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外交新局|中美歐復雜三角:務實的歐洲需要“兩面下注”

無論危機不斷的2015年對于歐洲來說是多么的五味雜陳,2015年的中歐關系無疑代表的是甜蜜的那一味。
在這一年里,中國和歐盟迎來了建交的“不惑之年”,務實的英國人用“黃金時代”一詞描繪中英關系的未來,“創新”繼續擔任著中德關系的重要注腳,而“氣候變化”則是法國總統奧朗德今年訪華的最重要議題。
歷經了低潮和回暖,不可否認的是,中歐關系已開始起飛,而伴隨著遙遠大陸彼端的中國的不斷崛起和外交轉型,內憂不斷的歐盟是否能“計劃趕上變化”?
從觀望到熱烈

從歐債危機到烏克蘭危機,從潮涌的難民到巴黎的恐襲,2015年的歐洲遭遇了一整年的危機“井噴”,而同樣出現“井噴”狀態的,還有中歐高層之間前所未有的密集互訪。
“在大多數的危機中,中國被歐洲視作為是一個盟友和提供幫助的來源,從某種奇怪的角度來說,這一系列危機讓歐洲和中國的關系更緊密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凱利·布朗(Kerry Brown)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
自2015年10月下旬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英國,獲得超高規格接待以來,隨之到來的11月儼然成為了“歐洲月”——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紛紛接踵而至,來華訪問。11月下旬舉辦的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更是集結了16位來自中東歐國家的領導人。整個歐盟超過一半成員國的首腦都在今年遠赴中國。
或許是在英國提出的“中國在西方的最佳伙伴”中嗅到了危機感,又或許是對中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上有所相求,毋庸置疑的是,中歐第二輪“蜜月期”翩然而至的背后是中歐關系中最為根本的經濟利益。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忻華認為,歐元區危機以及后來的英國脫歐危機導致歐盟需要尋找更多的資源來推動經濟發展,恰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危機之下的歐盟必然會注意到中國實力的改變,并對對華政策做出調整。
2014年,對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一帶一路”,彼時的歐盟對于這個已在中國大紅大紫的戰略尚處于慢熱的觀望階段。而2015年的到來,則令歐盟對這一話題的討論日漸熱烈。
“相比去年,‘一帶一路’已經變成了一個更具戰略性的問題,”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喬瑟夫·簡寧(Josef Janning)向澎湃新聞表示道,“而且在今年,‘一帶一路’對接‘容克計劃’還擁有了一個具有遠見的決定。”
今年5月,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共同主持了第五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會面中,莫蓋里尼指出了將“一帶一路”與歐洲自己的3150億歐元的戰略投資計劃(“容克計劃”)關聯起來的可能性。
1個月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第7次出訪歐洲。在歐盟舉辦的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中歐雙方達成了此次會晤最為重要的成果——包括正式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同意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強聯系,建立“互聯互通合作平臺”等一系列合作。
今年9月,中歐雙方在第五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期間進一步就“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達成共識,雙方同意成立工作組,就設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的具體方案進行研究。
年終,中國一直以來討論已久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成員身份也終于塵埃落定,成為“一帶一路”對接歐洲投資計劃又一新的推力。
12月15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正式宣布已通過接受中國加入該行的決議,在履行完國內相關法律程序后,中國將正式以非借款成員國身份成為歐開行成員。
據了解,成立于1991年的歐洲復興開放銀行目前的業務范圍已遍及中東歐、地中海東部和南部以及中亞等地區,不僅是“容克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歐洲許多地區發展戰略的資金供應方,恰如努力東進的“歐洲版”亞投行。
即便是一度被認為困難重重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或許也將伴隨著中歐之間不斷升級的經貿合作看到曙光。
“談判目前雖然還沒有獲得實質性的突破,但歐盟方面對此應該會越來越樂觀,因為歐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吸收更多的資源,所以在談判方面的態度也會更積極一些。”忻華表示,“相比推動和美國的TTIP談判,歐盟在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方面的態度相對更為積極。”
中美歐復雜三角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多極世界中,這場中歐關系的演變或許正反映出了雙方都在面對的一場深刻的身份轉型和權力分配。
上月,在歐盟布魯塞爾總部,一名負責中國事務的外交官員向澎湃新聞坦言,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美歐三者間正在形成一個“有趣又復雜的三角”,而這個三角組成了全球高達72%的GDP。
“相比中國和美國之間具有挑戰性的關系,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更為自如些,”這名官員稱,“我們的合作非常成功,相比美國,歐洲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是一種溫和的方法。”
今年3月的一幕似乎就證明了這一微妙的轉變——以英國為首的眾多歐盟成員國紛紛宣布申請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令其傳統盟友美國大為震驚。
