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舌尖上的新年》:這年味兒,看得我肚子餓了
《舌尖上的新年》拍出了食欲,也拍出了鄉愁,是一種與當下中國人漸行漸遠的年味兒。
在進影院之前,我有兩個擔心:一是怕它會像《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那樣,美食太少,空有一副民俗集錦的說教;二是怕它變成不倫不類的綜藝大電影,2014年5月,央視和浙江東海集團宣布電影版《舌尖上的中國》正式啟動,東海集團董事長倪政偉曾表示,電影將是一個愛情故事,將給大家帶來“精美美食畫面,博大人文情懷,還有大明星演繹的曲折動人的故事”。

還好,這部紀錄電影的“主角”只有美食,而且品種豐富,不僅僅只是央視新聞與央視春晚里的餃子。
在《舌尖上的新年》配套書中,作家蕭春雷代為寫序,題為《所有人奔赴的晚餐》,開頭便寫道:20世紀90年代初,央視春晚最紅火的時候,電視里年復一年的“過大年,吃餃子”廣告,配以紅紅火火全家包水餃的場景,讓我這個自小生長在閩西北山區的中國人深感自卑。為了年夜飯,一向很有主見的母親也失去了自信。按照電視上各位主持人和嘉賓的說法,年夜飯再豐盛,缺了餃子,過的仿佛不是中國年。

回味全片便能意識到,主創人員有意要回避主流媒體在做年節新聞時必然提到的食物,比如餃子。即便是講到蒙古族過“白月節”(查干薩爾,相當于漢族的春節),也是特意拍攝一個祖上從伏爾加河流域回歸中國的布里亞特家庭,做的不是烤全羊,也不是奶豆腐,而是象征歲物豐成的“烏日木”(大致是奶皮子的意思,這是布里亞特蒙古族獨有的,其他蒙古諸部皆無此食品,而且知者甚少)。
在一篇通稿中有這么一段——制作團隊從2014年10月開始,先花了兩三個月調研,輾轉騰挪行徑35個地方,尋訪到60多種美食,拍攝了10000多分鐘素材,最終85分鐘的成片中呈現出24個地點的43種美食。劇組8個人還帶著30個箱子擠過春運。有時,一道制作繁瑣的美食,就花上十幾個小時持續拍攝。《舌尖上的新年》導演陳磊曾表示:“走了這么多地方,拍了這么多美食,見過這么多把食物做得很好吃的人,我發現他們都特別熱愛生活,特別認真地對待生活。”

的確,本片導演陳磊、鄧潔思路明確,推到前臺的永遠是食品,美好的生活則需要觀者細細咀嚼。或許,能有如此感悟與陳磊從小生活的環境有關,他在上海出席活動時用“滬普”介紹:我爸爸是一名廚師,所以小辰光每到過年,家里的親眷就儕到我家來,吃我爸燒的菜,大家把菜全放在圓臺面上……

從準備食材到烹飪食物再到擺菜上桌,這恰是本片最能勾起觀眾味蕾的地方。每一次看到老人家用心準備著年菜,便能涌起童年過節的美好記憶。

然而,這些記載著遙遠家鄉的過年食物,卻又能感受到某種淡淡的憂愁。全片看下來,那些費時費力用心準備年貨的,幾乎全是老人家。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年輕人實在是沒有多少閑暇去準備過年的滋味,春節已算是好的,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還有清明的青團、重陽的糕,還有多少人愿意花時間自己去制作,超市里有現成的,何況現在網上直接就能訂購成品、半成品送貨上門。

正因此,在電影結尾,能讓人食欲大開的李立宏說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春節將成為一個日歷上的符號。”它成為一個后現代的消費日,與吃有關,但食品的采買、制作過程不再與大多數人有關聯,況且,現如今還有多少人家用日歷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