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天工作時間少于8小時,“過勞死”大國日本的轉變
文丨宗威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工作很累的國家,畢竟“過勞死”這個詞就起源于日本。
但最近日本總務省(相當于他國的內政部或民政部)的調查顯示,日本2020年人均工作時間比上一年減少了58小時,比三年前則減少了超過100小時。
100多小時平均到每個工作日,也有將近半小時了,導致每天工作時間不到8小時。
日本這些年都做了什么,擺脫掉了過勞死大國的形象?
1
對去年平均工作時長的減少,日本總務省給出的解釋是,疫情導致多數企業運轉停滯,再加上遠程辦公的推廣,很多人的工作方式都變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據是抽樣調查得來的,受調查對象都是有工作的,包括全職和兼職。
我們先對比看下近幾年的數據——
2017年比上一年減少5小時,2018年減少幅度提高到25小時,2019年則減少了32小時。
單純比較數據的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年均工作時長連續四年減少,且減少的幅度越來越大。

年均工作時長一直在減少,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沒什么概念,具體到每天的工作時長更直觀些。
日本的法定節假日大概15天,年休假平均10天左右,再除去周末2天,一年按52周算,一年的工作日大約是235天。
日本總務省調查的2020年人均勞動時間為1811小時,折算下來平均每天7.7個小時!
日本打工人一天都不用上8小時班?
如果大家有疑慮的話,我們再來看看其他數據——
今年5月,NHK公布的五年一次“國民生活時間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男性日均工作時長為7小時52分鐘,首次跌破8小時,女性日均工作時長為5小時42分鐘。
而經合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人年均工作時長為1589小時,比日本總務省的統計少了200多小時。

因調查樣本范圍、年齡、性別等的差異,得出的結果必然會有出入,比如NHK的調查對象只有4000多人,但這些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
日本人的工作時長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2
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日本社會一直以勤勞工作為榮,日本經濟在二戰后的騰飛也得益于此。
拼命工作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日本社會存在嚴重的過勞死現象。
僅僅在2015年,日本政府統計的過勞死就有1456人。但據日本勞工權益組織表示,實際數字可能要比這高出很多倍,因為大量過勞死案例并沒有被上報。
難道沒有法律來管管嗎?
其實早在1947年,日本就頒布了《勞動基準法》,明確規定員工每天的工作時長為8小時。然而根本沒人遵守,法律也沒有相應的懲處措施。
最近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過勞死案例的曝出,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安倍在辭職前的一個重要動作,就是在2019年制定并通過了《勞動方式改革關聯法》,第一次設置了加班時間上限以及對相關企業的懲罰規則。

比如說,在法律規定的8小時工作制外,如果企業確實有加班需求,必須和員工簽署加班協議,并提交勞動監管部門備案。加班也不是無盡止的,設定了一條紅線——
每月不能超過45小時,每年不能超過360小時。
違反規定的企業相關責任人或雇主,將面臨6個月以下監禁或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77萬元)以下罰款。
法律還對休假制度進行了規定,對享有10天及以上年假的員工,企業必須主動征詢本人的意愿,按要求給予至少5天的休假。
要知道,日本的平均年休假天數,在全世界都算比較高的了,但很多企業員工出于各種原因,無法主動開口提出休假請求,導致年休假制度形同虛設。
3
但日本社會的加班文化,真的會因一部法律徹底改善么?
目前來看很難講。

上文提到的日本總務省調查中,其實還有一組更細分的數據——
在日本,2020年每周工作60小時以上的仍有360萬人,減少幅度最大的是35-49歲群體中的男性。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體中,仍有相當多人每天工作60小時以上。
對年輕人來說,加班是主動選擇也是客觀要求,畢竟不都是為了多賺點錢。
因為在官方統計中,日本勞動者的名義報酬,過去三年增加了3.8%。表面上看,工作時長的減少并不一定導致收入減少,但在物價房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這點漲幅實在算不得什么。
而且上文提到的新勞動法,其實還給過度加班給了個口子。
法案規定,在某些特殊行業或特別繁忙的月份,可適當延長加班時間,但一個月不得超過100小時。
因此很多企業在簽署加班協議時,把加班時間設定為99小時。這導致一些批評人士,將新勞動法譏諷為“過勞死促進法”。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自新勞動法2019年正式實施后,日本總務省調查發現,仍有300萬人違規加班,每月加班超過100小時也多達170萬人。

這些人都要一一處理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還沒找到一例企業負責人或雇主,迫使下屬違規加班坐牢的案例。即便是30萬日元的罰款,對企業來說也是毛毛雨。
但不管怎樣,至少明面上來看,日本人的工作時間確實在減少。整體社會氛圍的轉變,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