在這一復雜三角中,歐洲將如何平衡自身,是否會就此靠攏中國呢?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顧問研究員蒂姆·薩默斯(Tim Summers)認為,歐洲并不需要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世界秩序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極化,這就意味著許多國家力量在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關系網絡時,需要發掘一些新的方式,做到同時兩面下注,但這的確是意味著歐盟和中國的利益將不再和美國與中國的利益相同了。”
或許如此情況對于愈發務實的歐洲來說并不“復雜”——建立廣泛的,不同的盟友關系,各取所需,各自變強。而夾于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間進退維谷,或許是歐洲最不想要的結局。
“‘中美歐三角’的這種說法對歐盟來說并不是那么讓人舒服,因為在這個三角中,歐洲的處境最為艱難。歐美之間的確擁有著密集和較為平衡的雙邊關系,但中歐之間也同時存在非常好的經濟關系,且對政治關系有著一定影響。”簡寧表示,“歐洲并不想介入其中,也不認為自己是中美之間的中間人,我們并不想在中美之間平衡,我們想要的是和雙方都能擁有良好的關系。”
忻華則分析稱,伴隨著持續的危機,歐盟可能將進一步增強對外決策的獨立性,“明年在經濟和金融層面,歐洲會進一步的自行其是,更獨立。但在政治、軍事、安全、反恐領域,依賴北約的歐洲可能還是不會和美國走的太遠。”
默認的競爭模式
“團結一致”是2015年歐盟在面對眾多問題時被反復提及的一個詞匯,但在許多學者看來,無論是解決內部危機,亦或是處理外部關系,各自盤算永遠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痛腳。
薩默斯在今年6月關于中歐關系的一篇文章中批評歐盟長期以來在處理對華關系時未能形成統一的聲音,各個成員國爭先恐后加入亞投行即是例證。
“在和中國有關的問題上,歐洲永遠只有兩種處理方式:容易達成的情況下,協調一致;而默認的模式則是成員國之間的雙邊競爭。后一種模式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常見。”薩默斯寫道,“歐盟和它的成員國在面對中國不斷創新的外交政策和力量更迭的時候,需要有更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崛起中的中國似乎也同樣需要一個統一協調的歐洲,在英國退歐問題上,中國曾多次表達過保持歐盟一體化的希望。
布朗表示:“中國的確更希望歐盟統一而非分裂。在過去,有懷疑稱,中國試圖分裂歐盟,以此尋求利益。但事實上,中國視歐盟為一個動態的投資市場,在很多領域里中國都希望歐盟能有更多的一體性。”
今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合作關系獲得巨大的推動,薩默斯評價稱,中國提出的“16+1”模式是“中國在試圖和一個龐大卻時常不一致的歐洲打交道的新方法”。
事實上,在中東歐16國中共有11個國家為歐盟國家,而由于貨幣和貿易規則的各不相同,中東歐地區一直是歐洲市場最為支離破碎的地區之一,而在此之前中國對于中東歐地區的關注相比歐盟其他地區少很多。
如今,這種“忽視”正在中國努力助推歐洲的一體化過程中得到彌補。
“從歐盟整體的角度來說,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對于加強中東歐國家和他們的歐盟伙伴的聯系是有幫助作用的。歐盟內部的一致性也同時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中國的這些投資很多也都是為了進入歐盟市場,中國所提供的基礎設施也有助于提升歐盟大市場內的聯系。”簡寧說。
認知差距
或許,中歐關系近年來出現的“反轉”能從某種程度上解釋歐盟在處理對華關系時表現出的適應性不足。
布朗稱,在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中方提出的對英國核電站的投資計劃就體現出了一種完全翻天覆地的關系轉變。
“因為在過去,總體上一直都是英國在中國的基建領域尋找投資機會,但現在卻是英國反過來希望升級他們老舊過時的基礎設施,并向中國尋求資金投資,而且不光是投資,他們尋求的還有中國在基建方面的秘訣。”
簡寧也表示,在科學研究領域,中歐關系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中國目前對科學研究合作領域越來越有興趣,這種情況原來是反過來的,以前,中國科學家曾經遍布北美和歐洲進行學習,而現在,中國的研究勢頭(對世界來說)正在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所以我覺得,在科學領域,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合作,比如太空合作。”簡寧說。
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說,中國是一個位于遙遠的大陸彼端,曾通過絲綢之路與其緊緊相連的古老國度。但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多極世界里,歐洲所要適應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中國?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向澎湃新聞表示了同一觀點——對于中國的崛起,歐洲的心態存在著矛盾,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的崛起為歐洲帶來的機遇遠大于挑戰,但無論是歐洲各國之間,還是歐洲與中國之間,都存在著認知的“溝壑”。
布朗稱,歐盟內部對中國的理解各不相同,一部分認為(中國崛起)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能從中獲益。另一部分,比如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和中國有著更為多面的關系。中國在歐盟的形象因此很難輕易說清。
他不無感慨地表示,在歐洲,目前真的在研究中國和學習中文的人還是比應有的少得太多,如果要糾正這種認知差距,歐盟必須像中國一樣,派盡可能多的學生前往中國學習。
“中歐雙方目前都在尋找一種理解各自對彼此意義的核心方式,而此前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文明伙伴關系”的描述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這種理解。”布朗補充道。
簡寧則認為,歐洲不得不看到的是,中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在越來越積極地參加國際事務,在國際體系中擁有越來越多的所有權,“歐洲的矛盾心態或許將伴隨中國和歐洲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中國一直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采用某種外部已有的模式,但雙方的期待將會越來越靠攏,越來越一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