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回收箱舊衣物流向調查:常被偷走到地攤賣,被捐贈的很少

1月7日下午,在上海虹葉茗園北門口,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起剛會說話的孩子,引導他親手把舊衣物塞進“大熊貓”嘴里。
這只“大熊貓”是一個塑料制成的廢舊衣物回收箱。孩子的母親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之所以引導孩子捐贈舊物,是為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慈善意識。孩子的外婆在一旁不解地說:“這不就是垃圾箱嗎?不就比你小時候公園里陶瓷熊貓垃圾箱大嘛!”
“大熊貓”身份一時間頗為尷尬:到底是慈善“集寶盆”還是舊物“垃圾箱”?
比這個更受關注的是:這些舊衣物到底被用來干什么?流向何處?哪些部門來對這些企業的回收行為進行監管?
回收箱遭竊保安不愿管
如今,“大熊貓”廢舊衣物回收箱分布在上海各個角落里,數量達1300多個,尤以虹口區較為集中,僅該區就有348個,覆蓋313個小區、213個居委會,覆蓋率達55%。
自從大熊貓廢舊衣物回收箱“落戶”各社區之后,那些丟了可惜、不丟又太占地方的閑置衣物貌似有了好去處。
這些“大熊貓”的胸口用紅色字寫著廢舊衣物回收箱,下面寫著:上海市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建設項目、廢舊衣物回收箱、社會公益人人參與的字樣。該項目建設單位: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
上述孩子的母親認為,既然是公益項目,回收的舊衣物肯定是用作慈善。
孩子的外婆則認為既然建設單位是公司,肯定是營利的,怎么會捐贈,“肯定是垃圾回收利用了。”
同小區的白領李小姐對“大熊貓”是“聚寶盆”還是“垃圾箱”根本不在乎,“我只要不穿的衣物,就塞它嘴里,反正女孩子的衣服更新得快。”她同時表示,自己都是夜里偷偷塞,避免被她父母看到,嘮叨她浪費,“我媽媽說,大熊貓肚子里衣物都被人家拿出去到夜市上賣了。”
門衛大叔指著門口的“大熊貓”說:“這個放在我們小區北門口大概有7個多月了,天暖和的時候,半夜里總有人把里面的衣服掏出來,一件件選,好點的嘛,就自己拿走,不好的就又塞進去,也不知道是自己穿還是拿出去賣。”
與虹葉茗園小區不同的是,一路之隔的宇泰景苑小區把大熊貓放置在小區里面,但依然遭人“惦記”。
該小區居民胡女士說:“肯定是拿去賣了的,地鐵口每天晚上20元一件的毛衣,就是從‘大熊貓’肚子里掏出去的。”
參與過捐贈的該小區居民張先生反問記者:“你知不知道捐贈出去的舊衣物被用來干什么了?有沒有人監管呢?我不怕捐,但怕稀里糊涂地捐,你說是不是啊?”
采訪中,不少居民表示,回收箱遭竊,保安不愿管,說不屬于他們的職責,“初始環節都沒人管,后續環節誰來負責呢?我們捐出的東西如何保證被有效利用呢?”
部分舊衣物流入地攤市場
“大熊貓” 的“主人”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膺鴻說,被從“大熊貓”里偷走的舊衣物主要有三個流向:完好無損、成色較新的衣服會流入二手地攤市場出售,比較破的衣服被以低價賣給一些磚窯廠作為燃料,沒有再利用價值的衣物就被扔進垃圾桶。
事實上,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的二手衣物在流通環節很容易傳播細菌,而混紡、化纖成分的布料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填埋之后也很難降解。所以,不當的處置廢舊衣物對于人體健康、環境都起到了有害作用,而舊衣物回收則能避免問題發生。作為上海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專項項目,“廢舊服裝回收利用項目”被列入上海市實施2012-2014年第五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
楊膺鴻的公司是上海最早在小區設置舊衣物回收箱的企業。他坦承,他們不是單純的慈善機構,“我們要吃飯要生存,慈善只是我們公司對社會的回饋行為。”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回收的舊衣物一般進行兩次分選,第一次是價值分選,成色新、款式新的衣物將挑出來,通過臭氧和紫外線消毒后捐獻給有需求者,屬于典型的慈善行為,這部分占據公司回收舊衣物的3%-4%;第二次是面料成分分類,捐贈余下的回收衣物會按照毛、棉、化纖、混紡、鞋包分類后,再生利用為紡織原料。
他進一步介紹說,棉、混紡和化纖面料再生利用為紡織原料,鞋包加工成再生材料,而含毛的衣物則是利用價值最高的一部分,目前的做法是提供給毛紡織廠再制造成紡織原料。比如毛紡、棉紡原料可制成無紡布,其中棉紡原料可以在消毒處理后,與新棉以及滌綸蠶絲按照2:7:1的比例,制成牛仔褲的面料;又如,棉紡原料中的棉毛衫,可用于紡紗,進而制作手套或勞防用品。 除此之外,混紡原料通過工業化再生處理后,可用于制作路基布、養路布、菜棚保暖棉、樹木過冬保暖布以及車用隔熱用布等。而這些正是公司生存發展的基礎。
“我們現在回收的舊衣物,有8%左右比較好,我們就把這些挑選出來,捐贈給貧困地區。”上海綠圣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民政系統對捐贈的衣物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比如要清洗、消毒等,為此,公司與一家大型洗衣公司聯手,通過一些社會機構、慈善機構進行衣物捐贈。除了8%的衣物捐贈外,另外92%的衣服則在進行分類后,進行再回收處理。
綠化市容局稱無權監管
談到市民關心的回收箱里的舊衣物流向誰來監管一事,楊膺鴻搖搖頭坦言:“目前,的確是空白。”
他呼吁,政府盡快建立一個監管機構,來對整個舊衣物流向進行監管,并對回收舊衣物的機構的運作進行監督,讓其更加規范化、高效化。
但現實是,不僅僅舊衣物流向沒人監管,就連舊衣物回收箱的監管都無人問津。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性質上說,居民產生的舊衣物,屬于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而根據2014年開始實施的《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管理辦法》規定,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回收,由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管理。
據該負責人介紹,2011年,上海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綠化市容局也鼓勵社區設置舊衣物回收箱,并引導有意愿的企業為社區提供收運服務。目前,全市已有三家企業在從事這項工作。
“但是,對于這些設置舊衣物回收箱的企業,我們沒有審批的權限,也沒有法律、法規授予我們綠化市容局對他們進行監管的權限。”上述負責人表示,這個市場是企業自發行為的市場,他們曾希望能夠得到企業的一些數據,比如回收了多少舊衣物及其去向等,但有的企業愿意提供,有的企業不愿意提供,所以綠化市容管理部門無法完整掌握這些數據。
目前,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正在和市商務委、市發改委等部門協同加快“兩網合一”,即生活垃圾處置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的協同,逐步推動廢舊衣物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有序回收再利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