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美軍計劃建輕型登陸艦,兩棲作戰模式將迎大變革
近日,美國海軍向國會遞交了輕型兩棲戰艦(LAW)項目的進度報告,并對外宣布這一項目開始進入到具體的方案選型階段。
外界對于美國海軍心血來潮計劃建造這樣一款輕型兩棲戰艦感到很疑惑。放眼美國海軍現役主力兩棲戰艦,從“黃蜂”級、“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到“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全部是排水量2~4萬噸級的“巨艦”,而計劃中的輕型兩棲戰艦排水量只有4000噸級。
美國海軍為何突然青睞這種輕型兩棲戰艦?該艦會給美國海軍的未來發展帶來哪些改變?

輕型兩棲戰艦具備直接沖灘登陸作戰能力。
“巨艦”的煩惱
美國海軍現役的主力兩棲戰艦主要包括7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2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以及11艘“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這三型戰艦均屬于大型兩棲戰艦。“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的滿載排水量為2.5萬噸,而“黃蜂”級和“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滿載排水量均超過了4萬噸。
這類大型兩棲戰艦有很多性能上優勢,比如作戰能力較為全面,既可以實施以直升機、傾轉旋翼機為主力的超視距立體登陸作戰,又可以搭載AV-8B以及最新的F-35B固定翼戰機執行對陸對海攻擊和制空作戰,艦艉的塢艙內可以搭載LCAC氣墊登陸艇和AAAV兩棲戰車向灘頭輸送人員以及重型裝備,而艦體內部的貨艙還可以裝載上千名陸戰隊員以及各型坦克、裝甲戰車等。事實上,美國海軍現役大型兩棲戰艦的作戰能力并不僅僅局限于兩棲登陸,還兼具輕型航空母艦、運輸艦、醫院船甚至指揮艦的功能。
但是,這些“巨艦”也有自己固有的不足之處。比如,造價昂貴,“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的造價超過20億美元,而“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造價差不多是前者的兩倍。而且,這些大型兩棲戰艦的作戰使用和維修保障成本也相當高昂。另外,無論是兩棲攻擊艦還是船塢運輸艦,其最終實現人員裝備從海到陸的搶灘登陸,還要依靠CH-53這類大型運輸直升機以及LCAC氣墊登陸艇等各類載具。由于其排水量以及體型過大,根本無法實現將人員裝備直接送上灘頭。

與澳大利亞海軍護衛艦進行聯合演練的美國兩棲攻擊艦。
此外,在以往美國海軍兩棲登陸作戰的戰術想定中,基本上是著眼于以強勝弱的前提,也就是依靠強大的火力摧毀對方沿岸以及縱深的防御體系以及反擊力量,之后各型兩棲戰艦及其搭載的運輸直升機、氣墊登陸艇等載具以很小的損失將人員、裝備投送上岸。然而,隨著地區性大國軍事實力的迅速增強,如今的美國海軍不要說自衛能力相對較弱的大型兩棲戰艦,即便是攻防體系最為完備的航空戰斗群,也存在著被對手突破甚至擊毀的可能性。
所以,美國海軍為了應對新的威脅,提出了所謂“分布式作戰”的新理念。在這一新理念中,既包括了“分布式殺傷”,也包括“分布式作戰部署”。而美國海軍現在所熱衷的輕型兩棲戰艦,就是符合“分布式作戰部署”的新一代主力裝備之一。

“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但造價也非常高昂。
“小”有小的優勢
與兩棲攻擊艦或船塢運輸艦這類大型兩棲戰艦相比,輕型兩棲戰艦固然噸位小,但是“小”也有小的優勢。
首先,輕型兩棲戰艦的造價非常低,預計每艘只要1~1.5億美元。也就是說,一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造價能建造20多艘輕型兩棲戰艦。這樣一來,美國海軍的兩棲艦隊就有了更為明顯的數量優勢,特別是可以彌補從大型兩棲戰艦到灘頭登陸運力不足的問題。以往美國海軍執行重型裝備登陸投送任務的,基本上都由現役的74艘LCAC氣墊登陸艇完成。這型氣墊登陸艇雖然航速快,甚至可以在陸上航行,但造價和維護費用卻比較高昂,而且服役年限基本上都在20年以上了。輕型兩棲戰艦建成服役后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分擔一部分LCAC氣墊登陸艇的重裝運輸登陸任務,而且運力也是后者的數倍之多。
其次,輕型兩棲戰艦的尺寸和排水量指標要求適中,艦長最大不超過122米,滿載排水量4000噸左右,至少能夠運載75名陸戰隊員,艦體的運載甲板面積700平方米左右。從這些指標來看,這款輕型兩棲戰艦只是定位于運送一個陸戰隊加強排規模的登陸部隊,包括人員、物資以及戰車等大型裝備。而以往“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和“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等大型兩棲戰艦,基本上都要具備運輸和投送一個陸戰隊營級規模部隊的能力。

