個是選題,都有一定的自由度。”
在董風云看來,僅僅從社科領域來講,如果要做一些讓讀者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做品牌,但一定需要新的模式。
“傳統的做書模式有一點點過時,對于市場的把握和營銷都不是特別準確了。因為受體制和積極性的影響,編輯可能不會太投入地和認真地去想問題。他們可能也想思考,但機制不進行靈活的改動,他們很難做出什么自己的事情。”
“第一本書的忐忑”
甲骨文的初創團隊,包括董風云一共只有3個人。
第一本書——《羅馬帝國的崛起》的出版用了半年時間。“那個時候心里并沒有底,不知道做書出來市場是否會接受。”

在這篇評論下面,豆瓣ID“ffyouth”回復道,大學士好犀利,下一版一定改進這些問題。
ffyouth是董風云的豆瓣賬號。
在另一篇熱評中,豆瓣知名書評人唐山,同時也是現《北京晨報》副刊部主任說:“波里比阿這本《歷史》原有40卷,成書略早于中國的《史記》,文字量本應更多,可惜只留下前5卷,東西方兩本史學巨著參照來讀,趣味果然迥異,將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翻譯過來,實為偉業。”
甲骨文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樣進入國內圖書市場的。和彼時的心態相比,董風云和他的團隊對新書的市場和銷量大多已能吃準,對于出現的小問題也能從容應對。
2015年出版的《金雀花王朝》(精裝版)由于印刷疏忽,書中的王室圖譜有少量缺漏文字。為此,甲骨文特地設計了彩頁圖譜,免費寄送給讀者。

同時,對于選題本身或者封面設計,讀者也會提出各種意見,但董風云認為這些多屬于主觀意見,不能全部參考。“文化產品還是以‘我’為主,才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風格。”董風云堅定地說。
“我們做起來這件事,并不是因為聽了別人的意見,而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并將它們實施出來。”
現在甲骨文并沒有百萬級的暢銷書,無法與很多圖書公司比較。或許這是讀書人做書和商人做書之間的區別,在叫好和叫座之間有不同的取舍。
“被盜版的學術書”
董風云看到過很多甲骨文盜版書的圖片,這還不算電子版和音頻版的侵權,但他們對這也沒有辦法。
印象中,盜版的多為考試類、虛構類或經管類的暢銷書,如今雖說是大眾通俗化,但依然很嚴肅、并不經世致用的甲骨文叢書也被盜版了。
可是,甲骨文的書為什么如此吸引人?
首先,他們在選題上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綜合考量了諸多因素:原版書本身的質量,作者的知名度和實力,在國外市場的口碑,還要考慮內容是否適合中國市場,是否符合出版條件。
除了經典的學術名著,他們選擇的主要是在國外廣受歡迎的大眾學術書,涉及的學科有歷史、國際政治、人文和社會學,但在世界史方面發力更大,影響也更好。
這些大眾學術書在董風云看來,介于學術書和暢銷書之間,知識含量非常高。
滬上媒體人徐書白說,甲骨文叢書的選題好,讓人一看就有閱讀的欲望。不像其他很多社科類的書籍,讓人覺得和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另一位媒體人有鬼君說,甲骨文引進的圖書打破了非歷史專業對歷史的傳統認識,帶來一種新鮮感。“我們常見的有國別史,是傳統的敘事模式,但《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帶來的是另一種閱讀歷史的方式。”
其次,雖是譯介,還是要經歷本土化的過程。甲骨文選擇保留了大部分圖書的原標題,但有一些還是要改的。
那本賣了6萬多冊的《天國之秋》,原著有主標題和副標題,主標題直譯為《太平天國之秋》,副標題直譯出來是《19世紀中國、西方以及太平天國內戰的傳奇》。“最終大陸的版本譯為《天國之秋》,因為這樣更具詩意,而副標題就不要了,因為這原是讓國外的讀者明白這本書要講什么,而對于國內的讀者來說沒有必要。”
甲骨文最近又推出了一套日本研究東亞歷史的著作,叫做“鯉譯叢”。說到為什么叫做“鯉”,董風云說,如果稱“日本的中國研究譯叢”則太直白,而錦鯉魚是日本的國獸之一,用這種象征方式來代表日本,會帶來距離,也會帶來美感。

