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5,這些滬上新書店:店多了,閱讀量會同比增長嗎?
【編者按】
2015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有很多實體書店在上海冒出,它們有的在繁華鬧市,有的在大學區,定位也各自不同。我們簡單盤點一下這些新書店。
MUJI Books

正如目下有些影片被影評人戲稱為“在廣告中插播電影”那樣,盛大的MUJI旗艦店開張幾乎刷新了一遍淮海路。在零售商品中“插播”圖書,將它們重新“編輯”、“捆綁”在一起,該店的特色“裝幀”方式,倒讓人想到從前讀客的營銷理念:“像賣牙膏一樣賣書”,這回極簡主義的MUJI真正踐行了它。也許稱它為“書店”似乎并不十分恰當,它只是在所賣的產品中,恰好有書……而已。

一貫暖黃的燈光,一色的原木風格,主打顏色不出黑白灰三系的MUJI,如朋友調侃,“誰會在一家性冷淡的店里看得下去書呢”,與之最佳匹配的無疑是出版界的“白內障”封面書,進門主推便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的設計》等。香薰精油柜臺,便輔以芳香療法、香水、調香的書,評價說這類書MUJI挑選的較專業,不知道如何定義“專業”,可能因其不少是臺版書吧;“旅行”當然也是講究生活品質的MUJI主推,桌上放著舒國治和韓良露共同推薦的《旅行的速度》,頂著一本《大上海都市計劃》。然而在講究“身體”、“養生”部分,也會混入一本《我開始輕視語言》,顯得丁點古怪;至于日迷翹首以盼的原版日文書量卻甚少,反而是“原產”的讀庫系列重重碼了堆。三樓有MUJI Books傳說中按“六大主題”分類擺放的各類設計、生活等書,旁邊有間閱覽室,可見用戶體驗仍然是日系店鋪跨洋不變的主打。

因為穿著設計師服裝,看起來自我表現欲太強。山本耀司在《做衣服》里說,“他們不太介意品牌,于是衍生出一種不要牌子、只要品質的消費需求……這點子很了不起,后來接觸了之后,覺得跟其他的品牌也差不多。”
衡山·和集The Mix Place

契合“小而美”的流行概念,衡山·和集因其高顏值已成為文藝男女新晉朝圣地,它的出現成為與鐘書閣爭奪“上海最美書店”稱號的有力競爭者。其中命名為Dr.White的建筑里所“安置”的是書店。一樓別具巧心的書架與平日所常見者不同,是各種以前上海人家家里通常放在“灶披間”(廚房)的“庎櫥”(放碗和菜的柜子),其中一櫥“食物”便是小津安二郎。除有與電影相關的書籍和影像資料外,還有不少令“行家”眼饞的豐富外版書。一樓至二樓的樓梯過道貼著“推理譜系”導圖,二樓至三樓則鋪滿《ELLE》雜志作為“墻紙”,醒目的《良友》恍如掉入時空隧道,大膽夸張地宣布自己是一家定位“雜志博物館”的書店。

事實上它還是更像它的名字Mix,一種混合實驗空間。文化產品每層都有賣;特意留出來的空間(雖然也很小)更多地變成了讀者自拍的背景;作者墻上目前留有“鐘芳玲”、“阮義忠”等嘉賓的簽名,唔,還有貓力;“蛋屋”內置空間轉換的設計新巧別致,剛想走進去,瞥見兩個相貌姣好的男生對坐著一言不發,就像在它擺滿以科幻為主的書架上赫然放著三大本臺版的《朱鸰書》,有種“誤闖的尷尬”。
然而如果你想獲取安安靜靜坐下享受品書的時光,基本不大可能,咖啡區人與人、人與柜臺,甚至書架與書架之間的間距非常狹窄,氣聲說話才能不打擾到鄰桌(盡管在書店大聲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如果你看中一本書最好直接上柜臺結賬走人,不然就得在逼仄范圍中不斷轉換姿勢讓別人通過。其對面的Mr.Blue是紳士生活男裝品牌店,所經處也堆放著不少書,然而品類更加凌亂。也許“裝飾”正是它全部的意義。
復旦大學經世書局

成立于199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下屬子公司的書店,原名普雷斯(是Press的音譯,沒想到吧),1996年南懷瑾先生建議改名為“經世書局”并親提,寓意“匯聚古今中外文化,學以經世而致之用”。它的重要性對于五角場一帶周邊高校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樣重要的當然還有2014年年初就已搬遷到政肅路198號的鹿鳴書店。
作為上海東北角的文化地標,面對日新月異的圖書市場/賣場的風云變幻,老牌的經世書局也不甘落后地進行全面革新和改良,他們今年剛剛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環境大升級,從原400平米的面積增加到現如今的530平米,增強了許多讀者體驗部分。不但室內室外均擴大了面積,燈光與整體裝修的色調也相當大方敞亮,既有傳統學術書店的莊重典雅,也有落地窗旁拱型走廊門下的小咖啡桌上擺著一盞綠色植物的文藝與愜意,店內新設有咖啡吧休閑區域及文化創意產品區域。



西西弗書店

成立于1993年的西西弗書店,歷經22年的發展壯大,已經在17座城市開了42家店,卻是第一次進駐上海,它旗幟鮮明地宣稱“西西弗是一家書店”,對,正如你所想的那樣,它的名字來源于“西西弗斯”的神話,周而復始地推石,超越苦難的碰撞。
走進西西弗,首先就是其激烈沖突的撞色設計風刺激讀者眼球,不同于MUJI的冷淡,西西弗是如此熱情,本著“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理念,書店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老上海風情地標。圖書的堆放也營造出“書山書海”,給人“城市書房式”的感受,雖然不能將其部分帶走,但你始終覺得擁有全部。體貼的1.5m書架剛剛夠你以最舒服的姿勢抬起手臂觸及高處;“7&12閱聽課”兒童閱讀體驗空間是他們的特色,展臺不但“磨圓”,并做了擋木角處理,滿足周末一家子帶兒童放心的閱覽,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旗下品牌“矢量咖啡”和“不二生活創意空間”,也是基于讀者生活需求的多元化而考慮設置的。在上海市場的圖書選擇上,大眾閱讀讀物的比例偏重。正如它自己所說,它就是一家書店,滿足于做好一個書店所應該做的那些。
你也許想不到它最早起源于貴州遵義。

位于新天地湖濱路的“言幾又今日閱讀”,走的也是創意書店的路線;國民岳父韓寒的“在一起·愛的閃店”聯手申活館,將在大悅城開上六個月,其中有“愛要在一起閱讀”的主題;上海三聯書店則進駐朱家角開了旗艦店,定位“旅行者的書店”,在他們那兒“定制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書”也許將取代定制旅行明信片的舊風潮;還有更多的書店在“開啟”的路上,例如將在宋慶齡故居對面,武康大樓旁的聚焦書、藝、茶、食的大隱書局。
盡管書店蜂擁而至,滬上年輕人多了休閑的去處,然而不少書店老板仍然表示,目前對盈利并不報希望,暫以吸引客流量為主。書店多了,閱讀量會同比增升嗎?和書店的盈利模式一樣,目前還是一個問號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