現在有多個造船公司參與輕型兩棲戰艦項目的競標。
再者,輕型兩棲戰艦的性能也是比較全面的,堪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如,在限定車輛高度的情況下,輕型兩棲戰艦可以在運載甲板上方加裝直升機起降平臺。這樣,該艦就可以搭載一架UH-1Y運輸直升機擔負人員投送任務,或者搭載一架AH-1Z攻擊直升機擔負登陸突擊火力支援任務。此外,該艦還將裝備小口徑速射炮以及大口徑機槍作為自衛武器,防御能力至少要比毫無武裝的LCAC氣墊登陸艇好得多。而且,在沖灘后,輕型兩棲戰艦還可以利用艦上裝備的C4I指揮控制系統,作為登陸作戰的臨時指揮中心使用。
最后,美國海軍對于輕型兩棲戰艦還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比如:抗戰損能力要比較強,至少達到同級別護衛艦的水平;既可以獨立部署作戰,也可以與其他艦艇編隊作戰。在設計布局上,登陸跳板可以設在艦艏,也可以設在艦艉。如果設在艦艉,輕型兩棲戰艦應當具備前后雙向航行能力。不過,從目前參與競標的奧斯塔(美國)公司提交的設計方案看,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艦艏設置上反門以及折疊跳板的模式。
與“巨艦”相互配合
美國海軍最后一級與輕型兩棲戰艦類似的兩棲戰艦,就是堪稱經典的“新港”級坦克登陸艦。該艦的首艦于1966年開工建造,1968年下水,1969年服役,前后服役數量達20艘。后來,隨著美國海軍兩棲登陸作戰形式的演變以及新一代兩棲作戰艦艇的服役,坦克登陸艦開始顯得過時了。于是,在1993至1995年期間,“新港”級坦克登陸艦陸續退出美國海軍現役,其中部分艦艇被出售給其他國家和地區。

美國海軍要求輕型兩棲戰艦具備搭載直升機的能力。
不過,如今美國海軍規劃中的輕型兩棲戰艦并不是當年“新港”級坦克登陸艦的“復刻版”,兩者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比如,“新港”級坦克登陸艦的滿載排水量高達8450噸,是輕型兩棲戰艦的兩倍多。而且,“新港”級坦克登陸艦最初是按照最高航速20節的要求設計建造的,而如今的輕型兩棲戰艦在航速指標上只要求不低于14節即可。
那么,隨著輕型兩棲戰艦項目的實施,未來美國海軍兩棲作戰形式也要相應做出改變。而且,輕型兩棲戰艦并不是要取代“黃蜂”級、“圣安東尼奧”級這類大型兩棲戰艦,而是后三者的補充力量。按照設想,輕型兩棲戰艦將為大型兩棲戰艦分擔相當一部分人員物資以及裝備的投送任務。
事實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是非常歡迎輕型兩棲戰艦的。甚至可以說,這型戰艦幾乎就是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量身定做的。在“黃蜂”級、“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和“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這類大型兩棲戰艦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行動部署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海軍的制約。而在輕型兩棲戰艦這類中小型戰艦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自主權很顯然更大,行動部署也可以更靈活。
另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也認為大型兩棲戰艦的目標特征很明顯,自身防御能力也不夠強,其生存能力在對手國家的海防作戰體系面前是比較脆弱的。輕型兩棲戰艦目標小、可以單獨執行任務,機動靈活性更強,生存力反而更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