“有粉絲,但不相信粉絲經濟”
甲骨文現在的讀者,最小的在讀初中,最大的已步入古稀之年,但還是以年輕讀者居多,一般是在攻讀本科或更高學位的學生、大學和民間的學者以及媒體人與公務員。
讀者中有一部分是甲骨文的粉絲,他們稱自己為“骨粉”,其中相當一部分會買甲骨文出版的每一本書。
在微博上,@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與粉絲互動頗多,一改老牌出版社的威嚴感。
對于董風云來講,他更愿意把出版業當作商業行為來看,出版業也需要賦予自己一個健康、積極的、具有個性的人格在其中,不要讓讀者感覺自己在和一個國有的出版機構打交道。
@萬木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大二學生,她加入了甲骨文的粉絲群,也經常在微博上同@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互動,算是甲骨文的鐵桿粉絲。在接受采訪時,她說了很多甲骨文的好話:“甲骨文的編輯,董風云先生,為人親切和藹,充滿活力,與讀者打成一片,對讀者提出的意見,他都能很好地接受、解決。他的這種態度,是甲骨文整個團隊的態度的表現。甲骨文的口號是:讓我們一起追尋。”
其實她并沒有見過董風云本人,對他的印象全部來自粉絲群直接和間接的交流,然后她還記得甲骨文的口號。
但董風云不相信粉絲經濟,就像他認為羅輯思維的成功也并不是因為簡單的粉絲經濟,而是在圖書的選擇上下了功夫。
對于甲骨文現在的成就,董風云說,我們喜歡的東西就是比程式化做出來的要好,只要用心做,就會得到市場好的反饋,這樣一來一往,甲骨文這個品牌就在市場和出版界站住腳了。
而對于盜版的狀況,董風云說,買甲骨文叢書的很多都是在校學生,沒有非常強的經濟實力,所以一本書在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盈利的基礎上,有少量盜版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他說這僅代表他個人的看法。
“從出版品牌到個人品牌”
甲骨文的團隊:六個人、四門外語——英、法、德、韓,他們中有從英國、法國和德國留學回來的。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后援團:一個金牌設計師和一個金牌小譯霸。
至少是碩士學歷、至少會一門第二外語,這是甲骨文對編輯的最低要求。

微博@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是董風云和另一個同事在打理,從資料的個人色彩中也可以看出:天蝎座,畢業于波爾多四大。
甲骨文的微信訂閱號去年4月上線,6月8日就登上了出版社類新媒體排行榜的第一名。目前訂閱的用戶將近2萬,真不算多,不過某些文章閱讀量可達10000+。這也是董風云在業余時間做的。
很多讀者都覺得甲骨文叢書的封面設計很贊,讓人有閱讀的欲望。

大家都猜測這些驚艷的封面是由一個設計團隊完成的。甲骨文的確有專門的設計師,但不是一個團隊,而只有一個人——社科文獻出版社設計中心的主任宋濤。
宋濤其實一直在社科文獻出版社做設計工作,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原來的工作方式不適合他發揮自己的個性。作為設計師,宋濤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平時會讀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書,甚至包括哲學類的。出于對同事的了解,甲骨文工作室覺得宋濤會有一些好的設計思路,便任由他發揮,完全不干涉他的設計理念。
董風云說,現在流行的圖書設計多是極簡主義,是從日本到中國臺灣,再到中國大陸這么一路傳過來的。宋濤也可以做極簡主義的設計,但他沒有。目前他的設計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體現自己的思考,突破那些固有的觀念。
“我們的書和其他的書是有一定的區別,有自己的風格,這都歸功于宋濤。”
這期間,宋濤也從一名設計師成長為了設計中心的負責人,現在很多知名的出版品牌和大的出版社都來請他做設計,通過董風云來找他的就有不少。
除了有金牌設計師,甲骨文還有個金牌小譯霸陸大鵬,他是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現任譯林出版社的版權經理。陸大鵬和甲骨文結緣于《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當時版權公司對董風云說,有一個人特別喜歡這幾本書,如果你們把版權拿下來,他很愿意翻譯。董風云想,既然有人自薦,那就讓他試試吧。
別看陸大鵬出生于1988年,但現在已經有16部譯著出版了,其中和甲骨文合作的就有8部之多。

現在甲骨文把最好的選題交給陸大鵬,如果他覺得有意思就接受,董風云說,這是非常良性的合作。陸大鵬在和甲骨文的合作中也收獲了很多,從一個知名度不高的譯者成長為翻譯界的良心:翻譯速度快,質量又好。董風云說,陸大鵬這種人非常少見,他自己非常努力,這是第一位的,同時他在語言上也有很強的天賦,這也不能忽略。
除了陸大鵬,甲骨文不會特別尋找學院派的人來做翻譯,而是會找那些年輕的、沒有名氣,甚至沒有經驗的譯者。董風云說,我最看重的品質就是認真,態度決定一切。他們對自己選擇的這本書,往往充滿了熱情。在稿費特別有限的情況下,又要找到特別認真的人,那只能是特別喜歡做這件事的人。
而對于團隊中的其他小伙伴,董風云說,如果僅僅把他們定義為編輯,那就是小看他們了。
現在甲骨文團隊集出版、媒體和營銷為一體,董風云希望甲骨文以后能夠做成平臺級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編輯團隊。
但對于甲骨文現在的成就,董風云似乎并沒有那么在意。他覺得對于團隊中的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做了幾本書,重要的是每個人是否在這其中有很大的提高,成為自己想做的那個人。
從初創的三人到現在的六人團隊,董風云自信地說,只有想進來的人,沒有想出去的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