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財辦首肯的浙江特色小鎮好在哪?省長李強撰寫長文細細道來

“在新常態下,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經濟、塊狀經濟、山水資源、歷史人文等獨特優勢,加快創建一批特色小鎮,這不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經濟結構轉化和動力轉換的現實難題,是浙江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選擇。”
近日,浙江省省長李強在浙江省委機關刊物《今日浙江》上發表題為《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的署名文章,對該省正著力推進的特色小鎮建設工作首次進行全面總結。
在長達6500余字的文章中,李強首次系統闡述特色小鎮的發展理念。他表示,不久的將來,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的美麗小鎮將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推動新常態下的浙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中財辦高度肯定浙江特色小鎮

浙江首提的“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其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大決策,2014年起,特色小鎮建設便成為省長李強力推的工作之一。2014年10月,他在參觀全國首個云計算產業生態小鎮——杭州西湖區云棲小鎮時首次公開提及“特色小鎮”:“讓杭州多一個美麗的特色小鎮,天上多飄幾朵創新‘彩云’”。
2015年,特色小鎮建設進入“快車道”。年初,“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被列入浙江《政府工作報告》的“2015年重點工作”。3月28日,由李強圈定并命名的杭州余杭區“夢想小鎮”啟用。5月,浙江發布《省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1個月后,由李強審批的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公布。
按照浙江的規劃,3年內,每個特色小鎮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在《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一文中,李強透露,至去年11月,首批37個重點培育的特色小鎮已集聚企業3300多家,引進1.3萬多人才,并帶來含金量較高的新增投資、新建項目和新增稅收。
“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又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既處處展現江南水清地綠的秀美風光,又告別傳統工業區‘文化沙漠’現象,彰顯了人文氣質;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在適宜居住的空間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文章寫道,“可以說,在浙江眾多特色小鎮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個鮮活案例,貫穿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基層的探索與實踐。”
浙江風生水起的“造鎮計劃”,甚至引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關注。

去年9月,中財辦主任劉鶴率隊專程前往浙江調研宏觀經濟運行和特色小鎮建設情況。在考察杭州市余杭區夢想小鎮、上城區山南基金小鎮等幾個特色小鎮后,劉鶴指出,對特色小鎮印象最深的是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為企業創業提供條件,大膽“放水養魚”,讓企業家才能充分發揮,這對我國經濟結構升級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劉鶴認為,浙江特色小鎮建設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經濟規律,注重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比較優勢和供給能力,這是浙江“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精神的又一次體現。他表示,中財辦將繼續探索、調研,深入總結特色小鎮發展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業績,并積極推廣。希望各地進一步發揚這種改革創新精神,推動中國順利度過中等收入陷阱,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李強詳解“小鎮”如何改變“大浙江”

在《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中,李強連用4個“破解”詳細闡述“小鎮經濟”之于浙江的重大意義。
他認為,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空間資源瓶頸的重要抓手,符合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產業結構演化規律;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的重要抓手,符合創業生態進化規律;是破解浙江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規律。
“不久的將來,在特色小鎮工作與生活,會是最讓人羨慕的一種生存狀態,也會成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風景。”李強說,特色小鎮順應了發展規律、適應了發展趨勢,使得浙江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再次噴涌,“小鎮經濟”日新月異,“鎮小能量大,創新故事多;鎮小夢想大,引領新常態。”
他還首次系統闡述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理念。他表示,特色小鎮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首先,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強”。“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定位突出‘獨特’。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文章寫道,每個特色小鎮都緊扣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萬億產業”和茶葉、絲綢、黃酒、中藥等歷史經典產業,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不能“百鎮一面”、同質競爭。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不能喪失獨特性。
其次,功能疊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疊加不是機械的‘功能相加’,關鍵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樓大廈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鎮,‘產業園+風景區+文化館、博物館’的大拼盤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鎮,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讓人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的特色小鎮。要深挖、延伸、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真正產生疊加效應、推進融合發展。”
再次,建設形態不能“大而廣”,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競爭力。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建設,要‘一鎮一風格’,多維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態特色。求精,不貪大。小,就是集約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據地形地貌,做好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確定小鎮風格,建設‘高顏值’小鎮。”
最后,制度供給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能沿用老思路、老辦法,必須在探索中實踐、在創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試驗’。特色小鎮的定位是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里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政策突出‘個性’。”
“特色小鎮是浙江的積極探索,始于改革創新,也只能成于改革創新,一定要摒棄行政化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體制束縛,用改革與創新的精神推進規劃、建設和運營,大膽探索,大膽試驗,走出新路。”李強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